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经一:太阳池正传
太阴池位于县东32.5公里、屯子镇东5公里左右的太阳高家,以新丰梁为界,东西两边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极图状,故新丰梁以东,向阳之地的池湫称太阳池,以西背阴之地的池湫称太阴池。太阳池已经干涸,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一天晚间,其地所有人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家家户户赶牛下池湫往返不停地驮水,牛全身水流不住。次日,池坝冲决,水流三日,鱼群挣扎于干涸的池底滩洼,却无人忍心去捡食。从此,太阳池不复存在。据考查,太阴池的形成早于白马池48年,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年)。这年天象异变,农历二月初五,雷电大作,洪水滚滚,房倾屋陷,山崩地裂,堵塞沟道,形成了太阴池。该池水面高程为米,长米,平均宽米,最深水位14.5米,水面面积24.25万平方米,约多亩,总蓄水量为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水色清澈,不溢不涸。沟掌有泉两眼,从黄土层中涌出,犹如贯珠涟涟,银丝涓涓,自然成趣,妙不可言,以每秒三公斤的流量泻入池中。水质甘冽香甜,纯净无染。据当地人说,常饮此水,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奇效。池边有菩萨庙一座,每年二月初八的庙会,四方香客信士云游于此,男男女女,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四周环山,郁郁成荫,桃杏花含苞欲放,越冬草芥探出丝丝嫩芽,碧波荡漾,生机盎然。入夜,皎洁的月光映照池中,鱼儿往来翕动,绿树山光在水中晃动,游人驻足池畔流连忘返。为使这座天然池湫造福人民,年,县水利部门先后数次组织投放鱼苗80多万尾,现在,鱼类成群,戏游其中,有白莲、鲤鱼、草鱼等品种,时值春秋,垂钓者络绎不绝,是境内的天然鱼池之一。和太阴池一带相连的黄、红、黑三池更为奇特,黄池水黄如米,黑池水黑如黛,红池水红如赭石,水域虽不宽阔,但幽篁成荫,曲径蜿蜒,游人情侣置身其间,则有“举步如蓬莱,飘然醉若仙”之感,诗赞:“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蛙声鸣。”年在此建立大型电力提灌站,发展有效灌溉面积亩。春夏之际,机声隆隆,流水淙淙。旱原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农人们喜笑颜开。近年来县政府招商引资多万元,在池畔拓地1万多平方米,修建旅游设施,购置游船、游艇10多艘,初步接待游客,不久的将来太阴池旅游风景区,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古经二:太阳池与女娲补天
端午节的起源在中国有种种说法,最典型、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年前的楚国诗人屈原。但从庆阳过端阳佩饰香包的节庆习俗和刺绣服饰的内容看,已远远超越了二千年的时限,甚至可以追溯到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活动的时代,最晚应该是轩辕黄帝在庆阳活动的时期。《山海经》是一部远古地理专著。然而,《山海经》所描述的一些地理环境究竟在何方?涉及的某些人和事具休在哪里?人们莫衷一是,迄今都没有一个完全肯定的结论。