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传说中的兽原型探秘
玄武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神兽,原型为以龟为主的龟蛇混合体,古人肯定没见过南美和澳洲出产的蛇颈龟类,也很难见到体型硕大的象龟,玄武的原型更多来自身边常见的龟种,如乌龟,我国的龟种绝大多数属潮龟科。东南亚是潮龟科成员非常丰富的地区,不少独有物种单独成属,都濒临灭绝。
主要分布于旧大陆的潮龟科也称淡水龟科,是和新大陆的河龟科为平行发展的龟鳖类,约21-24属56种,如蔗林龟属单型种蔗林龟(见上图),背甲呈椭圆形,微微隆起,甲上有三条隆起的棱脊,尾缘呈轻微的锯齿状,背甲青铜色;腹甲桔黄色,尾缘较宽,有黑斑,头部前端为黄色,喙呈钩状,嘴尖有红斑,虹膜为红色,头颈表面呈棕黑色,四肢及尾部淡棕色,分布于印度南部海拔米以上树木茂密的丘陵地带,穴居于地下洞穴,数量极为稀少。白头龟属独有种白头龟(见上图),别名苏拉威西白头龟、苏拉威西叶龟(地龟),雄龟头部灰白色,雌龟头部棕褐色,背甲低平呈茶褐色,有三条隆起的脊棱,背甲中线偏黄,腹甲棕黄色,盾片边缘黑色,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北部及米纳哈萨半岛哥仑打洛港口附近,栖息于林间浅水水域,为印尼特有物种。
池龟属仅1种,即黑池龟(见上图),别名哈米顿氏龟、金龟、草龟、山龟,背甲长10-12厘米,最大约20厘米,头颈侧面有明显的黄色线状斑纹。背甲上有条纵向隆起的脊,后缘不呈锯齿状。背面褐色或黑色,有放射状的花纹,腹面略带黄色,均有暗褐色斑纹,分布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我国见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黑池龟以植物、虾、小鱼为食,是濒危龟类。草龟属仅冠背草龟(见上图)1种,别名冠背龟、花冠龟,体长达55厘米,头部的黄线从鼻后通过眼睛,一直到颈根。嘴上缘呈锯齿状,分布于南亚和尼泊尔,生活于沼泽、池塘、湖、河中,食物为杂食性,但基本植食性,为濒危物种。
潮龟:两栖铠甲勇士
类别:爬行动物科目:龟鳖目潮龟科
产地:亚、欧、非、南美濒危:濒危
巨龟属仅马来巨龟(见上图)1种,别名泽巨龟,背甲长可达1.2米,头较宽,吻部向上倾斜,鼻孔较大,上喙呈锯齿状,头顶后部有鳞,头颈背部呈黑褐或淡灰褐色,腹部呈淡黄或乳白色。背甲扁平呈黑褐色的长卵形,每块盾片中央有同心圆纹,背甲后缘呈锯齿状,腹甲淡黄色,无杂色斑点。腹面淡黄色,覆有大块鳞片,趾、指均具强爪,趾指间具丰富蹼,生活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大型河流和湖泊中,生活习性不为人熟知。果龟属独有种为果龟(见上图),别名马来果龟、扁山龟、六板龟等,头部呈褐色,背甲呈橄榄色、浅黄褐色或红棕色,扁平背甲上的6或7块椎盾可区别于其他龟类,分布于东南亚,栖息在长有丰富水生植物的沼泽、湿地、溪流等浅水中,主要以吃水生植物,但曾有2只攻击1条象鼻蛇。
潮龟科的棱背龟属也称高背龟、锯背龟,因独特的外形特征而引人注目,也是南亚的特产,共4种,如阿萨姆棱背龟(见上图),多数种类产自印度及周边国家,少数产于缅甸,更因产地的开发破坏而濒临绝境。印度棱背龟(见上图),别名印度锯背龟,甲长可达26.5厘米,背甲高耸并有小黑点,尤其是第三节椎盾特别,背甲中部龙骨终止于五边形的第三椎盾一突出的结节上;腹甲黄色,幼体腹甲橘黄带黑色斑;头顶黑色,两侧为黄色;颈部黑带细黄色细纹,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栖息于南亚的大型河流、流速平缓或静水中。
