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舟博楫节选之ldquo中国龟鳖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m.39.net/pf/a_4789155.html

《龟舟博楫》节选之“中国龟鳖种类”续5

33、蠵龟(Carettacaretta)。

是海龟科蠵龟属的一种。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长可达1米,一般重约公斤。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体型较大,宽扁,近心形。头大,四肢桨状,具1-2爪,均不能缩入龟甲。尾短。背、腹甲间以韧带相连,具下缘盾。背甲内层的骨板上有4-9对肋板,其外侧为突出的肋骨,肋骨与缘板相接,在肋板、肋骨与缘板间形成肋间隙。肢带不与背腹甲愈合。卵生,产于岸边沙滩自掘的穴中,壳白色、球形、革质,每年繁殖期可产2-3次,每次产几十至余枚。

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及海藻。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龟。体大,分为大西洋蠵龟和太平洋蠵龟2亚种。

蠵龟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海域和印度洋中,在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也见于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甚至黄浦江内。

由于掠夺性的乱捕滥杀、滥挖龟卵,蠵龟资源急剧减少,CITES濒危等级:附录1。

34、棱皮龟:棱皮龟(学名:Dermochelyscoriacea)。

属棱皮龟科、棱皮龟属动物。棱皮龟体大,是龟鳖目中体型最大者,头大,颈、尾短,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

棱皮龟属于变温的爬行动物,游泳迅速且能力极强,杂食性,每年5-6月之间产卵,一次产卵90-枚,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

棱皮龟体大,是世界上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壳长-0毫米,宽-毫米,高-毫米。重均达kg以上。头大,颈短。头宽-毫米。上颚前端有二个大三角形齿突,其间有一凹口,承受下颚强大的喙。头、四肢及身体均覆以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背具7行纵棱,腹部有5行纵棱,因而得名。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前肢前缘长-毫米,后肢前缘长-毫米,前肢约为后肢长的2倍多。尾短,尾与后肢间有皮膜相连。

幼龟体表及四肢均覆以不规则的多角形小鳞片。最大的分布在背甲和腹甲。此外,头背与头侧亦具有对称的鳞片。成体则鳞片消失,代之以革质的皮肤。成体背暗棕色或黑色,杂以黄色或白色的斑点。腹部灰白色。幼龟背灰黑色,身体上的纵棱和四肢的边缘为淡黄色或白色。腹部白色,有黑斑。

棱皮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35、中华鳖:中华鳖,又名水鱼、甲鱼、团鱼,是常见的养殖龟种。

野生中华鳖在中国、日本、越南北部、韩国、俄罗斯东部都可见。水栖性,常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淡水水域。有上岸进行日光浴的习性。肉食性,以鱼、虾、软体动物等为主食,多夜间觅食。野生中华鳖寿命在60岁以上中华鳖没有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

中华鳖体长30厘米左右。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我国中华鳖野外资源比较丰富,数量超过00万只,人工驯养年产量34万多吨,每年繁育超过00万只。

36、山瑞鳖:山瑞鳖,又叫山瑞,拉丁文名:Paleasteindachneri。

龟鳖目、鳖科下动物,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栖小动物为食、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虾等为食。外形呈圆形与俗称"甲鱼"的中华鳖十分相似:山瑞鳖较为肥厚,体积比一般的中华鳖大很多,且头两侧有好些疣粒。体长30-40厘米,宽23厘米左右,体重20公斤左右。

山瑞鳖喜欢生长在石山区的小溪石缝中,故有"山珍"之誉。山瑞鳖生长的最佳水温为25~32℃。当水温在37~38℃时,山瑞鳖表现得十分难受,很容易被热死:在水温12℃时,山瑞鳖的活动减少,不摄食,进入泥沙中休眠,但不像一般中华鳖那样持续性冬眠,只要气温回升到20℃以上时,它便会钻出水底外出觅食。

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它吃小鱼、小虾、昆虫、蠕虫等: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人们喜欢喂食福寿螺肉、田螺肉、蜗牛肉、蚌肉、鱼肉、动物内脏下脚料及蚯蚓和蝇蛆等。山瑞鳖一般都在晚上大量摄食,投喂量一般是它体重的5%一8%。

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野外资源数量超过6万只,人工驯养数量超过万只,每年繁育万只。

37、鼋:(学名:Pelochelys)。

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公斤。该属共有3种,其中2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另外一种生活在亚洲,被TheodoreEdwardCantor在年发现并命名,故拉丁学名为Pelochelyscantorii,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及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吕宋岛和棉兰老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级)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文又名沙鳖、蓝团鱼等、癞头鼋。

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厘米,体重约50-公斤左右,最大的超过公斤。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像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可在水里和陆地生活,脊背隆起与龟类似,甲壳的边缘有肉裙。没有耳朵,全凭眼睛。雌型体积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达到一倍以上差距,在水中时,水面上有吐出的津液,是一种通过口器排泄体内废物的动物。

野外资源已经多年未见,人工驯养数量很少。

38、斑鳖:斑鳖(学名:Rafetusswinhoei)俗名斑鼋、癞头鼋、斯氏鳖、太湖鳖。

是一种产于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淡水鳖,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龟类之一。它不仅身形巨大,而且力量惊人,据说中国古代那些身背巨大石碑的动物就是斑鳖。野外资源已经多年未见,人工驯养数量很少。

斑鳖背甲光滑无疣粒背盘长-毫米,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或黑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其间更有无数黄色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黄色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黄色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这种密集的黄色斑纹是斑鳖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xx/4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