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精选下我眼中的苏轼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 https://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

编者按:

苏轼一生中历尽坎坷,阅尽沧桑,既遭遇了宦海中的大起大落,也经历了人事上的悲欢离合。他以宠辱不惊、从容淡定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一切变故,以坚忍不拔、乐观旷达的精神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苦难。苏轼既以文采风流流芳千古,也以人格精神光耀青史。苏轼面折廷争的凛然风节、勤政爱民的仁爱胸怀受到后人的高度崇敬,他在艰难处境中所凸现的坚强刚毅、乐观潇洒的精神更得到后人的由衷钦佩。

林语堂把他写的苏轼传记题作“一位愉快的天才”(TheGayGenius);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方方说,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都可谓实至名归。

——海克劳德

我眼中的苏轼

高一24班黄泓秀

苏子是不适合被列传的,也不适合塑像,因为定格的艺术形式让他变得扁平,呆板,再也不是远方那一座云雾缭绕,令人叹为观止的巍峨高山。

然而,要说才高八斗,“挟以文章妙天下”,数千年来同样妙笔生花的文人不在少数;要说仕途坎坷,胸怀天下,亦有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虹贯日月。苏子的独特之处到底是什么?

我想,大概是一种蓬勃昂扬的精神气象。古往今来,际遇凄苦者数不胜数,然而太多人都屈服于苦难,懦弱一些的,一生伏地哭泣;勇敢一些的,站起来向着命运呸一口。面对生命的荒芜之地,他们选择咒骂,长啸或沉默。

但是苏子不属于任何一类。他拍拍身上的土,站起来,开始慢慢地修剪。

他剪掉了浮华,剪掉了埋怨,剪掉了执着。对生命的打磨,恰恰就是修剪一切的不重要。慢慢地,荒芜的园子已初见生机,达观乐天的精神气象,也从这蛮荒之地中生根发芽,绿意葳蕤。如今,我们再也无法还原曾经那个生命花园,但是,仍想撷一两片叶,栽一两枝花,仿佛如此,苏子时代那一份沐风而笑的恬淡风雅,便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氤氲出一抹旖旎光环。

“雅痞“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苏子是“火性”,因为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不错的,苏东坡确实是一个烈火一般的人物,既有“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天真淳朴,又始终珍存着一份不愿低头的坚定与热烈。

而其“火性”的又一大表现是幽默健谈,我想许多人第一次接触苏东坡的“文章”都是在那些诙谐的语录之中。对亲戚,对友人,甚至对政敌,他似乎总是秉持着一种顽皮的态度。因此,我在这里也戏谑地给他安上一个“雅痞”的名头,想必苏子若知晓了也会欣然一笑。

可以说,苏轼从成名,红极一时到遭贬,幽默诙谐的气质都伴随始终。

遥想苏轼曾去拜访宰相吕大防。适逢其睡午觉,过了许久,吕相爷总算出来了。苏轼心存不甘,便指着客厅瓦缸里的一只绿毛龟说:“它不稀奇,有种三对眼睛的乌龟那才是难得稀奇呢。”吕大防愣住了:“世上有六只眼的龟?”苏轼侃侃而谈:“当然有,唐中宗时一位大臣就进献过一只六眼龟,大臣还说六眼龟长三对眼,普通龟仅一对。因此,相爷您看,六眼龟睡午觉,它要睡普通龟的三个觉呢。”吕大防可真是苦说不出。

苏东坡健谈的性格大抵来源于少年时期与叔伯兄妹高谈阔论的经历。而这样直率天真的性情,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际遇。正是他的直言不讳惹恼了达官贵人,让其身陷囹圄,一生坎坷飘零,也正是这开朗幽默的内在力量让他在之后跌宕起伏的一生里,都没有遭受过精神荒芜的痛苦。如此观之,竟实在说不清这是福是祸。

走到哪吃到哪

如果说幽默开朗的性格是苏轼有趣的基础,那么在逆境中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就是苏轼有趣的延伸。这也是苏东坡广为人知的“另一面”——吃货。