从落在庆阳市西南隅的镇原县屯字塬上的几处天然水池,没有谁能说出它与《山海经》的确切关系,只是当地人世世代代将它们的地方名称以口头形式传了下来。最典型的是太阴、太阳二池。太阳池据说一夜之间干涸,所有的水都从地下涌入太阳池。当地人颠倒阴阳关系,将太阴池改称为太阳池。这个“半山出平湖”的水池面积阔达多亩,深28米,是一个涝不溢、旱不降的天然泛水池。四周无堤无岸,人可绕池巡游一周。环绕周围九条沟壑,布满了芦苇。最北的天然土坝与五座土墩虽被风雨剥蚀,却其资犹存,襟带几座小也中未干涸的称黑池和黄池,干涸了的是红池和鳌河他,与相距不过15公里的翟池、白马池,并称为“三姊妹池”。三池水的源头都是从地下涌出。《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记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故事,是对没有信史记录的史前社会的一种诠释,其表现形式是一种扑朔迷离的神人合一的唯象。后人要知其衷,须拨开重重迷雾进行破译。太阳池这个地方可以为女娲造人和补人以及后来大禹治水找到破译点----大荒西经所记的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叙述的就是女娲族也就是后的西貘族繁衍活动的地方----黄河中上游的陈东地区太阴池一带所发生的故事。先说太阴池的地形特征。粟广之野的屯子塬边,一泓清水四季如碧,四周全是纯质的黄土,一直堆上塬顶,形成一片平畴沃野。未干涸的黑池,四季水色如墨。《山海经》没有明确阐述是黄土养育了华夏祖先,也没有直接叙写那个漫长的母系社会发展的历程,更没有讲述人类的起源。唯象的思维引发出了女娲用黄土泥巴捏人的故事,从此有了黄种人,有了女娲这个母爱之神。这个地区的孩童最喜爱玩泥巴,用黄土和泥捏出的吹乐称作“哇喔”,即吹奏时发出的声音就是连续的“喔……哇……”声。“哇”与“娲”同音,也似乎是对母爱之神女祸的纪念。民间俗说人生下来一落地就连连发出“喔哇”的哭声。由此联想出女娲捏泥造人的故事。其次说黑池、鳌池及芦苇与女娲补天的关系。太阴池边的沟掌内部长满了芦苇,占地百亩。干涸了的鳌池里芦苇丛生,活像一个断足的世鳌爬在太阴池东侧。黑池喷涌的地下水呈黑芦土颜色。这种自然环境也成就了女娲补天作者的唯象思维:天下裂口,地下洪水从渊底喷涌。女娲杀水妖黑龙,平息水患,断世鳌四足,重建天柱,然后拔取芦柴,烧炼出青、黄、蓝、白、黑五彩石。待到芦柴成灰,补住了天上裂开的口子,然后捧芦灰填在喷水的沟壑里,那就是现存的斩水妖的黑池。在太阴池的沟沟壑壑里找不到一块石头,全是黄土。当地民间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时把石头拣光了。女娲为啥又用芦苇灰填沟呢?因为长芦苇的地都是黑芦土,所以太阴池里留下了黑池。再说庆阳地区过端午节的节俗。这一天是女人耍线,打扮娃娃的节日,所以被说成是娃娃节或女娃节。娃娃背上一个刺绣的大青哇,或背上一盘蛇。再配上五毒,头戴虎头帽,足登虎头鞋,肓上点缀双虎,胸前戴着装草药的香包,样式五花八门。手腕、脚腕拴上五色彩线搓成的花花绳,都是从女人手里做出来的。这种节俗传承起源于何时何代,无法也无资料考证,只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传。如果将这些民间口头语言及娃娃的佩戴与历史上的一些东鳞西爪的记载相印证,就不难发现它与华夏人文一脉相承的脉络关系。“娃”与“娲”同音,“女娃”也与“女娲”同音,民间俗话说的端午节是娃娃节,女娃节即为女娲节。由此推测,发生在华夏发祥地庆阳地区的端午习俗,应是当地人对人类孩提岁月的追思和纪念,是纪念女娲的,属母爱的一种传递方式。母爱与童稚关系的潜在性,对一代对一代人产生着神秘召唤,积淀成一种民俗意识。