小年的前世今生

小年欢乐多,

庆祝方式繁。

无论古与今,

传情到永远。

小年到,神州大地齐欢庆;小年到,神州大地人民齐欢庆。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自己庆祝小年的方式与活动。今天,君君采访了两位同学,希望通过他们的叙述,能让你感受到小年的氛围和欢乐!

君君

这是一位来自福建的男同学。你好!你们那里都是怎么过小年的呢?

我们这里的小年和全国应该都差不多,会打扫卫生,有的人家会贴对联、挂灯笼,街道也开始装饰,年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哦,我们这里大多数人会吃汤圆、吃年糕,也有一些吃饺子。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吃汤圆的。在这一天,我通常会和家人待在一起,为过新年做准备。晚上,我们一家人会一起欣赏电影,享受家庭时光。小年的时候,也是集五福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的小年也多了一项集五福的活动呢!

小陈同学

君君

好的呢,感谢小陈同学的分享。在这一天,我们也因时代的发展,而多了些不同的活动,祝你小年快乐,红包多多!

君君

下面这位是来自东北的女同学。小梅你好,你们是怎么过小年的呢?

小年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称谢灶、祭灶节。据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会供奉关东糖,有些人家还会融化,目的就是黏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讲话。当然,这只是传说,但这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在我们这里,我几乎每一年都会和爷爷一起贴对联,和奶奶剪窗花;到了晚上,我们还会一起包饺子,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光。

小梅同学

君君

嗯嗯,对于小梅同学来说,小年不仅仅意味着年关将近,更是对爷爷奶奶的爱意和团聚的欢喜。祝小梅小年快乐,也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牛年大吉!

采访的这两名同学,一南一北,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多多少少感受到不同地域和不同形式的小年,也理解了小年的意义与美好。小年,寒冬里的节日,却不像天气一样冷嗖嗖,而是处处洋溢着温暖与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年除了祭扫、吃灶糖、贴窗花、粘对联等传统活动外,我们还会集五福、抢红包,如果有时间,电影院我们也来约一遭。

岁月变迁,时代发展,现代的庆祝方式省时省力——打扫家里有各种电器、住在城市不再祭灶、健康生活很少吃糖,我们在继承小年的同时也在发展小年,让小年变得更加现代化、健康化。即使庆祝的方式变得纷繁多样,可不变的是我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时光的感慨。

有人说,现在的小年过的没滋没味,有点无聊,那么,君君就带你寻找一下小年的滋味儿,在诗中领略小年的厚重与风采。

小年时,正逢腊月,天寒地冻,

有的人还在羁旅途中,

有的人已在回家的路上。

诗虽不同,想家念家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行都钱岁》

宋·孙嵩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山居苦》

宋·赵庚夫

栽松成曲径,洗石出秋屏。

米价占新月,更筹认曙星。

买牛邻共契,祭灶妇看经。

不觉成头白,频看烧地青。

这一年,每个人都不太容易;这一年,有人团圆有人分离。不论是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还是羁旅他乡的游人学子,家都是他们最思念的存在。

古时人们过小年,迎傩鼓、祭灶香,街上热热闹闹,人们欢笑;小孩儿跑跑跳跳,手里拿着灶糖,比着谁的大、谁的甜;家里的大人协力扫家,为过大年敞门迎客连一个犄角格拉都不放过。

小年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灶。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献寿》

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换巢鸾凤·乙巳送灶》

清末·王闿运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

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这首送灶词写的十分沧桑。又是祭灶时候,有黄羊、有酒、有年糕。想想已是第七十次祭灶了,不由生出沧桑之感。世间苦乐,早已随流年看透。只是感慨又一年过去,又要再添霜鬓了。

《纵笔三首·其三》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古时祭灶忙碌热闹,诗人们寥寥数词便描绘出人们对祭灶的重视与欢喜,今日我们虽不像古人一般,却也不忘祭灶。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感情与希望。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在小年这一天,陆游将左右邻居请来一起宴饮,这种风俗相传已经很久了。宾主相坐,欢声笑语不断。

陆游在诗中还说,什么时候都要敬老,不因家贫而感到羞愧。现在我们虽然住的是茅草房子,但和那灶头开心灶神何其相似呢?

《木兰花慢-送灶》

清·查元鼎

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

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

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

这首诗前三联写的十分工整。用食物祭灶神,送他今日上天去朝见玉帝。最后一联是全诗亮点所在,希望灶神明年回来的时候,战争就已经停止了,这样就可以在西湖上迎接灶神了。

君君亦希望,来年灶神归,神州大地无疫情,复昌盛。

古时祭灶是大事,女人仔仔细细准备祭灶的东西——猪头要烂,鱼儿要鲜,豆沙甜的发腻,粉饵团成团;男人们则虔诚的跪拜祈愿——灶王爷说好话,家里矛盾已解决,来年和睦成佳话;小孩子们则更喜欢祭灶完,这样,就能吃上想了好久、好久的美食,这真是愉快的一天!

诗人的喜怒哀乐赋予纸上,你我情绪百味不在眉头藏于心头。小年到,或欢乐,或哀愁,或归乡,或思家,抗疫医护人员仍忙碌在疫情前线,在外游子顾全大局就地过年,这一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奇迹的一年!

小年就像可爱的小孩子,这一天,穿新衣,吃美食,乐呵呵的祝福你。

我们从古人写的诗里了解认识小年,了解小年的前世,认识小年的庆祝;从诗里感受体悟小年,感受小年的欢乐,体悟传统的魅力。从这些始终,你知道小年的前世了吗?

年味儿不会因为疫情而消散,祝福也不会因为距离而减少。君君在此给大家拜个早年,愿你温暖如初,平安喜乐;愿祖国安好,岁月无恙;愿一切美好都如期而至。

战“疫”日记

抗击疫情,河北经贸大学学生会组织在行动(三)

战“疫”日记

抗击疫情,河北经贸大学学生会组织在行动(二)

—END—

文字/李铁英

排版/刘欣冉

责编/郭永文

责审/任心萌

新势力融媒体平台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zq/6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