作为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美食鉴赏家,苏子爱吃、会吃,更能创造吃,甚至还为自己的“爱吃”情结作了首诗,借以抒发在不那么明朗的境遇里,依然明朗的人生。第一句就点了题:“自笑平生为口忙……”不管走到哪儿,能吃,就还能活下去。

苏轼对饮食是精益求精的。他爱吃猪肉,爱饮酒,爱品茶,河豚、荔枝……凡能用来烹饪的鲜美之物,都能成为他的目标。但是,生命中能容许他钻研口腹之欲的时光终究是少之又少。好在没有条件的时候,他也能欣然“将就”,甚至“将就”出来了属于他的“苏菜”。

到了海南,生活质量甚至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在这里,苏东坡将能吃上一个大芋头视为“人生的美满”。但是,他的诗中仍然不见一点颓唐之气——“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谁能想到这词里行间,居然描写的是一千年前那个缺医少药,气候炎热,毒虫栉比的海南呢?

从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东坡饼,再到蔬菜汤和芋头,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苏轼都能吃出别样的滋味来。原来,真正懂吃、爱吃的人大约是心平气和地把几棵蔬菜吃出满汉全席的感觉。

受难的“先行者”

在精神上,苏轼毫无疑问是时代的先行者。然而这也就代表着,他注定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欣赏,接纳。但好在他足够善良天真,也足够坚定。不过,个人与社会的抗争总是笼罩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而看到这些高贵的灵魂在时代的激流中挣扎求生,总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刻骨铭心的刺痛。

我想知道,苏东坡在狱中遭受折磨时有多么绝望无助?我想知道,昔日的知心好友离自己而去,甚至嘲讽污蔑时,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之痛?苏东坡那一封封汇聚了无数辛酸血泪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人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后来又被贬去了黄州,诗中最令人痛心的唯有一个“闲”字。无数优美的诗文,多少逍遥的心境,可是每一个字,无不是对凄苦现实的挣扎与超脱。不过,也正是这种孤独的挣扎,使他开始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在凄苦中剖析自我。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儒、释、道三家之学无一不为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养料,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生命的花园被修剪地愈发朴素,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却愈发扩展。最终,他才得以成为那个让我们欢笑,流泪,深思而无限怀念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轼高一24班张佇源

最早与苏轼邂逅,应是在小学的《赤壁怀古》中。课后,老师留了欣赏《赤壁赋》的选做作业。我最终还是没按捺住自己的冲动,花了一个星期把全文背了下来。那时我不得不一边翻着字典,一边将歪歪扭扭的拼音一排排地写在字里行间。古文的意思固然读不懂,可就凭文章读出来的韵律抑扬,我已经被它的魅力深深迷住。

初中后,再次与苏轼相遇,是在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中,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阅读着“望亭中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句子,我对苏东坡坎坷的一生渐渐了解,也愈发体会到他性格上的诗意与人格上的可爱。

苏东坡最为人所知的一面是豁达。而他的豁达,却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绝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苏轼是深受儒家经世济民思想影响的巨儒,他的人生历程也可以看成是内心入世的梦想与冰冷的现实间的不断妥协的过程。不论在人生的哪一段历程里,他的内心都有一团火,这团火,淋过黄州的绵绵细雨,忍受过惠州的孤独冷寂,终于在儋州的涛声中渐渐黯淡。然而,消失的火焰化为的是温暖,是成熟,化作了仙风道骨,化作的是月夜下那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然而,我觉得苏东坡最可爱的一面是洒脱。他敢爱敢恨。善于去爱的他,多情到夜归途中看到一朵美丽的海棠都迟迟不肯离去,“唯恐夜深花睡去”,因而“故烧高烛照红妆”;勇于去恨的他,面对小人从来“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看不惯丑陋与虚伪,永远“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善于在苍白的命运中捕捉美的影子,装点自己的日子,活出自己生命中的洒脱。他甚至不为时空所拘束,仿佛一切唯心所见、为识而变。密州行猎,小酒下肚,苏轼便忘记了自己年龄,壮年的他,竟自诩“老夫聊发少年狂”;黄冈赤壁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可是弄错的地点,并不影响苏大学士进行心灵的漫游,写下千古好文章。这不拘无束的错位时空,才真正切合苏轼这样洒脱的灵魂。

