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这本书很高级。
不出意外的话,这也是文中我第一次使用“高级”这个词。
本书的高级就在于:通过写鳗鱼,把整个人生、整个世界甚至整个人类进程全都写遍了!
不只如此,它还能很丝滑的将人带入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中。
本是奔着了解鳗鱼的旅行而来,结果收获远高于此。
对于本书,我尝试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微微阐述:
为什么偏偏是鳗鱼?
“鳗鱼问题”的启示?
为什么偏偏是鳗鱼?
世界上那么多海洋生物,包括濒临灭绝的加湾鼠海豚、有着“美人鱼”的称号的儒艮、蓝鳍金枪鱼、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蓝鲸、玳瑁、新西兰海狮、棱皮龟...或者电影中的常客大白鲨、沧龙、史前巨鲨、巨型乌贼克拉肯、魔鬼鱼蝠鲼[fúfèn]...
玳瑁
为什么偏偏是鳗鱼?
揭开鳗鱼神秘面纱前,先说一下曾被俞敏洪带火的三文鱼的故事:
SALMON,广东称三文鱼,北方称大马哈鱼,台湾称鲑鱼。
年10月16日,在加拿大卑斯省的亚当斯河,我看到了世上难得一见的生态奇观—四年一度的三文鱼大洄游。
为什么要洄游呢?它要回去产卵,繁衍后代。
每次它回流产卵的时候,我总会发现生命极其壮观。
鱼卵产在沙子里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很多。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剩下的鱼卵会变成小鱼,小鱼会顺流而下,流到湖里,而在湖里又会被其他鱼类吃掉一些。
一年后,长大的鱼会顺着大河奔入海洋,然后绕太平洋一周,刚好整整三年。
第四年,夏天过去后,潜藏在体内的基因又一次告诉它们,是时候回家了……
真正壮观的,是在它们到了河口,再回到产卵地的那一刻。
河水很急,它们要拼命地往上游,因为它们只要一停下来,就被河水给带回来了。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吃不休二十四小时往上游。
等到它们游到目的地的时候,已经变得浑身发红,因为它们身上的体能全部都被消耗完毕,这个时候,三文鱼就开始受精和产卵,两条鱼受完精产完卵以后,就双双死去了。
有没有很震撼?
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稳定的四年一个循环,1年湖泊,3年大海;坚定的回流产卵,即使死亡,也在所不惜;准确的回到目的地,精准的程度是在它们出生的溪流的那个石缝不超10米...
已然可称之为奇迹了。
但,鳗鱼的旅行更为神秘和惊奇,远甚于三文鱼!
鳗鱼的一生共有3次变身(鳗鱼有很多种,此书主讲欧洲鳗,不过所有的品种差异不是特别大):
第一阶段:柳叶鳗
在春天出现在马尾藻海,类似蠕虫的小生物,它有小小的脑袋、视力很差的眼睛。有着一个像柳树叶子的扁平身体,基本上是透明的,仅有几毫米长。
这些透明的“柳树叶子”立刻开始了它们的旅行。它们跟随着墨西哥湾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几千公里,朝着欧洲海岸的方向行进。
这是一场耗时可能长达3年的旅行,当它们终于抵达欧洲海岸时,它们完成了第一次蜕变,变成了玻璃鳗。
第二阶段:玻璃鳗
玻璃鳗也是几乎完全透明的生物,身长六七厘米,细细的,扭来扭去。
玻璃鳗抵达欧洲海岸后,大部分都会往河流上游游去,迅速地适应在淡水中的生活。就是在这里,鳗鱼完成了又一次蜕变,变成了黄鳗
第三阶段:黄鳗
从这个阶段起,鳗鱼开启了它最为传奇的故事。