潮龟属6种,与棱背龟属关系密切,雌龟常难以区别,分类上存在争议,如均面临灭绝危险的红冠棱背龟(见上图)、缅甸棱背龟和三线棱背龟常划归到棱背龟属。马来潮龟(见下图)与咸水龟为近缘龟种。咸水龟(见上图),别名咸水泥彩龟、彩龟、泥龟、三线龟、西瓜龟,常单独成属,背甲长达76厘米,淡灰色或棕色,中央隆起较高,前宽后窄,呈椭圆形。背甲中央有黑色粗条纹,似西瓜纹,每块缘盾上有大块黑色斑点,后缘布呈锯齿状。腹甲淡黄色较窄且长,甲桥淡黄色较宽。头部灰色或棕色,中央有一粗条纹,颜色因性别而不同。颈部棕灰色,上颌中央无缺刻。四肢灰黑色,趾间具蹼。尾短。咸水龟为水栖龟类,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的港湾、江河与海洋衔接处,杂食性,吃小鱼、螺、海水鱼、海藻、植物茎叶等。
潮龟属毫无争议的种类为印度潮龟(见上图),俗称潮龟、巨河龟,甲长达60厘米,表面及柔软部份呈橄榄褐色,下面呈黄色,成体甲壳呈椭圆形,甲面光滑几乎无棱,幼体有明显的中央脊棱,与亲戚棱背龟相同有小突起,侧棱略可见,腹甲甲桥宽大,并在过渡到腹甲处形成棱角。喉盾特点明显,纵向很短,横向宽与其它腹盾差不多。印度潮龟曾广泛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沿海地区,是一种高度水栖龟类,能栖于大河之中,主要出现于河口和潮间带,成体素食性,因体型大、产卵多,是当地重要的食物来源,近年因过度捕捉贸易及栖息地丧失,数量锐减,仅在马来半岛到印尼能见到野生种群。
地龟属共2种,如分布于琉璃群岛的日本地龟(见上图),过去作为地龟的亚种。地龟(见上图),别名枫叶龟、黑胸叶龟、长尾山龟、泥龟,背甲长仅12厘米,头较小呈浅棕色,背部平滑,上喙钩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侧沿眼至颈侧有浅黄色纵纹。背甲金黄色或桔黄色,中央具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齿状,共十二枚,故称“十二棱龟”。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间借骨缝相连。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指、趾间蹼,尾细短。地龟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生活于山区丛林、小溪及山涧小河边,为半水栖龟,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食螺龟属也2种,过去马来食螺龟和食螺龟(见上图)常作为一种。马来食螺龟(见上图),别名马来龟、蜗牛龟、食螺龟、食蜗龟等,最大甲长21厘米,头较宽大,顶部呈黑色;边缘有一“V”型白色条纹,过眼框上部延伸到颈部,且条纹逐渐变粗;吻钝,眼部周围被白色眼线包围,似戴一眼镜;鼻孔处有四条白色纵条纹,自眼眶前端有一黄白色斑点,上颌中央呈“A”型,下颌中央有2条白色粗条纹,延伸到颈部,颈部呈黑色,有数条,粗细不一的纵条纹。背甲黑色,中央3条脊棱较明显;缘盾边缘呈黄色(幼体明显),甲桥处有黑色斑块;腹甲黄色,每块盾片上有大黑斑块。马来食螺龟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生活于溪流、沼泽、稻田中,拥有强而有力的上下颚,可轻易咬碎淡水甲壳类动物,喜食蜗牛、小鱼、蚯蚓、蠕虫及申壳类小动物。
黑龟属包括三棱黑龟(又名三龙骨龟,见上图)和黑山龟2种。黑山龟(见上图),别名印度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亚种达7个,甲呈棕红色、深棕色或黑色,三条黄色脊棱隆起明显,甲长最大可达38厘米,腹甲呈黑褐色,两侧有黄色镶边,头部呈棕黑色,有黄色或橘色斑点,一些个体还带有网状图形,四肢和尾部呈黑色、棕褐色或灰褐色,为喜水的半水栖龟类,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
