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带来改变」
PositiveChangeThroughAction
连续5周,我们在哔哩哔哩独家上线了系列节目《海洋零距离》。最后一集绿色和平“极地曙光”号和“希望”号两艘科考船终于抵达了“从北极到南极”全球科考的终点——南极。
在南极的两个多月里,我们和科学家一起开展了多项南极海洋生态环境研究:重访南极象岛,继年之后再次考察岛上帽带企鹅的种群现状;个体识别座头鲸、采集环境DNA,用科学手段了解南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等。
科考和调研的结果显示,南极海洋动物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我们一起去南极的,还有两位“全球海洋大使”:奥斯卡影后、法国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和瑞典演员古斯塔·斯卡斯加德。他们协助科学家用水下听音的方式和鲸来了次“亲密接触”,更用自己的眼睛和心感受了被网友评论说“每一帧都可以用来当壁纸”的纯净南极。
插播一个隐藏彩蛋:想跟科学家一起登陆象岛研究企鹅、或者体验南极科考船上的生活吗?《海洋零距离》节目页里,还有一个互动视频,点它,就能解锁绿色和平南极科考“云”体验。
比北极更偏僻荒凉的南极,其实是很多生物的家园。南极海域里生存着至少种海洋生物,其中许多物种仅在南大洋海域生存(戳这里,复习南极科考先驱王自磐老师解读南极海底生命)。
在本集《海洋零距离》里,大家将看到由石溪大学的科学家们带领的企鹅研究团队,以及绿色和平国际科学部的研究员们,是如何在南极开展科考,了解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到底给这片与世隔绝的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企鹅怎么数?科技+辛苦
本次南极科考的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在49年之后重访南极象岛,考察岛上帽带企鹅的种群情况。
为什么研究企鹅?其实是为了了解南极生态系统的现状。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寒冷干燥,大多数的南极生物生活在海洋里。企鹅联系了南极的海洋和陆地,它们在海里觅食,又回到陆地上繁殖和生活。另外,企鹅还是南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因此,通过研究和了解企鹅,不仅能了解企鹅种群的现状,还有助于了解企鹅食物链的“上游”——磷虾,以及“上游的上游”——浮游植物的情况,帮助科学家评估南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对南极带来的影响。
企鹅小知识
世界上一共有18种企鹅(也有说法是17种),只有5种能接受生活在南极的挑战。分别是:帝企鹅、阿德利企鹅、帽带企鹅、长冠企鹅、巴布亚企鹅。帽带企鹅是最容易辨认出的一种企鹅。它们看起来像戴着头盔一样,并因此得名“帽带企鹅”。
为什么选择象岛的帽带企鹅?主要是因为帽带企鹅是南极半岛上研究最少的一种企鹅,而且上一次对象岛帽带企鹅的研究,已经是年的事儿了。因此,49年后的重访,不仅能加深我们对于帽带企鹅的了解,更能从时间维度上,了解近50年来,这一种群的状况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研究象岛企鹅种群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搞清楚企鹅的数量。为了确保本次收集的数据跟49年前的数据有可比性,科学家们采用了人工计数的方法,一共计数3次,且确保每次计数的误差不超过5%。
科学家站在茫茫的企鹅群中间,一边听着企鹅此起彼伏的叫声一边专心计数,有音效的正片更带感
除了人工计数,科学家们也借用了最新科技,运用无人机、GPS技术绘制岛屿全景图并重建了三维地形,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帮助计数,可谓“既复古又现代”的研究方法。
根据本次采集的数据,让人难过的是,在过去的49年中,象岛帽带企鹅的数量下降得很明显,在所调查的多个企鹅栖息地中,有的种群数量甚至减少了70%以上。
目前科学家还无法断言造成企鹅数量骤减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因为磷虾捕捞,还可能与海冰的消失有关。但是这些企鹅种群的数量在如此短的时间下出现了大幅减少的趋势,确实令人担忧。
“以尾识鲸”科学家8年后与鲸老友重逢
在南极,有另一种动物也是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对象——鲸。与企鹅研究更关心种群状况相比,研究鲸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个体识别。这次科学家研究的是座头鲸,每一只座头鲸尾叶底部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科学家可以通过为它们的尾叶拍照,来识别和记录每一只座头鲸。
在本次科考中,我们的科学家还与一位“老朋友”——一只名叫米尔的座头鲸在南极重逢了!这只鲸曾在年被科学家在巴拿马沿岸的奇里基湾发现和记录,而时隔8年,他们在遥远的南极重逢。
通过全球照片数据库HappyWh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