黄鳗顺流而上游进江河溪流,只为找到适合定居的家。
它们可以穿过最浅、最杂草丛生的水域,也可以穿过最汹涌的急流。它们可以穿行于混浊的内湖和平静的溪流,可以穿越狂野的河流和温暖的小池塘。
需要的时候,它们还可以钻过沼泽和沟渠。别无选择时,它们甚至可以游走在陆地上,游过湿润的灌木丛和草地,坚持若干小时,直到抵达新的水域。
它们可以游成千上万公里,不知疲倦,直到有一天,它们突然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家,一条小溪或一个内湖,有着混浊的底,最好有一些它们可以藏身的石头或洞穴,并且要有充足的食物。
而它们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家,就会待在那里,年复一年,通常只在一个半径几百米的范围内活动。如果因为外力被冲到其他地方,只要情况一允许,它们就会立刻返回自己所选择的住处。
那些在实验中被捕获的鳗鱼被装上无线电发射器后,在距捕获地几公里远的地方被放生,可一两周之内它们就会准确地回到它们最初被捕获的地方。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们是如何找回家的。
黄鳗是一种独行的生物,它们通常都是独自生活的。天冷的时候,它们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地躺在水底的淤泥里,完全处于消极状态。它们会不时被其他鳗鱼缠住,仿佛一个杂乱的线团。
它们主要在夜间捕食。只要是弄得到的东西它们都吃:蠕虫、毛毛虫、青蛙、蜗牛、昆虫、小龙虾、鱼。有机会的话,它们也吃老鼠和雏鸟。它们还是食腐者,吃动物的尸体。
这是一段漫长的生命旅途。
一条幸运地避开了疾病和灾难的鳗鱼,可以在同一个地方一直活到50岁。有一些被关养的瑞典鳗,可以活到80多岁。
据传,有的鳗鱼寿命超过岁。如果鳗鱼不去考虑摆在它们面前的生存目的,即繁殖后代,它们似乎可以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仿佛它们能够永远这样等下去。
然而,在它们生命的某个时间,通常是15岁到30岁之间,野生鳗鱼会决定进行繁殖。
这个决定从何而来,我们恐怕无从知晓,但是当这一时刻到来时,鳗鱼那处于等待中的生活就会突然结束,它们的生命有了完全不同的性质。
它们开始朝大海游去,与此同时,它们将完成最后一次蜕变。
它们表皮上那层暗淡模糊的黄褐色将消失,色泽将变得更加鲜艳清晰,背部将变成黑色,身体两侧变成银色,带有清晰的线条。这突如其来的目的性仿佛给它们的整个生命都做上了记号。
黄鳗变成了银鳗。这是鳗鱼生命的第四个阶段。
第四阶段:银鳗
秋天,银鳗游进了大西洋,并继续游向马尾藻海。仿佛经过有意识的选择,它们的身体完全适应了这场旅行的所有状况。
首先,鳗鱼的生殖器官发育了。鳍变得更长且更有力,使它们能够游得更快。眼睛变得更大,成了蓝色,使它们能够在黑暗的大海深处看得更清楚。消化系统完全停止了运转,胃被溶解掉了,它们所需的能量都从脂肪储备中获得。
体内满是鱼卵或鱼精。任何外在的干扰都无法让它们偏离既定的目标。它们每天要游近50公里,有时候位于海平面之下上千米的深处。
这是一趟人类仍然知之甚少的旅行。它们也许会在半年内完成,也许会在半路上停留过冬。人们已经确认,一种被关养的银鳗不吃任何东西可以活4年之久。
这是一场苦行僧式的漫长旅行,引导这场旅行的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目的,但一旦来到马尾藻海,鳗鱼就再次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些鱼卵在摇曳的厚厚的海藻下面受精。这样鳗鱼的目的便达成了,它们的故事结束了,它们便死去了。
精彩不?神奇不?
