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煌
原文刊登于《南方航空》6月刊vol.
“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能治病就是好医。
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是关在实验室里的现代化,不是在书本上的现代化,而是要给广大老百姓真正的实惠!
”
经方为什么要“保密”?
有时候中医非常简单,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达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
在我国历史上,医学经验的保密与公开,一直是循环交替进行着。大多数人出于种种目的,特别是发现了新的配方和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后,把它带入了坟墓,但有许多还是被后人传承并发展,在一定的圈子内严格地相传。
其实,保密都是相对的,或者是有时空限定的,许多经验方不可能永远保密,总有机会流向社会。一部分人出于仁慈救人的目的,收集整理历代经验方,并加以公开。
《伤寒论》的流传就是一个例子。张仲景整理了古代的经方,写成《伤寒杂病论》,但不久便散失了,后经收集整理成册,始名《伤寒论》,但《伤寒论》未能广为流传。其原因就是一些医家珍重伤寒方,不愿外传,故一直秘于民间。
唐代医家孙思邈曾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感叹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经多方搜求,他到晚年才看到《伤寒论》的一个传本。直到北宋朝廷校正印行《伤寒论》,它才得以广泛传播。医学的经验,是应该保密还是应该公开?行业内有不同的做法。
我理解保密者的用心,但更敬重公开者的勇气和智慧。其实,那些整理经验方并加以公开的人,都是张仲景。张仲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不过,需要特别说明,“张仲景”不是任何一个搞经方收集整理的人都能当的。
除了情怀,还必须有临床家的眼光,用求实质朴的整理方法,不踏空蹈虚,不模棱两可。这种人是不多的。正因为如此,大家才将南阳的张仲景视为医圣。
中医药为什么显得神秘?
中成药的说明书,估计90%以上的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到底对现代哪些疾病有效?有哪些症状就可以使用本药?不要说老百姓,就是医生也说不明白!再比如忌口的问题,有些医生说得信誓旦旦,但科学根据有多少?就如所谓的“发物”,究竟何为“发”?“发”什么?也是一笔糊涂账。
还有保健品,从灵芝、人参到冬虫夏草,究竟功效如何?何谓阴虚?何谓阳虚?何谓肾虚?何谓湿热?何谓热性?何谓寒性?何为风热感冒?何为风寒感冒?要给老百姓说清楚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说白了,中医科普的底气不足。其原因就是许多中医的科研,没有解决涉及中医临床的重大问题,没有将那些千家万户关心的常见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来研究。
《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部。
其次,要让大众信得过。中药及其制剂一定要有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光靠传说往往不能让绝大多数现代人接受。中药在欧美等国家遭遇冷落,原因主要在此。
同时,中药也未必是无毒副作用的,像龙胆泻肝丸用量过大会导致肾衰就是。三是要让大众用得上。要方便、快捷、经济、环保、卫生。四是要教老百姓识别什么是真中医,什么是伪中医。
中医药界几乎没有做多少这些科普工作。中医药如果离开了大众的支持,就是一株失去土壤的古树,必然轰然倒下。
中药为什么显得“落后”?
做中医难,难在用药;用中药难,难在没有规范,特别是现代社会接受的规范。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讲中医药现代化都是没有意义的。
中医药需要规范的内容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中药饮片,就需要好好规范,品种、命名、产地、采集时间、运输、加工炮制、储存、配伍、用量、调配、煎法、服法等等,这一连串环节都关系疗效的好坏。
不过,西医根据实验观察,中医根据临床观察;西医有数据,中医有经验;西医是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反复的动物实验数据,而中医是通过几千年人体的亲身尝试得出的经验。
临床经验也有临床经验的可贵。花大笔的钱去搞机理研究、动物试验,但其临床标准尚不清楚,如此研究经方有何实际意义?有时经验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视的。要不多年前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医院校的教材?为什么几千年的古方,大家还在购买服用?比如小柴胡冲剂、三黄片和—清胶囊、桂枝茯苓胶囊等,在东汉时候就用得很多了!
中医是否科学,中西医能否结合的争论,可以暂时搁置,共同致力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岂不更好?不是要比清谈更有意义吗?
中医药为什么被“鄙视”?
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与玄学绝交,尽快沿着自然科学的轨道运行。不要再强调“医者意也”,不要强调追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要轻信“内观”“自省”“顿悟”及特异功能。
中医主要是用药、用方、用针、用灸、用力看病的,而不是用概念、用术语、用意念、用心诚看病。《周易》与古医学有相通之处,但中医不读《易经》可以,不读《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万万不行的!
当今中医,如果不懂得现代医学,那是不可思议的。20世纪就有人用塞里的应激学说去解释《伤寒论》,用控制论、系统论来解释中医理论,有别开生面的感觉??
但是,我要讲讲个中体会:上个世纪80年代,“三论”流行(当时有一种思潮认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能赋予中医科学性)确实给那时的中医界打了强心针,使中医的热血沸腾,腰也挺起来了,我满怀热情地参与研究活动,请古代哲学、古天文、心理学,甚至数学的专家来讨论讲学,试图搞中医理论现代化。
但忙乎了好—阵,感觉心里空荡荡,那些系统、黑箱、耗散结构等似乎另有门道,和临床不沾边。那时的我很迷茫,后来细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才读出味道来。经典不愧是经典,没有空泛的说理,都是具体可见的方证,或是按之心下满痛,或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此方用什么药物用多少量,用多少水煎出多少水,一天服几次,服后有何反应等,说得明明白白。后来,我终于悟出这个道理:“科学的中医,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学中医,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开始!”(很抱歉,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我搞经方,所以都以经方为例,但只是个例子。
中医不仅是经方,好东西多着呢!针灸、推拿、中药、养生、药膳、导引、护理、医学哲学、医学历史等)理论上解释的中医科学性不如在实践上证明的疗效!在中国的老百姓看来,只有能看好病的中医,才是科学的中医。
福建泰宁,一群世代在悬崖峭壁上讨日子的江西药农,在悬崖种植铁皮石斛。药农的身体在崖体自由晃动,像荡秋千。
为什么对中医将信将疑?
最可恨者,现代许多媒体上出现的医疗广告,均是采用祖传秘方加上“现代科技”,不是《黄帝内经》加上“基因疗法”,就是《本草纲目》套用“生物科技”,一派胡言!
所以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是关在实验室里的现代化,不是在书本上的现代化,而是要给现代老百姓真正的实惠!
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