粗颈龟属包括粗颈龟和巴拉望龟(见上图,又名雷岛粗颈龟)2种。粗颈龟(见上图),别名沼泽龟、白颊龟,背甲可长达20厘米,背甲几乎黑色,后部有锯齿状边缘,头部有黄色斑纹,幼体独特背甲上有3条脊棱而成体1条棱,背甲后部有锯齿状边缘,成体椎盾区域扁平,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栖息于水流流动缓慢或静止的沼泽、池塘、溪流和湖泊中,大部分时间躲藏在水底的泥里,主要以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两栖类、小鱼为食,也吃食腐,有时也吃水果、草叶等植物性食物。粗颈龟是东南亚独有的淡水龟类,因过度捕捉和贸易,已被列入11种濒危亚洲龟名单当中。
东方龟属背甲褐色,中央有明显的黄色脊陵;背甲后缘具锯齿,腹甲棕黄,有褐色放射纹;头暗灰,上有棕色斑点,共4种,如刺山龟(见上图)。扁东方龟(见上图),别名缅甸山龟、亚洲山龟,背甲中央较平,脊棱隆起明显,颜色为亮棕色,上有黑色杂斑,尾缘略呈锯齿状;腹甲呈黄褐色,盾片上有深棕色或黑色斑点或放射状条纹;头部呈棕灰色,四肢、颈和尾呈棕黄色,分布于东南亚缅甸北部的潮湿山林陆地,为杂食龟,极度濒危,最后的观察报告是于年,最初相信已经灭绝,但于年重新发现了一些标本。
东方龟属分布于东南亚,如庙龟(见上图),别名黄头龟,头较小,顶部呈黑色,散布有黄色小杂斑点,吻部较尖,眼眶黑色有黄色碎斑点,上颌中央呈“W”型。头侧部无纵条纹。背甲隆起较高呈黑色,腹甲淡黄色,四肢黑褐色,指趾间具蹼,尾适中,生活于江湖、溪流,能短时间生活于海水中。大东方龟(见上图),别名亚洲巨龟,背甲达44厘米,重22磅,是硬壳、半水栖的亚洲水龟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呈灰褐色,高耸成拱形,后端为锯齿状,中央有明显突起的脊棱。头部呈灰绿色至褐色,点缀黄色、橙色或粉红色的斑点。腹甲暗黄色,每块盾片均有光亮的深褐色线纹,组成显著图案,趾间有蹼,分布于东南亚的河流、溪涧、沼泽、湖泊及湿地,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龟类。
眼斑龟属仅2种,眼斑龟(见上图),背甲长10厘米,头背平滑无鳞,灰褐色或黄绿色,有黑褐色虫纹;枕背两侧各有1或2个眼斑,如每侧有两个眼斑,每一眼斑中央有1-3个黑点。背甲略扁,灰褐色或红棕色,其上密布黑褐色虫纹。四肢较扁,指趾间全蹼,是中国特有龟类。四眼斑龟(见上图),别名六眼龟、四眼龟、四眼斑水龟,头顶皮肤光滑无鳞,上喙不呈钩状,头后侧各有2对眼斑,每个眼斑中有一黑点,颈部有条纵纹。其背甲棕色且具花纹,后缘不呈锯齿状或略呈锯齿状。腹甲淡黄色,每块盾片均有黑色大小斑点,背甲与腹甲间借骨缝相连。指、趾间具蹼,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及越南北部,性情胆小,一般喜栖于石块下、拐角处的水底黑暗处,是珍稀罕见的龟类。
沼龟属也称孔雀龟属仅印度沼龟(见上图)2种。缅甸沼龟(见上图),别名缅甸孔雀龟,背甲长20-25厘米,因为背甲上的黑斑类似孔雀尾羽上的眼斑而得名,幼龟背甲高耸,雄龟成体背甲边缘比较突出而翘起,腹甲较狭长,泄殖孔距腹甲下缘较远,雌龟背甲较浑圆,腹甲叶较宽大,泄殖孔距腹甲下缘较近,主要分布于缅甸南部的森林河流湖沼区,是水栖龟类当中十分少见的纯素食龟种,因过多被捕捉贸易和食用,数量锐减,亟待保护。
潮龟科最有名的当属乌龟属,包括我国特产大头乌龟(见上图)、黑颈乌龟等3种。乌龟(见上图),别名金龟、草龟、山龟、泥龟,背甲长10-12厘米,头、颈侧面有黄色线状斑纹,背甲有三条纵走的隆起,后缘不呈锯齿状,雄体背部黑色,雌体呈棕色,腹面略带黄色,均有暗褐色斑纹,四肢较扁平,有爪,指、趾间具全蹼,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是最常见的龟鳖目动物之一。乌龟生活于河、湖、沼泽、水库和山涧中,有时也上岸活动,主要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为食,也吃植物的茎叶。
