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釉吉州窑的黄金甲

今天我们给大家讲讲黑釉盏里的“玳瑁釉”。下图这只包银斗笠盏便是典型的玳瑁盏,它通体施黑釉,釉质晶莹,肥厚滋润,釉面布满的黄褐色斑块,近足处无釉,露黄白色胎,胎质细密坚硬。此盏制作精致,色彩柔和绚丽。

南宋-元吉州窑玳瑁釉斗笠盏(重文)

大阪鸿池家旧藏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一种特殊产品,是一种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的,色调滋润的釉。主要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底釉,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面釉,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块。在烧的过程中,经过釉的流淌、渗透、扩散、交融等,形成千姿百态、色调多变的玳瑁釉。(张富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

南宋-元玳瑁釉盏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玳瑁是什么?

玳瑁是一种海龟,它的背部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表面油光,且有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它的审美价值极高,因其甲壳具有美丽独特的斑纹、温润如玉的质地,装饰性极强。宋代范成大《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鼋,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

在古代,玳瑁是稀缺资源,在中原可不多见,由海地、海国进贡或贸易而来。比如隋唐进贡玳瑁的地区主要有崖州珠崖郡、陆州玉山郡,即今广东、广西、越南等地。柳宗元《送廖有房序》亦言:“交州多南金、珠玑、玳瑁、象犀。”“交州”就是现在广州、越南等地。

物以稀为贵,因为它的稀缺性,再加上它的审美属性,这就决定了它在当时的价值极高,早在汉代便被人用来做工艺品,《孔雀东南飞》用“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来形容刘兰芝的装扮,玳瑁在这里做了头饰。在唐代的法门寺地宫中也发现过玳瑁的工艺品,在后室的素面银香炉中有13枚玳瑁制成的“开元通宝”,它们是当时作为财富舍入的供养钱币。

唐玳瑁“开元通宝”

法门寺地宫

那为啥会出现在瓷器上呢?

玳瑁就这样一直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但是当时的统治者也很担心啊,担心它会给社会带来骄奢淫逸的风气,便将其做了一定的限定。比如南齐规定“诸王不得作乖体格服饰”,庐陵王萧子卿顶风作玳瑁乘具,还被父王所批评。到宋代限定更加严格,仁宗天圣五年罢除了琼州玳瑁的岁贡。景祐元年又将玳瑁列为禁物,“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毋得用金棱器,其用银者,毋得涂金。玳瑁酒食器,非宫禁毋得用”。这样一系列的禁令就决定了玳瑁只能适用于上层社会,一般阶层也只能站那儿看着。

唐玳瑁螺钿八角箱

正仓院藏

唐玳瑁如意

正仓院藏

到南宋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民也越来越有钱,也想用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玳瑁呀,可是这种东西你有钱也不能用,还非得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一般人就算买得起也不敢用啊。于是他们便想出个折中的法子,用瓷器来代替玳瑁制品,吉州窑便是首创。后来这种产品面世以后,在市场上销量还挺好,从吉州窑的窑址来看也能证明这点。发现过很多类似的瓷片,而且它还很百搭,不仅可以做单独的玳瑁釉,还可以配合剪纸贴花,形成玳瑁皮剪纸贴花,更像是一件玳瑁制品了,所以这种产品一下子流行开来。

南宋-元玳瑁釉斗笠盏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元玳瑁釉梅瓶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元玳瑁釉盖罐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元玳瑁釉罐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元玳瑁釉剪纸贴花盏(国宝)

万野美术馆藏

宋玳瑁釉罐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元玳瑁釉盘

吉安市博物馆藏

南宋-元玳瑁釉盏

吉安市博物馆藏

南宋-元玳瑁纹盏

吉安市博物馆藏

古人为什么喜欢玳瑁?

“玳瑁”珍贵稀少,代表高贵、奢华,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它会出现在豪华盛大的宴席。比如李世民《帝京篇》“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唐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正仓院藏

此外,玳瑁还有长寿之意,在《汉书·郊祀志下》有段关于王莽的记载:王莽为求长生不老,以鹤髓、玳瑁、犀玉之类浸渍五色之谷。可见玳瑁还被认为具有延年益寿之用处。

现在我们再看这些玳瑁釉的时候,感到它们很神秘,其实它们就是一种仿生之作,当时的人们通过玳瑁釉来满足当时对玳瑁的向往之情。

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zq/6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