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作者在常熟小住一周,先后游览名胜古迹,并观摩了历代书画名家手迹,聆听“虞山琴派”古琴演奏。本文为作者在常熟期间的即兴随笔。
常熟见闻
文
贾平凹
一
读《浮生六记》,知沈复三十三岁的冬天,为友人做中保而被牵累,致使家庭失欢,寄居无锡,后归途到虞山,“愁苦之中快游也”。我年四十五,来虞山比沈复迟了十二年。
上剑门,观尚湖,不知太公在秦在苏?
二
常熟有古诗: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七溪,一在学宫后兴贤桥北,二在草圣祠后东太平巷南,三在河东街南金童子巷北,四在言子宅后坊桥北章家角南,五在白粮仓前灵宫殿后,六在白粮仓后,七在孝义桥南仓浜底。虞山骑车周游可两小时许。
城中有方塔,为南宋建。据说虞山如牛形,怕牛入海,故建方塔做拴牛桩。
三
游兴福寺,最感兴趣的是修竹扶疏。到一庭院,见殿额“为甚到此”,嗒然若失。在“自彻”院书法,识静觉师傅,无印章,虞山友人当即以锉刀在静觉印石的另一端刻“平凹”二字。后上“救虎阁”素食嫩竹针菇、当了半日和尚。
四
在常熟拜钱谦益,却更钟情柳如是,单这名字便喜欢,登虞山见柳如是的撰联就录。得传说,柳墓里的棺木是悬葬的,以示不履清朝土地。白茆乡芙蓉村未能去,不知那株红豆树今年可生几豆?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五
读资料:“兴福寺原有一株唐桂,一株宋梅,均为千年古树。宋梅至二十年代尚开花结梅子,梅子秋后成熟,味甘。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曰午夜十二时许,全树突然倾倒,残枝满地。唐桂五十年代老死。”详细记述树忌日的唯这宋梅,此梅死至今日六十年了,今夜焚纸奠之。
六
在“彩衣堂”见七十余岁时翁同和像片,鼻如悬胆。翁家父子宰相、帝师,兄弟封疆,叔侄联魁,在近代政治、科举史上其显赫罕有所匹。翁宅不大,庄严肃整,记载原有两棵桂树,今见是幼桂,知原木已毁。后有读书楼,登上吃茶,观翁字画,竟十分喜爱其墨迹。同、光年间,翁氏书法当朝第一,但如今书法史上未见其地位,令人遗憾。吃茶间偶见台湾寄其馆“松禅老人尺牍墨迹”一册,爱不释手,遂复印半册。
七
再游兴福寺,静坐空心潭,游人踵踵,多在潭边围桌玩牌,亦狎欢,亦赌博。救虎阁前放生池里,仍未见绿毛龟。又与静觉和尚见,相谈甚洽,得《了凡四训》一册。
兴福寺前坡竹甚美,进去满地竹叶子埋脚面,但竹几乎每竿刻字,皆少男少女情爱之语。正会心而读,又一对男女携手过来,忙出林到坡下广场吃豆花一碗。
八
曾朴在家作《孽海花》,现家院辟为“曾园”,五月十九日下午进园读碑刻,听虞山古琴。先一曲《渔樵问答》,后《高山流水》,叙说古简朴约,时窗外轻风微雨,吹窗偶有嘎嘎声,似鬼魂而入。琴罢出房,廊边有竹在摇曳,忽有词:有竹风显形,无琴灵失托。
内有一香樟,一树两分,一分又三分。荫半亩地,下一太湖石,形状若悠闲人,顶凿“妙有”,下隐约有字,辨认许久,方识得是:“余营虚廓园,倚虞山为胜,未尝有意致奇石,乃落成而是石适至,非所谓运,自然之妙有者耶,即名妙有二字,题其颠。石高丈许,皱瘦透者咸备。”世上万物得失聚散皆有缘,石仍在曾朴已去,为等我耶?
九
虞山名人多,以人名拟联:
“牧斋翁心存曾朴,
天池柳如是瓶生。
”牧斋即钱谦益,号牧斋。翁心存,翁同和之父,清宰相。曾朴,《孽海花》作者也。天池即虞山琴派宗师。柳如是,牧斋之妾。瓶生为翁同和晚年号。
更多精彩内容i常熟常熟发布常熟视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