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最美湿地,百鸟天堂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导览图)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黄河入海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公顷,为国家4A级景区,先后被评委“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和“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集中了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资源的精华,拥有黄河口景观、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和滨海滩涂景观等黄河三角洲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九曲黄河奔腾不息直扑渤海,汇入烟波浩渺的汪洋,黄龙入、海河交融,黄蓝相间,界限分明,其景观美得壮,美得奇,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同时,黄河入海还造就了世界上自然增长最快的年轻的湿地系统,这片广袤的湿地也是众多鸟类迁徙、栖息与繁殖之地,被誉为“鸟儿的国际机场”。亲眼目睹黄河入海,无疑是游黄河口最为期盼的事情,也是一种最具吸引力的旅行体验。独特的河口生态系统及其野生植物和鸟类,还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生态意义,是科普休学的绝佳所在。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向人们进行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教育的大课堂。走进自然保护区,希望大家珍爱自然保护区内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不要抽烟和乱扔垃圾。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南区的大汶流管理站,这是一个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有核心区面积5.8万公顷,缓冲面积1.3万公顷,实验区面积8.2公顷。其区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现行黄河入海口,面积10.45万公顷;另一部分在年以前黄河故道,面积4.85万公顷。下设一千二、黄河口、大汶流三个管理站。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使黄河每年向海延伸平均达2.21km,平均造陆32.4km2,从而使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在逐年增大,事实上,这是一块世界上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丰富而典型,是我国暖温带地区最广阔、最年轻、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你可以看到大量的植物、水族和鸟类景观。
1.1芳草绿洲
(俯瞰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图)
各位游客,进入自然保护区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大片的野生植物和自然植被,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温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各种牧草和多种植物生长。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各类植物种,其中种子植物56科、属、种,蕨类植物3科、3属、4种,浮游植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在保护区内有广泛分布,分布面积达0.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植被面积为6.6万公顷,植被组成以自然植被为主,是中国华东沿海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自然植被区。在自然保护区内,大片土地芳草萋萋,灌木丛生,野生植物处处为家,仍然保留着原始草原的自然风光。生长在这里的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与黄河流域的植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种子是随着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在泥沙裹挟下漂流而来的,因此,黄河三角洲湿地内的草场,有着典型的北方草原的特点。夏季,你如果来到湿地自然保护区,就会发现,牧草繁茂,层次清楚。喜光、耐旱的植物长在上层;耐荫、匍伏的植物长在下边,由于这种分层现象,使得种种生活习性不同的植物各得其所,自由自在地生长。夏秋季节,自然保护区是草的世界、花的海洋。碧绿的草丛和鲜艳的野花,互相映衬,五彩斑斓,就像撒满了宝石,铺上锦缎。那芦苇、香蒲、翅碱蓬、白茅、苜蓿、野大豆、马绊子、盐蒿、曲曲菜、柽柳等等,各自呈现着不同的颜色。火红的、粉红的、淡黄的、杏黄的、乳白的、翠绿的……大自然在这里尽情地展示着它的魅力,创造着生命,创造着美。
1.1.1芦苇观赏区
(芦花飞雪图)
各位游客,大家看路北边的这一大片芦苇是芦苇观赏区,芦苇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二森林”,其耐盐碱能力强,能在含盐量8‰的土壤中生长。当然,芦苇最喜欢的是水源充足的淡水河畔、湖滨及土壤疏松肥沃,水质为碱性的地方。黄河三角洲的芦苇全系自然生长,它的根、茎、籽都可繁殖,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极强。发达的根系埋扎在地下30厘米至50厘米,每年以一米多的速度向四周延伸,根扎到哪里,芽便发到那里。在黄河入海口的百里荒原上,无论是水洼里,还是干旱的盐碱地上,密麻麻的到处都有芦苇,像绿色的海洋,经荒原风一吹,碧波荡漾,波峰浪谷,巍然壮观。