更精彩更神奇的是,将鳗鱼了解到现在这个程度竟然花费了超过年!经历了无数科学家的研究和探寻,这其中还不乏名人物。
亚里士多德应该是研究并记录鳗鱼最早的人。他说:
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对于生命的研究必须是经验的和系统的。事实必须按照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样子去描述。
首先要说明某个东西存在,然后才能集中精力去问那个东西是什么。只有在我们收集到关于那个东西是什么的所有信息之后,我们才能靠近那个更抽象的问题——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种见解,为后来绝大多数试图用科学来认识世界的努力奠定了基础。
但无论他多么认真、多么系统地研究鳗鱼,得出的结论都是近乎荒谬而不科学的:鳗鱼来自泥土。
年,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接过亚里士多德于多年前留下的挑战时,他研究了多条鳗鱼,就为找到一条雄性的鳗鱼,但最终他也失败了。
因为只有到了需要用的时候,鳗鱼的性器官才会显现出来。它们形态上的变化不只是为了适应新情况而做的表面调整,而是更具有存在性的意义。时机一到,鳗鱼就会变成它们需要变成的样子。
年过去了,直到今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鳗鱼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现在,能理解为什么偏偏是鳗鱼了吗?
“鳗鱼问题”的启示?
什么是“鳗鱼问题”?
自然科学界有很多谜,但很少像鳗鱼之谜这样持续这么久、这么难以破解。
它们不仅观察起来异常麻烦——因为它们奇特的生命历程、怕光的特性,以及数次变身和烦琐的繁殖方式,而且还非常隐秘,它们的行为方式既像是有意识的,也像是命中注定的。
即便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它们,即便我们凑得很近,它们似乎仍然溜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鳗鱼,试图理解它们,我们理应比现在知道的更多。可我们还是没能做到这一点,为何会如此,这仍然是个谜。
在动物学界,这通常被称为“鳗鱼问题”。
迄今为止,关于鳗鱼的“鳗鱼问题”有:
鳗鱼到底是什么?它们是鱼还是别的全然不同的物种?它们是怎样繁殖的?是产卵,还是生育活体幼鱼?它们是没有性别的生物吗?它们是雌雄同体的生物吗?它们在哪里出生,又在哪里死亡...其中,最神秘的莫过于“鳗鱼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进行蜕变的?它们是怎么知道生命开始走向终点、马尾藻海在召唤它们的?是什么样的声音在对它们说该出发了?”
这应该不只是偶然。
因为不管鳗鱼可以活到多少岁,似乎在某种意义上都能让自己的年龄悬停在某个阶段。如果情况需要,它们会把最后的蜕变无限地推迟。
如果一条鳗鱼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不能前往马尾藻海,它也不会进行最后的蜕变,不会让自己变成银鳗,不会性成熟。
它会转而等待,十年复十年耐心地等待,直到时机突然出现,或者生命之气最终枯萎。
如果生活没有像它们想象的那样发展,它们似乎可以让一切暂停,将死亡的时间推迟,几乎可以想推迟多久就推迟多久。
我们了解到了这个现象,但终究未寻得答案。
鳗鱼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人类迟早会找到答案。只需要给人类一点时间而已。而对鳗鱼来说,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如今,来到欧洲的玻璃鳗数量只有20世纪70年代末的1%至5%,IUCN已将欧洲鳗鱼列为极危级别。
若要帮助鳗鱼,我们必须更深入地认识它们,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研究。
因此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悖论:鳗鱼的神秘性突然间成了它们最大的敌人。
如果它们想生存下去,人类就必须把它们从隐秘处引诱出来,找到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但是一旦研究清楚,鳗鱼也将不再具备神秘性,到时,还会有人为鳗鱼而着迷吗?
同时,反观世界各类珍稀动物,没有被人类知晓时,它们反而活得很好,一旦被人类发现,却极大程度带来了灾难性的毁灭。
但若不去了解,则不会发现世界的多样性,不会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不会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也许,我们最好远离。
一个所有事情都能得到解释的世界,也是一个即将走向灭亡的世界。
当人类的脚步踏遍世界所有角落,当世界不再有任何秘密,人类或许不会再有任何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个世界不会再有任何进步,衰退、没落、终结,也许就是结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