我国另一种常见的物种为拟水龟属,共7种,如希腊拟水龟(见上图)、安南拟水龟(见下图)。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有些个体为藻类所附着,这些背上附着藻类的龟即著名的绿毛龟。黄喉拟水龟(见上图),别名石龟、石金钱龟、水龟、黄板龟、黄龟、香龟,甲长15-20厘米,头小,头顶平滑,橄榄绿色,上喙正中凹陷,鼓膜清晰,头侧有两条黄色线纹穿过眼部,喉部淡黄色。背甲扁平,棕黄绿色或棕黑色,具三条脊棱,中央的一条较明显,后缘略呈锯齿状。腹甲黄色,每一块盾片外侧有大墨渍斑。四肢较扁,外侧棕灰色,内侧黄色,指趾间有蹼,尾细短,体色变化以头部颜色的变化最快。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越南,常见于丘陵地带半山区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的水域中,常于附近的小灌丛或草丛中,杂食性,是培育绿毛龟的优良龟类。
拟水龟属的中华花龟(见上图),别名花龟、珍珠龟、长尾龟、台湾草龟、条颈龟,有时单列为花龟属,背甲长20厘米,头部,颈部和四肢暴露的皮肤上都长着亮绿色和黑色的细条纹,长有蹼足,成体背甲深褐色,背甲上常沿着棱突长有不甚明显的略带红色的斑块,后缘无锯齿状。腹甲棕黄色,每一甲片具有一块大墨渍状斑块,两侧有圆珠状圈斑。幼体缘盾的腹面具黑色斑点,似珍珠,故又名珍珠龟。中华花龟已能大量人工繁殖,尤其在中国台湾地区人工繁殖量较大。中华花龟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及越南北部,高度水栖,生活在低洼处水流缓慢的池塘,沼泽和溪流中。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
木纹龟属是潮龟科唯一分布于南美的龟类,多达9种,如斑点木纹龟(见上图)。丽环木纹龟(见上图),别名南美木纹龟,俗称木纹龟,最大甲长20.6厘米,具有脚趾间无蹼、上颚未呈钩状及头部具数条斑纹等特征,拥有最鲜艳颜色,面上布满红色的幼线,而四肢,股部,腹甲和尾巴均有红和黑色的花纹。细小的头部而其颚骨的边缘则呈微细的锯齿状,龟甲以浅啡色为主,布满黄和红色的花纹,是该属体型最大也是最漂亮的龟种。木纹龟亚种4个,其中亚种南美木纹龟和洪都拉斯木纹龟较常见,分布于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瓜地马拉、洪都拉斯,栖息于邻近河川的树林间,陆栖性,也善于游泳,为典型的杂食性龟类,习性类似箱龟,也是极少数十分耐寒的热带龟种。
欣赏蔗林龟属的蔗林龟
欣赏池龟属的黑池龟
欣赏草龟属的冠背草龟
欣赏棱背龟属的印度棱背龟
欣赏巨龟属的马来巨龟
欣赏果龟属的果龟
欣赏池龟属的黑池龟
欣赏地龟属的日本地龟
欣赏黑龟属的黑背龟
欣赏黑龟属的三棱黑背龟
欣赏东方龟属的扁东方龟
欣赏东方龟属的刺东方龟
欣赏潮龟属(常单独为咸水龟属)的咸水龟
欣赏潮龟属(或为棱背龟属)的红冠棱背龟
欣赏潮龟属的马来潮龟
欣赏拟水龟属的黄喉拟水龟
欣赏粗颈龟属的巴拉望龟
欣赏沼龟属的缅甸沼龟
欣赏眼斑龟属的眼斑龟
欣赏乌龟属的乌龟
欣赏乌龟属的黑颈乌龟
欣赏木纹龟属的丽木纹龟
Author:左左
Editor:rlyl
关于rlyl欢迎来到自然爱好者、资深爬虫玩家rlyl的小站,这里每天都有精彩生物资讯更新,还可以随时垂询两栖爬行动物品系分类、饲养繁殖、生活习性、疾病治疗、环境造景、设备器材等一切问题,rlyl也是从新人过来的,知道新手的不易,保证有问必答!
站长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