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上海小囡一定没见过这样的城隍庙

看看城隍庙

狗年又来到

先来看一组海上大画家戴敦邦和其子戴红倩笔下的城隍庙

△风雅的湖心亭·戴红倩

△豫园雪景·戴红倩

△海上名园半淞园·戴红倩

△“三家福’照片”,

一家老小聚在一起,都穿着新衣服,

大家庭里最老的长辈坐当中,

用镜头定格时光,

拍摄出最朴实温馨的照片。

绘:戴敦邦

△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豫园内

当时上海各个行业工会

集资在城隍庙内租赁房屋成立行业公所

一时间糖业、烟业、布业、水木业、五金业公所占满园区。

绘:戴敦邦

△卖拳多山东人”,

过去街头多山东人卖拳,

他们常常表演武术,刀枪剑戢、劈砖绷链之类的武功,

以此收钱谋生,

有的还兼卖跌打损伤药。

绘:戴敦邦

△“看木头人戏”,

这种只有一个流浪艺人表演

与乞讨相结合的街头演出,

内容多为老虎吃人,人杀老虎,

儿时凡逢此机会从未错过。

绘:戴敦邦

△“髦儿戏馆多喝彩声”,

髦儿戏,是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的戏班或演出的戏。

髦儿戏进入上海,演出于茶楼酒肆,

因其服饰鲜丽,文武兼备,新颖逗人,

使观众耳目一新。

绘:戴敦邦

△“咸瓜街多参行,药材行”,

在上海老城厢东门附近的咸瓜街,

开设了很多参行和药材店,

以参茸、银耳、中成药销售批发为主。

绘:戴敦邦

△城隍庙“罗家弄多瓷器店”,

当时上海的瓷器店多开在罗家弄一带,

细瓷紫砂,景德镇陶瓷、婚庆瓷器都有销售。

绘:戴敦邦

△四马路多滑头商店”,

四马路就是现在书香弥漫的福州路,

在当时四马路这一带妓院较多,

油滑不正派之人多来此处娱乐,

相应的滑头商店应运而生。

绘:戴敦邦

△“药店多宁波人”,

胡庆余堂、蔡同德堂、童涵春堂等药店

多为浙江宁波人开设的,

宁波商人奉行的经商法则是稳健经营,

宁波人收购中药材的多,

自然开中药店的也多。

绘:戴敦邦

△“三牌楼多零剪店”,

零剪店主要货品有

绸布、呢绒、皮毛、布料,

顾客大半是妇女,

在这里配色选料。

零剪店较之其他商肆,

尤为热闹

绘:戴敦邦

-----文字的分界线-----

也是时代的分割线

从年前回到50年前

看海派作家沈嘉禄怎样回味

城隍庙的年味……

看到最后有新春福利O(∩_∩)O

百货百客

还有老虎尾巴上的小彩灯

在我小时候,逢年过节一听到要去“白相城隍庙”,马上高兴得一跳三丈高。城隍庙离我家不远不近,老爸带我向东步行半个小时,即可看到两根旗杆高耸入云,在一大片黛瓦白墙的老平房中间,颇有点鹤立鸡群的腔调。老爸告诉我:那两根旗杆是福建木材商人捐给庙里的。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一百多年前,福建商帮在上海是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小刀会起义的主力就是福建商帮和闽籍无业游民。进了山门就看到中央广场坐着一只冲天耳大香炉,香烟缭绕中还可以看到戏台的屋檐下悬挂着一把超级大算盘,含有“人算不如天算”的意思。两厢有白无常和黑无常,欲看不敢的感觉特别刺激。

