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沉思录

精彩导读

  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复制。4月22日,我们将迎来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年之初,人类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遭遇战”到“阻击战”,从局部到全球,我们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保卫我们唯一的家园,迫切需要重新认识生态危机背后的自然问题;迫切需要大家携起手来,跳出地域、政治等方面的局限,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深刻认识生命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半个世纪前,当美国40位议员及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把计划中的反战示威变成环保运动时,第一个世界地球日产生了。这一发生学事实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从来就是政治性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必须在民众支持下,国际社会团结一致付诸政治行动。

  

  第51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人类正在进行一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人类与微生物间的这场世界之战带来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保卫我们的地球家园,迫切需要所有国家作出政治决断,众志成城。各个国家及利益集团亟待重新认识生态危机和环境威胁背后的自然问题。

  

  笔者认为,深刻认识两个“共同体”理念的本质,有助于人们找到缓解生存危机、解除自然威胁的可行之路。

  

  第一个“共同体”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深刻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排在第一位的是“人的命脉”。人是开发利用的主体,也是保护修复的主体。与客观世界不同,地球生命共同体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关系,决不能仅仅从自然层面来理解,还要从社会层面进行理解。人与自然或人与地球的关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是资源、环境、人口“三位一体”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从社会治理层面才能透视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本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同山水林田湖草的关系是不同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富裕阶层与脱贫人口、所有者与使用者、农牧渔业生产者与旅游观光消费者,同山水林田湖草的关系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在我国如此,在国际层面更是这样。这就要求我们从第二个“共同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及历史进程中因人类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主义批判工业文明,就是因为其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奴役为前提。人类自身的解放与自然本身的解放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分裂、人与社会分裂、人与自身的分裂只能一体化解决,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立复归于统一,也就是人类从自然解放、自然从人类解放的统一,即共产主义。我们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或封建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化发展,全人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全球气候变暖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上第一次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人与地球的整体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照世界未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不是乌托邦,更不是资本统治人类和自然的资本帝国。

  

  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课题。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现实因素有: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霸权主义始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根本的严重现实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时,特别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何“人与地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地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战场。从气候问题到防疫问题,无不如此。中国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强调“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就是因为美丽地球的理想是共同的,但在占有生产资料、分配劳动成果、享有垄断利润方面,北方与南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食利阶层与被剥削者的差别是巨大的。

  

  确实,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阶层以不同的方式拥有着这个地球。资源利用的最大受益者与环境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已经成为21世纪贫富分化的新形式。中国强调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因为这种绿色发展模式更可持续,更有利于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包括更有利于代际公平,即保护未来地球人的生存发展权益。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国际主义或共产主义。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王立彬)

  

  用“绣花功”筑牢地灾防治网

  

  前不久召开的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视频会提出,要加强基础工作和新科技运用,不断提升地灾防治能力。当前,“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在基层已经付诸实践。可以说,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越织越密,监测预警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地灾治理和移民搬迁工程稳步推进……而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天气导致灾害链频发,交通、城镇建设和农村切坡建房造成的高风险逐年增加,一些地质灾害并不在已掌握的隐患范围内。

  

  夯实防灾减灾基础,须进一步摸清灾害底数,以“绣花功”做好地灾隐患调查和汛期地灾排查等工作。我国地质条件复杂,高山峡谷、黄土高原、山地丘陵等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受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地灾隐患不断发生变化,准确判断“新隐患在哪里”以及“灾害什么时候发生”迫在眉睫。中央要求,要彻底摸清灾害隐患点数量位置及特性,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滑坡、泥石流还是崩塌?大型、中型还是小型?避让搬迁还是工程治理?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掌握重要地灾隐患的地质构造、危险系数和影响范围。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系统地勘、遥感、测绘队伍的装备和技术特长优势,全面实施1∶5万地质灾害调查,在人口密集区等重点区域开展1∶1万精细化调查和风险评估,准确判断地灾风险。这也对调查队伍的责任意识、工作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夯实防灾减灾基础,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坚持群测群防和科技手段并重,加快普适型监测仪器设备集成研发和试用;在继续需要发挥全国29万名地灾群测群防员作用同时,还要依靠科学的监测预警设备,以求达到最佳监测效果。广泛利用短信、   

  夯实防灾减灾基础,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撑地灾防治能力现代化。滑坡滑向哪里?速度多快?最大方量是多少?这些“小问题”背后承载的都是科学防灾的“大课题”。有必要将先进的科学与技术贯穿于地灾防治的每个环节:调查评价时,采用空、天、地一体化的调查技术,提高精准性,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监测预警时,充分利用北斗、5G、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提升监测精度和预警时效,同时借助相关科技资源和成熟技术,努力降低监测设备的成本,不仅让基层用着好,还要用得起。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较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再叠加疫情防控的长期影响,形势不容乐观,这更需要科技来保驾护航。(记者杨旋)

  

  打火,“智”与“制”须更进一步

  

  在人类最激烈的活动——军事斗争中,就有诸如“星火燎原”“侵掠如火”“火烧连营”等的战略、计谋,足见我们对自然界火力猛烈的深刻认知。当人类成为森林草原火灾的防御一方,消防保命,必须有更高的道行。

  

  森林草原灭火俗称“打火”。与城里建筑灭火时水炮齐射的压倒性态势不同,“打火”是队伍成建制进山,在火场边缘最朴素地“打”,力量严重不对称。其艰难与损失一再昭示我们,森林草原扑火除了要建强队伍,更要用好现代智慧手段,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

  

