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在现代社会中,它已经成为了历史。弓箭,变成了运动。奥运竞技的竞技反曲弓,和更先进,机械辅助性更强的滑轮复合弓。
但传统弓,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这次,不去讨论传统弓箭的历史,制作方法等等。我们就简单说说清弓。
之所以要对清弓浓墨重彩,是因为它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唯一一种没有争议的弓种。当然,清弓是满族人设计和发扬的。但既然满族属于中国,那它自然而然就是一种中国的弓型。这一点,我再说一次。我觉得,这个没有谈论的余地。
如何确定一种弓型的传承有序呢?首先,它的制作技巧,还有传承。其次,它的出土实物足够多,多到我们能够确定它的各种形制等等。学考古的朋友,都知道一个道理,孤证不举。所以我们要求的,不是它有出土实物,而是有足够多的出土实物。
满足这个要求的,中国的土地上,只有清弓。
请允许我们从扳指说起。传统弓,分三指的地中海和蒙古式两种撒放方式。蒙古式里,又分皮扳指,坡扳指和筒扳指。清弓用的就是筒扳指,而且几乎是唯一只使用筒扳指的弓型(这不表示其他扳指射不了清弓。)
我想看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都多少有点基础。你们肯定已经不耐烦了,所以让我们现在开始吧。
左边的是纯新的扳指,右边的则是清朝的小古董。我们都知道,射箭扳指(也叫武扳指)最好是驼鹿角扳指。这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弹性。还有中间的血线,有一定的透气性。上面部分叫碗口,下面叫馒头口。用馒头口扣弦。
我们会发现,左边的扳指血线极不明显。那是因为它嘎嘎新的缘故。
馒头口朝下!不要弄错。
这是那纯新的扳指盘玩两月的结果。我们说,评断一个扳指的好坏,就一句话:色如象齿,线一而均。
就是说,血线要细且均匀。以上就是比较不错的参考。
馒头口朝上,这是扣弦的那一面。
两个扳指对比。扳指的高矮,是根据料和使用人的习惯,可以适当调整的。
老扳指的血线似乎非常好?这里面是有门道的,有些老扳指的血线是做的。这个工艺,已经失传。因为一个顶级的好扳指,谁都想要。特别是皇亲国戚视为骄傲后,就上行下效。到了今天,这种做过血线的扳指,反而是一种难得的收藏。
这是两月后的新扳指,现在血线明显了吧?
这是意在的外老板,刘勇在帮我磨扳指。
这是清弓制作大师,周晓初老师收藏的扳指。有老有新。请自行判断哦。
好,下面我们该鉴赏下清弓了。我不打算去赘述清弓的制作过程,这些写过的人太多了,门道太多,我不班门弄斧了。我们今天,是清弓的赏析。所以请欣赏就好。那么,请允许我隆重请周晓初老师出镜,以此引领下面的章节。
为了避免炒作的嫌疑,我就不吹牛了。但为什么我和兄弟们的清弓全找周老师制作,这是因为我认同他。我就注重三点,全达到我就认同。
一,传承。
二,效率。
三,古制。
有人也许会对第三条有疑惑,但我得说,古人不是傻子,经过时间和战争反复推敲的东西,你不理解是你的问题。我认为,古人不会错。所以是否遵循古制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也包括弓上的画活,也就是我们说的弓装。
这是清弓的弓型。大反曲,大梢子,较长的弓长(这个弓与弓之间有变化)
我们也许会发现,北方民族的弓,梢子往往大。或者我们可以这样定论,天气比较炎热地区的弓,梢往往短。这和弓的制作以及储能有关,我们就不发散了。
清弓的特点是,大拉距,高动能(动量低,箭速慢,但能搭配重箭。简单来说一般的箭在三十到四十克附近,清弓的箭一般在五十克以上。)
结合时代背景,清朝时制甲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这种设计可以理解为穿甲设计。
另外有些朋友说,清弓打不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任何弓,都追求打准,打不准怎么都没有意义。清弓因为特殊的使用方式,不利于打准,但不等于打不准。清代时的标准是,十步不出拳者为师。折合成现在的标准,大概是十八米四零半环靶不脱。这个标准,和现代竞技反曲比,确实不能说准。但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大家请自己想想。
我认为,过于不准是肯定不行的。但说打不准也是不可能的。以上,纯粹个人理解,欢迎群喷。