上万亩芦苇,春秋有着不同的迷人景色。春天,芦苇是最早发芽吐绿的植物,放眼望去,碧绿像地毯,坦荡无垠,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各种鸟儿在空中鸣叫盘旋,蓝天、白云、飞鸟、芦苇绘成一副和谐的自然春光图。
秋天,是芦苇成熟的季节,那一湖湖、一片片、一河河的芦苇婷婷玉立,有的高达几米,大姆指般粗,浩浩荡荡,绿涛滚滚,颇为壮观。
到了秋末冬初,便是芦苇飘絮的时节,微风吹拂,白花花的苇絮便在天空悠悠然地飘起来,如云如雪,成为黄河入海口的一大景观。
芦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遍布于湿地内的芦苇,具备与森林一样,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二是对水质的净化功能,远远高出森林的数倍。滔滔黄河自上游而下沿途携带的非良性排泄物,当来到横膈于海河之间的三角洲湿地,正是经过了像芦苇这样诸多的植物种群,既保护了黄河入海口附近水域的环境,使这些非良性排泄物成了芦苇生长的肥料。
1.1.2天然柳林。分布于黄河故道的大片自然柳林,是从黄河上游冲下来的种子在这里扎根生长的,是黄河赐予我们的未经任何人为雕琢的天然植被。早春季节,万丛柳条吐絮生绿,在远处望去,就像一座座蒙古包,使黄河三角洲更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的同时,也把植物种子带入新生湿地,形成总面积为2万亩的天然柳林。天然柳林中的柳树主要是棉柳,由于长期在湿地环境中生存,其形态特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而发现变异,主要表现在:无明显主杆,呈灌丛状;须根发达,适应水生环境。
1.1.3柽柳灌丛。柽柳也叫红柳,是一种小叶乔木,一年三次开花,又名“三春柳”。据科学考证,柽柳属泌盐植物,根系把盐碱吸收入体内,又通过泌腺排到体外,在野生草木中,柽柳抗盐碱、耐旱涝、耐贫瘠,是改良土壤、美化环境、防风固沙、保持堤防的优良树种。柽柳的根系发达,主根能深入地下十米左右,侧根能向四周伸展数十米之多,它鳞片状的细叶能调节水分蒸发。古人称柽柳为“雨师”,说柽柳能未雨先知,“乃木中之柽者”。其实,这就是柽柳泌盐特性的反映;天快要下雨的时候,空气湿度很大,柽柳条中的盐分吸水后膨胀,枝条便自然挺起,这就是下雨的先兆。一般植物很难在含盐量在1%左右的土壤里存活,而柽柳则可以在这样的土壤里安然成长。
(柽柳臥波图)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内,到处生长着看不到边的柽柳,其枝叶从绿色到紫红,观赏价值高,它枝条柔顺,纷披下垂,随风摇曳,如杨柳婀娜多姿,阵阵微风吹来,清雅浓郁的柽柳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为保护黄河入海口这一野生资源,东营市河口区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建立百万亩柽柳林场,林场内鸥飞雁鸣,鸳鸯嬉水,仙鹤起舞,成片成片的柽柳林少了人为的砍伐,更是憋足了劲儿地生长,绿化美化了黄河入海口这片新淤地。其实,柽柳不仅能够欣赏,而且实用价值也非常高。它的花不仅秀丽,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微风吹拂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是蜜蜂的美食。用它酿成的蜜,汁甘味醇,润人肺腑,沁人心脾,是营养健身的上好补品。柽柳的枝条细长柔软,又是编织筐篓等器具的理想原料。而柽柳花和嫩枝叶则均可入药,其药性温平,味甘咸,具有清热解毒、祛除风湿、透发痧疹以及利尿等功效。柽柳的枝条中还含有单宁,这是一种具有多元酚基和骏基的有机物质,它能与动物生皮中的蛋白质结合而使生皮转变为革,因此可以作为提取鞣质的原料。
柽柳的新枝呈紫红色,色泽鲜亮,老桩则变化多姿,树皮皱褶,呈开裂鳞片,叶子细密苍翠,酷似松柏,所以,柽柳还是制作艺术盆景和根雕的好材料。近几年,在全国盆景大赛中,它常以古桩老干,悬根露爪,苍劲古朴,枝叶飘逸,风韵独具而受到中外爱好者的青睐。
1.1.4野大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野大豆广泛分布,生长良好,面积约公顷。野大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瘦,全株均披黄色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卵状小叶,腋下开两朵小花,花萼钟状,花冠紫色,荚里内保二、三粒种子。其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抗病和抗虫性强,因此,野大豆成为大豆杂交育种的主要种类和栽培种的近缘祖先,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保存着极其重要的遗传基因。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将野大豆作为国家战略野生植物,确定为国家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之一。
1.1.5盐滩红毯。在刚刚淤积起来的,受河水与海水双重滋润的潮间带,土壤的含盐量在3%左右,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唯有盐生植物翅碱蓬(当地人称黄须菜)能够生长。为什么翅碱蓬能在含盐量极高的土壤里生长呢?据植物学家观察,翅碱蓬的细胞内有特化的原生质,这种特化的原生质能把根系吸收的盐分排到液泡里,它还能抑制这些盐分再从盐泡中扩散,不让它回到原生质里去。因为这种细泡中含盐多、浓度大,所以翅碱蓬本身就是咸的。由于翅碱蓬细泡内特化原生质的作用,使翅碱蓬能够在含盐极高的土壤里吸收到别的植物难以吸收到的水分。所以,能在盐碱度很高土地里,照常生长。
(红地毯图)
