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白猫丨视觉小杨桃菌
“建筑师王辉在哪里,建筑界的藏经阁就在哪里”这是周榕教授对王辉的评价。从建筑学到考古学,从社会学家居伊·德波到未来主义画家翁贝特·波丘尼,王辉的知识面是广阔的。这样的知识涵养也使得他在建筑设计上不断的思考,建造出极富感染力并充满思辨的建筑。
作为“建筑师的”系列的开篇,文章从王辉年的代表作品——“世园会植物馆”和“西侯度古人类遗址二青会圣火采集点”开始,进而思考了信息时代的网红打卡现象所造成的景观社会,以及人与建筑在信息时代的存在问题,并且展开了对城市发展、建筑生态和未来构想的讨论和反思。
*文末互动福利
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课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客座教授,《建筑学报》等专业期刊编委,国内外诸多设计奖项获得者。年王辉与刘晓都、孟岩共同创立URBANUS都市实践,并将其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都市实践多项建成作品成为当代城市生活新地标,在世界各地发表及展出,其批判性实践得到社会和业界好评。植物馆“根须”的社会批判内涵—UED:北京世园会植物馆和您的其他作品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为什么要用“根须”的抽象化表达“升起的地平线”这一概念,您是在暗示建筑与大地的关系吗?王辉:不同于日常公共建筑,在北京世园会的语境与氛围之下,植物馆需要吸引观众来此参观,所以需要一种可以夺人眼球的事物为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动与心理期待。经过漫长的探索,设计方案形象主题最终锁定为“悬垂的根须”。△世园会植物馆的“根须”摄影:杨超英首先根须与树干、树叶和树枝不同,它是植物生存的根源,通过这种象征的手法,让观众感觉是从地下空间进入植物馆,并最终达到场馆顶端,体验从底部到顶部的植物空间感。在植物学上,根系是植物接触地球的唯一部分,直至今日,植物通过根系与其他生物或介质发生关联的方式仍然无法被科学解释。通过“根须”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入到神秘的地表之下唤起人对植物的好奇心,最终吸引更多游客进入场馆。
△世园会植物馆入口处“根须”摄影:夏至
△世园会植物馆入口处“根须”摄影:杨超英
其次,根须并不只是装饰物。盛夏时节,世园会中游客会在场馆前排起长队,设计在东立面的“根须”起到遮荫的作用。另外,游客在等待中可以用手机拍摄非常网红的“根须”空间,缓解等待的焦躁感。
最后,这个设计所象征的红树林恰好是一种根须暴露在地面上的植物。过去,中国南方沿海的红树林遭到城市发展的破坏,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现在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保护意识逐渐大于开发意识,以深圳为首的沿海都市在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工作。植物馆将中国城市发展中对待生态保护的觉醒通过这种形象表达出来,并通过世博平台,让公众了解保护濒危树种的现实意义,使这个设计不是表面化的吸引眼球,而是又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根须暴露的红树林图片来自网络
△“根须”暴露于地表的植物馆?都市实践
△“根须”暴露于地表的植物馆摄影:杨超英
—UED:您希望“根须”能达到什么样的空间效果,最终您选择了什么材料来制作“根须”?王辉:力学角度来看,刚节点的悬垂结构,悬垂长度越长,其受力时振动幅度越大,这时就需要用材料自身的刚度去矫正,所以“根须”的粗细与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悬挂长度有直接关系。由于植物馆对消防的严格要求,立面材料只能选用不可燃的金属材料,钢材和铝材成为了表现“根须”的唯一选择。△“根须”细节摄影:夏至
△夜晚灯光摄影:杨超英
—
UED:北京世园会植物馆室内展厅,以浸入式的展陈方式,把观众拉入一场在人工智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对话,高科技与植物如何在建筑设计中结合?
王辉:植物馆的本身就是科学技术。首先,在这个空间中要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植物和谐共存,就必须需要植物学家在此对植物进行专业的养护。第二,植物对于阳光、通风、湿度、温度的需求与人类的诉求不同。这时需要在设计中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解决通风问题。通风可以很好的解决植物病虫害问题,并且让植物可以很好的进行散热和温控。降温措施除了步行道路上的空调设备,植物馆还用到了喷雾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温度、湿度和风速进行控制。虽然最后馆内并没有用遮阳帘,但是温度控制适宜,游客没有觉得过于炎热。
△植物馆室内摄影:杨超英
控制和调整植物馆物理性能的机械设备需要安装在空间上部,但植物馆的屋顶是不便设备安装的网壳结构。好在这座植物馆的顶部还有许多平屋面部分。在安装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通过各种努力沿着天窗周边设计了马道。在这座马道上集成了所有植物馆中的控制设备,管理也很便利,简单易行地解决了问题。
△植物馆马道摄影:夏至
科技手段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植物馆中用一些简单的科技设备进行感应和监控,最后将数据汇集给植物学家对设备进行调控。如果只是为了做出高科技姿态而运用所谓的高科技,那只是一种作秀,是毫无道理的技术腐败。
△植物馆剖面图?都市实践
西侯度“一线天”引发原始的呼唤—UED:在西侯度古人类遗址,不仅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考古点之一。其考古发现把古人类用火的历史从7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猿人又向前推进了万年,如此具有历史与人文体验的一个场所,您是从什么理念出发开始这个方案的?您是否在尝试还原建筑最初的本质?王辉:西侯度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是在较深的流沙层中,也就是说,这些古人类并不生活于此,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顺着洪水被冲击到此处。根据考古推测,并没有证明流沙层的遗址来源何地,所以这座建筑与还原原始建筑并无关系,我只希望建筑可以与现在的黄土高原地貌衔接得天衣无缝。△考古发现烧骨?芮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西侯度遗址摄影:曹百强
我感觉我们这辈人有责任为历史文化的记载和传承做一点事情。这样一个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如此重要的文化地标,我希望应该有更多人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白癜风山东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