清弓的弓装太多了。但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弓装都是从实用出发。这把就是一把葡萄面的清弓。葡萄面,应该是当年满语的音译。我们不用从汉语上去解释。我们会发现,这种仿兽皮和树叶的纹路,就是一种迷彩保护色。一般来说,清弓的弓装,都选用桦树皮。因为它有一定的油性和延展性。当然,也有其他的,比如御用的金桃皮,黑桃皮。我们下面会有介绍。
这是把老清弓,在刘勇老板的天下孤矢展览上展出过。这是展出图。十三拓花的弓装。当然,配色有多种多样。不一定非是这种配色。
如果我没有看错,这应该是万卷酥弓装。(嘿嘿)
收藏家如是(没错,这是真名字)和金桃皮龟背锦清弓。制作人,周晓初。
这是用金桃皮,一块块贴上去的。这是一把典型的御制战弓。但如是兄弟很讲究,为了不越制,所以他的这把弓是白面内画的。(御制,没有白面内画这种工艺)
这就是白面内画。在弓的竹胎上做画,再用月白面的水牛角贴上。本来,三材复合(竹胎,牛筋,牛角)是否能贴合牢固,就是手艺。现在在有画片的基础上,用白牛角贴。除了抛光和选料的难度外,制作工艺可想而知。这种弓我认为,出现年代应该在清朝的中后期。当然,使用上不能和普通弓有任何差异。
这张图,主要让诸位看弓的形变。不怪如是,是我按快门早了。理论上,应该过耳的。你不过耳也没事,但弓梢角度没拉到位,是没有省力比的。
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省力比,只是拉力曲线平缓后,给人的一种错觉。请看细节部分,简约而不简单。
清朝的皇家审美,是简约大器的审美。它追求的,并不是繁复华丽。从这个角度看,这把弓是典型的御制。
请注意,御制的弓梢通常就是这样,用桦皮包裹,原因未知。这把弓梢前的方子(就是那方块。)是白牛角,内画佛教万字。这个也不是御制,御制有白牛角方子,但里面是没画的。这也是如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吧。注意看,这个梢子是切风梢,也就是梢子上有条脊,和普通梢子有点不同。
方型弦垫(不是所有的弓都有弦垫的,但清弓一定有)也是御制弓装的特征之一。当然,这也是鹿角的。
收藏家如是和槽黑独面清弓。我会慢慢解释,请继续看。
首先,我们来说槽黑面。这是最最普通的面,甚至简单过葡萄面。但这次,这把的制作难度,是相当大的。要把槽黑面,完全追求出这种沧桑的效果。不亚于用纯铁削个正四方体。但一眼过去,又似乎平淡无奇。这个装,是完全复刻《清弓武备》里的一张御用弓的,而且是绝对完全复刻。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这把弓是一张,白牛角独面清弓。顺便说一句,当然也是周晓初老师制作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普通角弓都是一对角,两边贴。这张弓,是一整只白牛角。仔细看,中间没有下梁子。(证明是一只角。)
这把弓是美国籍捷克裔大师做的弓(不是清弓)。请看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竖,那就是梁子。
但这把弓,是没有梁子的!在清朝,这样的角必须进贡,不然要砍头的。所以能用独面弓的人,只有皇帝而已。从制作难度上,整支角的抱劲更大,角度更难以掌握,直接在普通工艺上上了一个层次。所以如果技艺不到,有了你也做不出。
同样,为了不越制。选用把箍鱼皮垫画,上日下月。弓梢用白鱼皮包覆。这刚才也说了,御制不用鱼皮包梢。
鉴于弓的主人是蒙古族,所以在脑盖部分,特别做了蒙古传统图案-索永布。蓝红色,直接借鉴蒙古国旗的颜色。
另外,对应上日下月的把箍垫花。这里的元宝弦垫,用了七星弦垫。用样,御制没有元宝弦垫。这个垫是下面鹿角,上面用黑牛角,掐进七个鹿角点。中心的星星正好被弦挡住,可以看出弓不偏梢,制作工艺极端精良。
两把弓的合影中,大家能看到。独面不可避免地要短一点。同时金桃皮龟背锦那张,是标准的清弓尺寸。
龟背锦和百磅力弓。到了一百磅,通常就不是战弓而是力弓了。这个清朝考武举人时有过这个科目。当年是开一百五十磅,能拉开就算数。我们可以看见,弓的厚重程度,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样更直观吧?当然,我不说你也知道,能做这么大磅数的前提条件,就是手艺。
这是梢子的比较。
这样更夸张了吧?其实百磅弓我们能直观看出,比较笨重。我难以想像是否真有人在戎马战争中,使用过这么大的磅数。
这是一张荞麦棱子的清弓。就是在牛角上直接起脊。这样做,没什么好处。当然也不能有坏处啊。这也是清弓炫技的一种方法。当然,还有方弓和倒拔子。但很遗憾的,没有照片。方弓的截面是方型的,对牛角的选材要求很大。对制作者的水平要求更大。这个里面究竟有什么门道,我们就不多说了。至于倒拔子,那是到了八十磅弓后,才有必要选择的一种弓型,所以现代肯定不常见了。
独面角弓的平衡点,正好在中心位置。
这是一张分水画活的清弓。
这个颜色的搭配,看了就舒服,不是吗?