当你来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如果是初春,万物刚刚开始萌动时,翅碱蓬已早早给黄河入海口这片新淤地盖上了一层新绿。如果是深秋,开花结果的黄须菜又给大地披上了艳丽的红装,极目远望,像火海,似朝霞,让人心醉,谓曰红草地,似一张极大的红地毯铺在大地上。翅碱蓬还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先锋植物,翅碱蓬的生长,增加了土地植被和腐殖质,土壤条件得以改善,同时抬高了地面,地下水位降低,土壤盐分降低。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柽柳种源的逐渐演替为柽柳灌丛,有獐茅伴生的翅碱蓬群落逐渐发育成獐茅草甸。低洼处植物芦苇逐渐建群种发育成芦苇沼泽。
1.2中国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各位游客,我们再往路南边看,就是鸟类观赏区,离我们最近的是东方白鹳观赏区。这里有寻飞阁、鸟岛等观鸟设施。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三个管理站都设有观鸟区,大汶流观鸟景区设有生态木栈道观鸟长廊、鸟岛等设施,观鸟走廊全长米,宽2.6米,分别采用俄罗斯樟子松防腐木盒仿真木建造而成,观鸟台是大汶流观鸟景区的主题建筑,在此处,借助望远镜可以观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鸟类。
(鸟的国际机场图)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大面积的滩涂沼泽、丰富的湿生植被和水生生物资源,为鸟类的繁衍生息、迁徙越冬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已发现有种鸟在此栖息,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2.3%;数量在万只以上。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拥有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7种(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丹顶鹤、白头鹤、大鸨等);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34种(大天鹅、灰鹤、白枕鹤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鸟类有40种。本区有种鸟类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占协定保护总数的67%,有51种被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占协定保护总数的63%,鸟类中旅鸟就有种,大群的珍稀鸟类,引起了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大批国内外专家的浓厚兴趣,联合国官员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形象地比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这里鸟类丰富,除了优越的湿生植被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外,再就是地理位置独特,黄河三角洲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因为世界上的鸟类迁徙是有规律的,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鸟类迁徙路线共有八条,其中有两条途径黄河三角洲,即东北亚路线和环西太平洋地区的路线。
这里不仅是鸟类保护重要基地,也是开展鸟类保护、科研,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全球环境污染的重要场所,更是影响全球鸟类种群数量的重要地区,鸟友们大开眼界的最佳场所。
1.2.1湿地观鸟(鸟景、鸟趣)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内,一年四季,不同时节,都有成群的鸟飞来又飞去。都会变幻不同的景观,形成流动的风景线,因此,不同的季节到黄河角洲自然保护区旅游,都能看到不同鸟类。
每年的2、3月份,来自长江中下游及华南沿海地区的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在此相聚,经过二三十天的饱食之后,约好在此越冬的同伴一同北迁。(丹顶鹤是一种大型的珍贵涉禽,尾短,腿很长,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丹顶鹤一般在芦苇丛中营巢产卵,他们用厚厚的一层芦苇垫在20厘米左右的浅水中,筑成水中窝巢。一对成鹤一年只孵化两只卵,30天左右便孵化出幼雏。新生出的小鹤3~4天就可以跟着成鹤奔走觅食。当年6个多月的小鹤就可以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了。丹顶鹤寿命较长,能存活五六十年。古诗有“鹤寿千年也未神”的诗句。所以,古今都把它作为美好、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3月下旬,黑嘴鸥分别从不同的地点相约来到黄河三角洲。经过长途跋涉,饥肠辘辘的,在此补充给养后,继续北上。
3月上旬至4月上旬是雁鸭类的世界,大面积水域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把它们从亚热带、热带区域召来,这个季节它们成为当地的主人,而在此发现的雁鸭类资源有35种之多,其数量超过数十万。
3月中旬至5月上旬,数以万计的鸥类和鸻鹬类水禽从亚热带直至澳洲相约而来,广阔的滩涂下数量具多的底栖生物成为它们长途旅程的最好礼物。
4、5月份,东方白鹳来到黄河三角洲湿地筑巢,繁衍生息,这里是东方白鹳的最北繁殖地。