记得曾摘抄过苏轼的一句诗:“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心中一定存在着这样一股浩然正气,不论外界风风雨雨,都能随遇而安。

我眼中的苏轼

高一24班何美璇

曾经不甚了解苏轼,他只是挂在远远天边的一轮明月,可供瞻仰却无法接近。但后来当我沉下心来,真正走近这个人后,他在我心中逐渐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但由于他的生命包含了太多元素,我也难说对他的认识有多么全面透彻,不妨就说说他那些打动我的方面吧。

首先,是他身上的那种“生活艺术家”的气质和情怀。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衣食无忧,还是安于地方一隅,为百姓忙碌操劳,亦或是被贬到犄角旮旯的小岛,甚至温饱难足,他仿佛都能活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别有一番声色。他享受清欢,却从不自恃“文人式”的清高,反而沾染上了一身热乎的“人间烟火气”——他为了给猪肉正名,大笔一挥,写下打油诗般的《猪肉颂》,那炖出的“东坡肉”色如琉璃,流芳百世;他好茶道,到黄州后,他亲自制茶烹茶,为茶写诗,独出心裁地在茶水中放入笋,还不忘在竹林里拾点笋衣为妻子做鞋样;他在和儿子吃完椰子后,突发奇想把椰壳顶在头上,就这样顶着“椰子帽”招摇过市,引得人们大笑……他是这样的一个人,能把平淡的生活过成诗,苦难也因之逊色,从此不堪一提。我想,跟他在一起,永远都不会觉得无趣吧。

第二点,也是最令我佩服的,是他那从未屈服过一分一毫的刚正不阿。正如朝云打趣所称,东坡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老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说的话太多,尤其是不该说的话太多。正如他所考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他说话不分对象、不分时宜、不分场合,他敢于与达官权贵针锋相对,敢逆芸芸众生之辈而直抒己见。正义、原则是他唯一的衡量标准,而他本人却每每因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引火烧身,而且屡犯屡忘,屡忘屡犯。每当读到这时,我总是感慨,为什么他这么聪明,却好像从来就不懂得“明哲保身”?倘若他收敛一点,生活想必会好过许多吧。但我后来又想,也许这在凡人看来有失偏颇,但难道不正因如此,才使苏东坡成为这样一个独特的,令人敬佩的、有着无限人格魅力的人吗?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如此吸引我们的原因。这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承载的都是他那无人能及的风骨,眼界和性情,这也许是比才华还珍贵百倍的东西。

第三,是他身上最打动我的,也是我在他人身上几乎从未见到过的情怀——一种超高境界的,对人最纯朴、最为本真的爱与关怀。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我们也许会知道这有多难,有种种原因让爱被扼住喉咙,望而却步。但苏轼仿佛从不这样。他爱人,爱素不相识的人,甚至爱曾经伤害过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推入谷底的人。听闻曾迫害自己“功成”惠州儋州的章惇被流放,同样身处困境的他却感到无法抑制的难过,或许是为了年轻时的同窗之情,同僚之义和那些肝胆相照的时刻。他写信安抚章惇的亲戚,还给他寄去养生的秘方——世界上竟会有如此纯真善良的人!况且多年的官场生涯,使他见尽了尔虞我诈,人心险恶,究意要有怎样的心怀,才能如此般“出淤泥而不染”?也许,只有他这样永远对生活一往深情的人,那样地天真不泯,才“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命运可以打击他,但不能折损他。命运推他入深谷,而他自有苍穹”。这是我见过最贴切他的一句话。