  大勇背后要有大智。智,首先是在防灭火规划上,细化地域,靶向治理。不同地域的植被、地形、气候不一,“火性”不同。四川凉山连续两年同期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不全是巧合,这里距赖宁30多年前牺牲之地不到公里。时空联在一起看,这一片区属亚热带横断山脉,干湿季节分明,森林覆盖率高。当地云南松等植被在《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中被明确列为易燃类树种(组),林下可燃物长期堆积腐烂;同时地形陡峭,山脊山谷间局部气流突变,火场易形成“爆燃”,杀伤力巨大。这是西南防灭火“战区”的特点。而东北、内蒙古的林区、草原地势较为平缓,扑火力量投送、接近火场和战法均与西南山区明显不同,要因地制宜构建不同的战法体系。其次,在监测预警上要更加智慧。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气象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探索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卫星、航空、监控、瞭望、巡护“五位一体”监测预警的运用,做到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全天候监控,做好“防”才能确保“打早、打小、打了”。再次,防灭火新装备要进一步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装备就是战斗力。针对高山林区扑打难、时间窗口短,要优先发展森林航空消防力量;针对较缓地形,要普及履带式特种车、轻型全地形车、无人草原灭火车等机械化装备;增加无人机、夜视仪,充分运用风力灭火、以水灭火、化学灭火、航空灭火等新技术装备,空地结合最大限度提升灭火效能。

  

  大勇背后还需有大制。机构改革中应急管理体系重组,保障机制和力度正不断强化。有类于“军种主建、战区主战”,备战中,林草系统多万护林员、护草员巡山护林,严格管控火源,树立“防小火、救小火就是防大火”,全力以赴投入“防”;森林消防队伍逐步形成在编成内抽组1万人实施跨区机动增援的能力;各层级防灭火力量建设全力推进,队伍更加专业。防灭火过程中,强化“战区”属地责任,在应急管理新体制下充分调度林草系统森林草原防火、应急管理部门森林消防、森林公安等队伍,在高效衔接中按区域防灭火规律应对,突出森林草原灭火专业指挥能力,强化实战攻坚、紧急避险能力,确保扑火人员“打火”后能全身而退。

  

  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森林草原广袤偏远,防火基础设施薄弱是一项严重短板。《全国森林防火规划(~年)》指出,我国国有林区路网密度仅为1.8米/公顷,不足林业发达国家的1/10,严重制约扑火机动能力;全国林火阻隔网密度仅为3.7米/公顷,没有形成有效林火阻隔网络。针对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党中央要求“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建设若干重点工程”。对此,必须将平时可能忽略、战时性命攸关的林区防火道路、隔离系统、蓄水池建设等,系统地纳入中央部署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应急救援中心建设等工程中,落地实施。这是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增加,确保国家安全的长远之计。(记者乔思伟)

  

  别再让海洋流下蓝色眼泪

  

  今年2月,笔者乘坐的海洋科考船“向阳红06”在印度洋偶遇一只太平洋丽龟。这是一只十分无助的丽龟,它的身上缠满了废弃渔网,看上去让人心疼。这也是一只幸运的丽龟,科考队员把它打捞上船,剪断渔网,为其松绑后放归大海。

  

  但是,它的族群却并不如此幸运。世界上现存七种海龟,除了太平洋丽龟,还有绿海龟、玳瑁、蠵龟、平背龟、大西洋丽龟和棱皮龟。它们都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或“极危”类别,可以说离灭绝仅一步之遥。

  

  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海龟生存危机的原因之一。在第6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荷赛奖”)中,一只大海龟格外让人揪心。这就是获得自然类单幅一等奖的作品——《被渔网围困的海龟》。照片里的海龟被渔网缠得严严实实,却仍然在奋力划水,仿佛想要挣脱命运的诅咒。

  

  渔网、塑料袋、玻璃等等遗留在大海中的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威胁航行安全,还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成为海洋生物的“天敌”。近年来,屡有新闻报道海龟和鲸豚误食塑料,并因此中毒或窒息身亡。有调查指出,一分钟内,全球就能卖出万个塑料瓶、万个塑料袋,人类平均每年制造万吨塑料废物,进而产生的“微塑料”已经飘散到了海平面以下四五公里,甚至漂到了极圈的海冰里。

  

  与此同时,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让本已濒危的海龟及其他海洋生物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不断升高的海平面正在侵蚀海龟产卵的海滩;海滩上升温的沙子则导致孵出的小海龟性别比例失调,雌性多于雄性;而逐渐升温的海水也使得海龟的迁徙出现问题。

  

  同样是由于海水升温,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不断退化,有可能成为一片海底荒漠。珊瑚礁生态系统崩溃也连累了以水藻和小鱼小虾为食的海龟。当然,海龟只是千万种受到人类威胁的海洋生物之一。无数依赖海洋而生的动物,诸如鲨鱼、鲸、海豹、海豚等都难逃被人类捕杀,以及生存环境被人造物污染的厄运。海洋正在哭泣。

  

  但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海洋流出的“蓝色眼泪”最终会回到人类体内。塑料不易分解,却能在食物链中累积。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直到被人吃进肚中。一份研究曾预测,经常吃贝类的人每年可吃进1.1万片微塑料。另有研究显示,全球83%的水龙头样本中检测出微塑料。最终,人类将自食恶果。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地球。当下,我们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蓝色经济。但是,我们必须谨记的是: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尽快遏制海洋受污染的态势。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们拒绝购买红珊瑚、玳瑁、砗磲等濒危海洋生物制品,拒绝食用鱼翅、中国鲎、海鸟蛋等猎奇“野味”;绝不在海滩留下垃圾,坚持低碳出行,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等等,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点小事。从宏观层面来讲,则要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等;要协调好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再让海洋流出蓝色眼泪,还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记者王自堃)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zq/4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