6、7月份酷暑夏日,须浮鸥翩翩而至,鹭类云集,(鹭类特别是白鹭与苍鹭同属鹭类,但习性却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并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5月中旬至8月下旬,这是繁殖鸟类的黄金季节,它们各自忙碌着寻找自己的繁殖地,营巢、觅食、繁殖,这是它们最为忙碌的季节,这是中国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9月下旬起,陆陆续续返程的涉禽从俄罗斯的远东远道而来,
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内蒙、东北、俄罗斯远东的鹤、鹳故地重游,
11月中旬,大群的雁鸭类又会相约故地;而在寒冷的冬季,还有丹顶鹤优雅的身姿,这是它们越冬的最北界。
秋冬季节。成千上万的鸟儿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性,在特定的时间内来到这里繁殖越冬。其中一部分是在这里短暂停留补充给养。寒冬腊月,娴静的大天鹅悠游在海天相接间,豆雁雪中飞翔,丹顶鹤优雅的随风而舞……好一幅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景象。
在黄河三角自然保护区内除了候鸟外,还有很多的留鸟。无论是什么季节,都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鸭和苍鹭等鸟游荡与水中。鸭类、鸥类和雀类几乎都是成百上千聚集在一起,悠闲自得,天上地下的溜达,(如苍鹭是黄河口地区的常见留鸟,性孤僻,在浅水中捕食。冬季有时成大群。当地人习惯上把苍鹭称为老等,因为它在捕食的时候,站在浅水中不动,等着鱼虾游过来。别看苍鹭体积挺大,但是体重很轻,因为它是腹中空空,没什么东西。)
1.2.2鸟的灵性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你不仅能看到鸟的景观和鸟趣,如果您的运气好,还还能体会到鸟的灵性与语言。
鸟的家庭与爱情。鸟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鹤鹳类,包括大天鹅等一些大型飞禽,他们的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般不超过5到6只。像丹顶鹤,大天鹅,这些鸟对爱情、家庭非常忠贞,丹顶鹤、大天鹅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关系比较稳稳定,如果一对大天鹅、一对丹顶鹤,失去了一只,另一只就会终身不娶或终身不嫁。三角洲湿地内越冬的大天鹅一般以家族为单位,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觅食戏水,这种极富有灵性的飞禽,在繁殖期内孵化的蛋,如果不幸被盗走或孵化不成,它会再产一窝作为补偿,如此反复直到它似乎预算出在有限的孵化期内,不能将雏鸟带走才会停止产卵。但有些候鸟则不同,如鸭类,数量较大,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不是很稳固,有时实行一夫多妻制。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三角洲湿地,每逢产卵季节,和人类一样,鸟类对它们即将岀壳的和已孵化出的孩子,看护的十分仔细,如果有天敌威胁的它们的孩子时,它们会使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招数,让进入领地的入侵者上当受骗,从而达到保护自己孩子的目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鸟类常常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迷惑天敌或人,甚至会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本来大鸟领着5到6个小鸟,人或天敌来了,它就会直接飞到人侧端(另一方向),在那里翻跟头,装死,有一两个小时在那里啪啦、啪啦,装作翅膀折断,为的是把人或天敌引导到自己这边来别去抓它的孩子,如果人或天敌不去攻击它的孩子,它就会反绕一圈,再回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鸟的迁徙是鸟特有的一种行为,并有特点和规律,不同的鸟的迁徙规律不同,许多鸟迁徙之前是有征兆的。就是什么时候迁徙,要不然彼此之间互相也不可能联系,有些鸟迁徙时单个的,有些鸟的迁徙是集群的,特别是成群的鸟的迁徙,要统一行动,需要有组织者,所以说,据研究鸟类迁徙的人看来,有这么几个行为:鸟类迁徙之前,有它的征兆,如鸟叫、舞蹈能够把一些鸟集中起来,有时候集中起来要盘旋,因为迁飞的队形和迁飞的方向路线,一般来说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的确存在着自己的语言,只是人类不理解罢了。
鸟类食物补给。为适应鸟类种群、数量增加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汶流管理站特别设立了鸟类食物补给区,主要是根据鸟类迁徙规律、栖息特点、食物类型,定期在区内投放贝苗、鱼苗、虾苗、玉米等食物,每到迁徙季节,数以万计的鸟类群集大汶流取食、饮水、补充营养,是观鸟的最好时期。
鸟类急救站,自然保护区里的候鸟数量众多,鸟类在迁徙过程中有许多病、伤、迷鸟需要救护,每年需要救助治疗的鸟类就有几千只,其中一些为珍惜濒危鸟类。河口观鸟景区建有鸟类驯养救护中心。
1.2.3黄河三角洲湿地鸟类增加的喜与忧
近几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鸟类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年10月在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鸟类偶见种——雪雁,则在国内更属罕见。例如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脸琵鹭也在此地有纪录;东方白鹳对环境选择非常苛刻,一般选择在干扰小、食物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的湿地、沼泽、滩涂等环境,且繁育数量很少。从未在此地繁殖过的东方白鹳已经实现了野外自然繁殖,3年东方白鹳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筑巢繁殖,数量逐年增加,5年5月发现两个巢穴6只雏鸟,6年发展到7巢共繁殖幼鸟24只。现发现40余只东方白鹳落户5万亩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区。还有国家濒危鸟类震旦鸦雀也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繁殖。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增加,是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结果,但有些鸟在这里越冬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晚,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