它的起源年氏已经很久远了,远到比目前考证的时代更要古远。这就是是端午的源头,它为后来“五字打头”的中国大文化系统的形成奠定了根基,成为华夏后人对自然起源的思维框架。最后说说端午香包刺绣的文化含义。即为什么要给孩子们背蛇,背哇,头戴虎帽,足穿虎鞋,肩掂双虎呢?这种特殊的节俗为什么会产生在庆阳?《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龙氏……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庖牺氏、发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西次三经》说:“有神,人面虎身……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由此可见,蛇是女娲族的图腾,虎是伏羲族的图腾。远古图腾根深蒂固地凝聚在民俗意识中。当地祭祀庙宇神坛的活动中都有玄天太昊大帝的神位。《汉书·律历志》载:“庖羲氏继天而王,为百五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邻近庆阳同属陈东的泾川县,有西王母宫一座,即历史上的瑶池。石雕的西王母像“其状如人,虎齿豹尾”。说明远古时薄河、泾河流域一带是代羲女娲两个族系共同生活的地域,女娲为蛇图腾,伏羲为虎图腾,两个族系的式联姻形成了古代的西貘族,即西王母族。后来因为太昊族之后的少昊东迁,所以增删涂抹为发间神道上的“东王公”和“西王母”,即西貘族活动于西部甘、青一带,少昊族活动于山东。端午节给孩子背上裰蛇,是女娲蛇图腾崇拜的潜在遗传;拈虎是伏羲虎图腾的潜在遗传。至于背娃,一是娃与娃、娲同音,二是蛙有变体再生的物性,民间引申有起死回生的招魂作用,成为神话思维时代人们的护身符。至于搓花花绳,与五彩石补天又有关系。五彩绳被称为系命缕,寓意人命与天地相系。关于太阴池地方名的起因,属伏羲太极八卦的理念头产物。女娲为女,属阴,位置在西,为太阴。太阳池相对位置在东,属阳,太阳池早已干涸,由于历史文化出于对阳的崇拜,所以将过去的太阴池移称为太阳池了,千万年留在在陇东高原上。
古经三:太阳池菩萨救难
在镇原县屯字镇太阳高家村里,有一个大约四、五亩面积的干池塘——太阳池。 很早以前,这个碧水茵茵的小湖泊,晶莹透亮,像一面大镜子,映出池畔的庄稼、房舍和正在吃草的牛羊;一群群鸭子、鹅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池子里游泳嬉戏;水里的鱼呀,虾呀,龟呀……应有尽有;池边的水草和野花,争芳斗妍,葱茏茂盛。坐在池边钓鱼的人们;清闲优雅,逍遥极致,像进入了仙境一样。 就在那个时候,太阳池畔住着一位穷寡妇,十八岁丧夫时已身怀有孕。她挺着艰难的身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孩子生下来是男的,小寡妇乐坏了,她给儿子起名叫高治横。就为了这个名字,引出了这个太阳池菩萨救难的故事。 在太阳池附近,当时住着一个大财主,名叫高横治。他为人奸诈狡猾,心毒手狠,贪财如命。他已占有太阳村的大片土地,还贪心不足,朝思暮想:先吞太阳村,后站屯字原……。同宗姓高的人家一个个落入他的圈套,被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撒,流落他乡。 高横治家里养着一群帮凶爪牙,领头的名叫高拐娃,这家伙腿拐口吃,只有一只眼,见了其主子,驯服的像一只家犬;见了穷人,凶狠残暴如虎狼。他整天专干些游窜四方,坑害穷人的坏事。有一天,高拐娃一瘸两拐的晃进高横治的上房里说:“老……老太……爷,太阳……池畔那……那个穷寡妇,把太爷的……大……门(名),给……她嫖客踏……上的那……个儿子起……上了”。