世俗意义上的城隍庙,还包括庙外的市场和豫园,有九曲桥、湖心亭、风味小吃、百样杂货,还有梨膏糖、西洋镜等等,对孩子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倒并非木制的刀枪剑戟,而是动物商店里的两头蛇、红蛛蜘、绿毛龟之类。还有一台俗称“武松打虎”的拉力机,外观上是一尊彩塑,武松跨在虎背上,抡起拳头一顿猛打,动作绝对生猛。你只须花一点小钱,站上去将机器上的把柄奋力抬起,嵌在老虎身上的一连串小灯珠就会随着音乐声而渐次亮起,红红绿绿煞是耀眼。一般而言,一个小伙子用足吃奶的力气也顶多叫老虎屁股的灯珠那么一眨。但关键时刻总会有大力士拨开人群出来挑战,只见他朝手心啐口唾液,搓几下,抬头看一眼冲天而起的老虎尾巴,稳稳地搭住把柄,瞪起眼珠子、鼓起腮帮子,“咿呀”一声大叫,让小灯珠一路上蹿。眼见老虎尾巴上的小灯珠被一盏盏攻克,围观群众不由得大声喝彩,直到尾巴顶端的小灯大放异彩,这场戏才算达到高潮。

大力士仿佛有武松的附体,成了孩子的偶像。我暗暗发誓:等我长大后也要来挑战一次。但是……后来这台拉力机就不知去向了。

五香豆

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

△可以说,五香豆是城隍庙的形象代言,是白相城隍庙不可不尝的休闲小食。(摄影:范筱明)

小时候每次白相城隍庙,我都要缠着老爸掏出五分钱来买一包。入口后一股奶香味,含在嘴里玩味片刻,先嚼豆皮,再吃豆肉,越嚼越香,回味悠长。城隍庙一圈兜下来,一包五香豆还没吃完。

据说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城厢流行过一种休闲小食茴香豆,这种豆韧而不坚,软而不涩。在街头巷尾和茶楼戏院,提篮叫卖的小生意相当兴旺。后来有个来自江苏省扬中的“新上海人”,名叫郭瀛州,从一个卖茴香豆的老山东那里偷偷学会了制作技艺,并经过改良,创制了一种更加好吃的豆,名为“五香豆”。郭瀛洲选用皮白、豆白、仁白而得名的嘉定的三白蚕豆,再以糖精、食盐、奶油香精等配制而成佐料烧煮,冷却后豆皮会结起一层白霜,因为吃起来有一股奶油香,所以此豆的全名应为“老城隍庙冰糖奶油五香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不知是原料供应紧张呢,还是需求过于旺盛,五香豆一度要排队购买。每天天色未明,就有消费者汇集在店门口,这支队伍如长龙一般从兴隆食品商店门口拖到手帕商店,再穿过睛雪坊,一直延伸到方浜中路的无锡饭店门口,有时再要回到旧校场路上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特别是逢年过节,上山下乡的知青纷纷回沪探亲,节后返回农村,带几包五香豆就成了一种很能应付人之常情的上选礼品。

五香豆的牛皮纸袋子是长条型的,每袋一市斤,售价四角八分,每人每次限购两包。我还记得旧校场路是弹格路,两边都是寒酸的民房和店铺,我也在排队过程中顺便从哥哥的解释中知道了“校场”二字的含义,想象着一百年前这里曾经演绎过刀光剑影、人喧马嘶的场景。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五香豆还被列为特供商品,送进锦江、和平等大饭店当作接待外宾的小食品。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华访沪之际,有关方面还特别要求南市区果品公司按照特殊的要求与规格,专门烧煮了几斤五香豆送至豫园供亲王、王后品尝。

美好的食物总是陪伴着美好的时光,五香豆就担当起人们在海晏河清后对远逝时光和远行者的追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秋天,上海侨联与旅游局假座绿波廊酒楼共同举办中秋赏月活动,有多位老华侨躬逢其盛。那天在席面上有月饼、糖果、蜜饯等,但最受欢迎的还是五香豆,不少老华侨还把吃剩的五香豆悄悄装在口袋带回家,让家人一起享用。

还有两件事,是五香豆商店的职工不会忘记的。一是在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在北京亚运会购物中心上海厅供销合作社上海五香豆展台前视察时说的一句话:“小商品要走向大市场,写好大文章。”另一件事是在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徐匡迪视察南市区时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zq/6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