下面,我们有请古兵器研究专家,秦延景先生来展示另一顶级清弓。白面内画,堆山子清弓。
这是弓的本主,宋哥。
堆山子,是一种工艺的统称。包括之前的龟背锦也是一种堆山子。堆山子,就是把树皮剪成小块,分染色,在慢慢贴上去。在清弓的弓装里,这种算是繁复型审美了。我们可以说,这是有记录的,最繁复的弓装(包括龟背锦)
这把弓的弓梢厉害了,贴玳瑁,掐纯金丝和象牙宝象花(我们不建议使用象牙制品!)别的不说,就这弓梢,肯定是我见过最复杂的土豪梢。
同样,为了避免越制。这把弓也是白面内画,画的内容是麻姑献寿。另外我说一句,如是那把,画的是万福流云。我个人认为,相比较起来,万福流云更传统。(有出土实物)
因为不是独面,这弓的弓把就是暖木满包了。(也有用麂皮的,但暖木的规制高一点)关键在于,这弓的弓弦,请仔细看,是三段。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环套月。
这种弓弦本来是为了方便更换(可以换其中一根)但因为制造过于复杂,所以成了王侯将相的专属。顺便提一下,意在的外的刘勇老板,能打这种弓弦。(完美复刻)
这是典型的清箭,后面的也是。长雕翎,桦木杆,套档子(枣核型箭身)感谢秦延景先生撅我的箭啊,我特别来问候你。
传统弦(包括三环套月)的盘扣。
这是周晓初老师收藏的老清弓。(知道为什么我说孤证不举了吧?)
周老师修复的弓把(上面这张。)因为损毁的问题,所以用鱼皮包上了。
保存比较完好的老弓的弓把部分。依旧是暖木皮。这种树皮的好处是,冬天不凉手,夏天不烫人。有一定的柔软度,利于射箭。这也是清弓的独到之处之一个。
这是老弓的弓装。我们会发现,这种审美已经比较汉式了。所以它们的年份应该在中晚期比较合理。
老弓装,金菊花。
老弓装,分水。
这是周晓初老师的其中一个工作台。有朋友也许知道,干活的人和不干活的人差别往往在于工具的新旧,灰尘的厚薄和整洁程度。
意在的外老板刘勇,在修理偏梢的清角弓。
周老师收藏的老清箭。
黑独面角弓和白独面的合影。理论上,白独面更加稀有。但无论什么颜色,都是皇上的专用。
最后,以天下孤矢弓箭展览和第一天部分参与人员合影为结束吧。
我必须承认。我这篇文章,不足的地方太多了。简单说,有太多太多的知识没办法提到。请原谅我的无能。
传统弓,是一个领域。射法的多样,弓的多样等等等等。单就清弓,我也仅仅是能带大家走马观花,做个最简单的赏析而已。但就这篇赏析,也就刚刚触及清弓弓装的皮毛而已。我们不要谈制作方法,但就清弓本身,就需要太多太多的文章和资料去引证。我们还不能包括清射。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