他本来就口吃,经这么一急,说出的话就更难让人听清楚。 高横治猛然从炕上蹦起来喊道:“你唱给我听”。高横治有一个绝妙的法儿,到了紧要的时候高拐娃如果说话不清楚,就要他“唱话”给他听。这个法儿果然灵验,高拐娃扯开野狐腔有调没调地把上面的话唱了一遍,并加上“这不是在欺负老太爷您吗?”“哈哈,时机到了,她要借沾我的名字,我要叫她知道我高某人的厉害”!高横治听完高拐娃的话以后,不但不怒反而乐了,靠近高拐娃一步,给高拐娃如此这般地吩咐一番。 过了一些日子,就在寡妇给儿子过周岁这天,高拐娃带了一帮爪牙,气势汹汹地闯进寡妇的家门,硬逼着寡妇给娃改名字。高拐娃把一只瞎眼和一只鼠眼瞪得一样大,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寡妇,扯开他的野狐腔骂道:“你知格(这个)臊婊子,我家老爷大名鼎鼎一字重(值)千金,就是你这个穷鬼能沾借的吗?”你别看高拐娃口吃,骂人,他的口却不吃。一口气就把他主子教的话唱骂了出来。在场的穷人们都上前哀求:“大管家,请您老人家不要生气了,饶了她们母子吧,看她们多可怜呀!”高拐娃得势不饶人,越骂越凶。高寡妇忍无可忍,据理相争说:“世上名字千千万,同名同姓的人多得是,我给娃起个名字与你们何相干”?这下子更惹恼了高拐娃,他一条腿向前一跳,嘴里还骂着:“你嘴还强,我看你嘴上出血呀”,话音未落“啪”一下打了寡妇人一巴掌,又从寡妇怀中夺过孩子,孩子吓的“哇哇”直哭,高拐娃把孩子举过头顶,猛力往地下一摔。忽然一阵黄风掠过,高拐娃身不由己的打了一个寒噤,高拐娃抱起的是孩子,摔到地下以后却什么也不见了。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寡妇喊着“治横”的名字哭得死去活来。高拐娃恐惧了,赶紧溜回去把这事告诉高横治,高横治一听也好生奇怪。 穷人向穷人,村里的人们帮助寡妇去打官司。高横治在未升堂以前,托人给县太爷送去一百两银子,新上任的地方官丝毫没有推辞就收下了。高横治沾沾自喜,满以为地方官受了他的贿赂,就被他买通了。 新上任的年轻地方官升堂断案,原告、被告上堂回话后,取了证词,便拍板定案,厉声判决:“被告高横治,纵放家人行凶杀人,先断给这妇人一百两银子,二百亩土地”。快班头把早已准备好高横治送来的那一百两银子拿出来。地方官指着银子对高横治说:“这是你送给我的银子,把它断给这个妇人”。高横治“嗯嗯”的应了一声,叩头如捣蒜,地方官把嗓音提的更高一点继续宣布:“高横治,你知道不知道,杀人者理当偿命,念及此事有些蹊跷,死罪免了,然而活罪难逃,重责五十大棍,退堂”!噼里啪啦一顿棍打的高横治屁滚尿流,皮开肉绽。 高横治作威不成,反倒吃了官司,乡亲们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 寡妇的官司是打赢了,但是,她一连失掉了两个亲人,心灵的创伤无法弥补,整天流着眼泪,孤单单地思念儿子。生活的无情折磨,使她脸色显得苍老,她像一朵花,猛遇风霜,过早地凋零了。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子,怀着一丝希望找儿子。熬过了三年,到了她孩子四周岁这一天,她的眼泪已哭干,生命垂危,奄奄一息了,微弱地呼唤着“治横”。 突然,大门“吱呀”一声开了,跑进来一个孩子,叫着“妈妈!”寡妇一看是治横,一把抱起来抚摸着,吻着,问长问短,她浑身的血液加速流动,垂危的生命又开始复燃了。 孩子晃头晃脑地说:“三天前,有一位老太太牵一匹红马驹接我到她家去玩。老太太可好了,慈祥、热情,每天陪着我玩耍,还教我很多道理。我问她有多大年纪,她总是说:‘我老了,年纪大了’。我问她有儿子吗,她总是说:‘有、有,我有很多儿子噢!’我原来还以为她是一个豆渣秃子呢,昨天早晨我还看见她梳头呢!头发很长很长,梳完头,又把那个像豆渣秃头的帽子戴在头上。她喂着一匹红马驹,喂饱了套磨子,磨下的面又喂马驹。