最后一点,便是他与苏辙的兄弟情。自幼一同学习成长,相互鼓励,长大入仕途后磕磕绊绊,相互扶持,兄弟情深如海。“岂独是兄弟。更是贤友生”,“手足之爱,平生一人”,百篇“兼怀子由”、“送子由”、“戏子由”令人莞尔又动容。苏轼误以为自己将要绝命时写下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触动了皇帝,也感动了后世无数人。最可惜的是辞别人世前,他唯一的一件憾事,那就是“没能见到子由”。归隐田园,夜雨对床之约,终究成了意难平。

东坡,是这样一个人,乐观、天真、勇敢、豪放、疾恶如仇、热情旷达,又温柔如水,儒雅如竹,有时还是一把利剑。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文人、官员、书法家、画家、茶人、参禅者、美食家、收藏家……甚是水利工程师。他胸怀天下,在儒、释、道三者的平衡中于生活站稳了脚跟。他的生命之宽度、广度与深度,是无法用只言片语丈量的,而他的人生,他的故事,还有很多等着我去发掘,品味。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份淡定从容,即便是面对命运的种种捉弄,也能抱着“体验人生”的心态,兴奋地喊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我眼中的苏轼

高一24班张建萍

苏轼向来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文人。相比士大夫文人典型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他为人亲和风趣,厚道热情。他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奏成了一首歌,歌中真情自然流露,尽情诵唱出生命的美好。

豁达自适是这首歌的主旋律。乌台诗案,苏轼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次转折,使他为改革派所迫,陷入黄州的人生危难中。初临黄州时他怀抱着仅存的积蓄,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要怎样过,安定于临皋亭后,他写下一封给范镇儿子的信:“临皋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亭这一夏日受太阳曝晒的陋室并没有好风光,美景且是存在观景人的心里。他开始务农,与渔樵共乘一小舟,“自喜渐不为人识”,为微风吹拂下的沾露稻茎而得意满足。生活落魄苦闷过的人更能体会灿然一瞬的幸福,苏东坡被贬至琼州时无药更无医,却感叹“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48岁时,他拜访了改革派的领导者,现已退隐的过去政敌王安石。王安石那时64岁,已仅是昔日宰相,一个孤独的老人。两人相见,苏轼笑说:“今日苏轼穿着这一身素服来见宰相大人,实在是罪过罪过!”王安石亦笑答:“量这等繁文缛节岂是为你我这种人所设置的?”渡尽劫波,波浪冲去了苏轼的莽撞气盛,却卷不残他的适然、乐观、气度,它们支撑着他迈过艰苦的时限,使他的精神肆意生长。苦难扩宽了人的胸怀,使他有勇气经历下一场风暴。

儒子忠心是这首歌的底音,是歌篇的线索。52岁,苏轼到杭州,兼任杭州太守。在那里,他是百姓的好朋友。他为人民解忧,买扇的年轻人欠了债被告,他在素扇面上题字作画,帮着他卖光了积压的扇子。一穷老书生偷用苏轼苏辙之名寄送绸子盘费以防税吏抽税,被告至官府,苏轼体谅他,帮他解决了事端并祝愿他考中。他为人民奉献,杭州初始只有零星的游医,他捐出50两黄金医院“安乐坊”。蕴含着对人民悲苦的同情,人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是他的美梦。他亲力亲为,秉性真诚,为官正直,赤诚的忠心始终为社稷跳动。这颗心不含假意,饱含真挚。正如他不同于其他官员鼓吹各地盛景,而不隐瞒水灾灾情那般。“纵被诛遣,终贤于有灾无备,坐视人死而不能救也”。

苏轼的人生是一曲真挚的歌,后人每每回唱起它,便会体味出其中的豁达乐观,自在悠游,忠心悯怀。他的人生映出了每个人平凡的温柔和智慧中闪耀的烁星,不失亲切朴实又具有引领之光。纵使跨越百年,他的歌也将永远缭绕于人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xx/9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