1.2.4保护鸟类从我做起
游客朋友,您来黄河三角洲湿地,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大开了眼界,我们从上小学就知道,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亲密朋友,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健康环境的重要指标,对鸟类的危害最终将威胁人类自身的安全。保护鸟类资源,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基因库及选择机会,是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鸟儿以及动物和人类一样享有生存、繁衍和免于人为痛苦的权利,是当今文明社会的一个共识。为了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幸福,我们应当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包括鸟类在内的一切生命,共创人类文明。
1.3水族摇篮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仅是百草园、鸟的乐园,入海口附近还是重要的水产基地。黄河陆源性生物营养物质的大量携入,致使黄河河口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初级生产力高,饵料生物基础雄厚,经济无脊椎动物(虾、蟹等)和潮间带生物,尤其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春、夏、秋浮游植物密度个/m2,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mg/m2。是渤海中浮游动植物最丰富的水域。黄河口及其附近水域是多种鱼类幼体的集中分布区和经济渔场,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誉。黄河鲤鱼、黄河刀鱼、银鱼、毛虾、河蟹、黄河口白蛤等都是别具风味的特产。这儿陆生水生动物有多种,淡水鱼类种,海洋生物达多种,近海水域有海豹、江豚、文昌鱼、中华鲟、松江鲈、棱皮龟、长须鲸等珍稀海洋动物。
鱼类减少亟待拯救: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断流和来水量减少,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区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处于濒危状况。黄河断流和来水量的减少,对黄河入海口和渤海水域的生物资源将会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①渤海水域将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受到严重影响;②大量洄游鱼类将会游移他处,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会对渤海生态系统带来无法弥补的危害;③河口海域氯度升高,会对河口鱼虾繁殖和生存、养殖极为不利;④黄河断流,河口地区的污水并不会因之而断流,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对生物资源的生殖繁衍不利。国家海洋局9年1月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根据渤海海域多个监控区的监测结果,目前黄河入海口的莱州湾和渤海湾海域重要经济生物的产卵场地大幅萎缩,渔业生物资源衰退严重,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作为天然海水渔场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海内多为海蜇、毛虾等低营养级动物,原有的优质鱼类已经逐步被低质鱼类代替,种群结构日趋小型化、低质化、低龄化,一些大宗品种的洄游鱼类已经基本形不成鱼汛。
造成黄河水资源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黄河流域多年来降水不足,各支流来水普遍减少;上游源区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地表蓄水和产流功能下降。然而,黄河“水荒”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在于对黄河生态用水的大量挤占。大量挤占黄河生态用水,加剧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黄河断流危机。鉴于此,需要制定黄河水资源利用规划,通盘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河流健康生命以及生态环境用水。“给母亲河留足‘生命水量’,必须彻底抛弃旧的发展模式,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放在整个流域的层面统筹安排。”
各位游客,前面的这一座木建设是观河亭,站在三层高的观河楼上您可以登高望远,浏览广阔的天然柳林景观及黄河景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