鱼呀!龟呀!青蛙呀!很多很多。还有两个像磨盘那样大的青蛙和一条几丈长的小金龙呢!我玩的美极了,整天赶马,骑龙,玩鱼,耍龟,斗青蛙,不觉就耍了三天,今天回家的时候,老太太给我衣袋里装了一把东西,她嘱咐我说:‘你长大了,一定要为人正直,不怕邪恶,乐于帮助穷人’。我把老太太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寡妇打开孩子的衣袋一看,里面全是些金豆豆。她的病一时全好了,赶紧收拾了些鸡蛋、蜂蜜、核桃、大枣……等好吃的,让儿子带上去找老太太道谢。 她母子二人到太阳池边找了一天,却不见老太太的庄舍,只有一池清水涟漪。后来才明白了,这是菩萨为救穷人显了圣。真是天堂一天人间三年。高治横长大以后,为感谢菩萨救命之恩,张罗太阳村和周围百姓在太阳池边修了一座菩萨庙。 常言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若要不报时间没到”。高横治打官司吃了亏,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听到治横活着寡妇得了金子,和太阳池里有宝物的消息,便苦思冥想更恶毒的害人计策,他想搅起太阳池水淹死池畔的众乡亲和寡妇的儿子,以便独占太阳池,得到无数的金银宝贝,祖祖辈辈享受荣华富贵。他从很远的地方找来一个恶道人盗宝,恶道人宝没盗去,反而送了性命。小金龙又喷出一池清水,就是现在的太阳池,淹死了在这里作恶多端的高横治。
古经四:老道贪财命丧太阳池小道义救小金龙
在镇原县屯子镇北面的塬畔,群山怀抱着一块数十亩大的涸池地,这便是太阳池。
传说,很久以前,这儿是一个清水泠泠的小湖泊。湖底里住着一条善良的小金龙,它日日夜夜喷吐着清泉,把甜水献给了辛勤的人们。到了夜间,湖水分外晶莹透亮,闪射着光华,活像个小太阳,人们便叫它“太阳池”。
太阳池边绿树成荫,花草芬芳,蝶舞蜂喧;湖里鱼儿追逐嬉戏,鸭鹅“嘎嘎”对歌。池里流出来的水甘甜清亮,滋润着大片林木、良田。周围的土地上五谷丰登,牛羊肥壮,人们过着安乐的日子。
后来,从远方来了两个云游道人,一老一少。那个老道贪财、狠毒,为了弄到钱财,什么坏事都能干的出来。他坐在太阳池边,说池里的小金龙是个宝贝,要下去盗宝。小道人是个憨直、善良的小伙子,舍不得小金龙遭灾殃,怏劝道:“师父,我们带着那么多财宝,还杀害这条小金龙干啥?”老道把眼一瞪,恶狠狠地说;“你懂个啥,财宝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接着,把宝剑递给小道人;说道,“我下到池底,池里若伸上红手,你快把宝剑递给他;若伸上青手,千万不敢给宝剑!”说完,一扎子钻进水底。
眨眼间,太阳池里惊雷滚滚,鼓声隆隆,波翻浪涌小金龙跃上水面,口吐金光,如同闪电一般,小道人看的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突然,只见水面上伸出一只红手,他刚要把宝剑递过去,猛地想起老道图财害命的所作所为,气上心头,把伸出的宝剑又收了回来。红手没接到宝剑,慢慢地落了下去,小金龙也跟着钻入水中,水底又雷动起来。一忽儿,又一只青手伸上水面,小道人将宝剑递给青手。眨眼功夫,老道的尸体飘上水面,千窟百孔,鲜血淋淋,小道人晓得老道已被小金龙杀死了,赶忙往前跑,刚跑过山弯,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太阳池塌陷了,池水卷着老道的尸体,滚滚滔滔顺着山谷流了下去。
从此,小金龙搬了家,在太阳池东边的大沟里又喷出了一池清水。因为这池在背阴处,人们就叫它“太阴池”。小道人也和这里的人们一起过上了和平安乐的好日子。
如何分享及查阅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