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吧!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小年”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月明西县驿南楼
今夜听时在何处
最
说
汉江
闻笛
愁
小
年
为
写
游
梁
赋
小年的来源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小年习俗
灶糖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剪贴窗花
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文人作品中的小年
朱文科的散文《小年的年味》
“记忆里,每到小年这天清晨,无论天晴还是雨雪,母亲都会很早起床“打炭墨”。母亲拿着一根长篙子(竹竿),把高粱扫帚用绳子捆住在细小的一头,来到灶屋、卧室,清扫楼板墙角的蜘蛛网和灰尘。她个子矮小,“打炭墨”时,颤颤巍巍站在木凳子上,微仰着头,稍侧身子,两手握紧篙子,小心翼翼清理“炭墨”。母亲忙碌时,父亲和我也没有闲着。父亲在灶屋剁猪草,我到厕所猪栏喂猪“潲”(猪食)。等母亲把家中卫生搞干净了,我们就帮忙,把炊具用具和大木盆搬到村口井边。若是晴好天气,直接用井水盛满木盆,放些茶牯,直接擦洗炊具用具。若是天寒地冻,就从家里烧水,倒入木盆,以茶牯热水清洗。
忙完这些活,差不多临近黄昏,开始祭灶了。父亲穿戴整齐干净,走进灶房,面对灶爷神位,毕恭毕敬烧几根香,点燃一挂短鞭炮。噼里啪啦一阵短促脆响之后,父亲喊我到神位前,朝灶王爷磕几个头。他一边祭拜,一边喃喃自语:“今天又到小年,敬送灶王上天。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果甜又甜,请对玉帝进好言。”这一刻,父亲黝黑英俊的脸上,充满了敬畏之情。鞭炮声在村庄此起彼伏,余音盘旋,空气中弥漫硝烟气息。家家户户都在祭灶,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农家人的浓浓年味,就是从小年开始的。“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宋代诗人孙纬这首诗,道出了小年祭灶的习俗。
送走灶王爷,开始吃晚餐,也叫小年饭。湾人把小年俗称“伢崽年”,意为小孩子过年。这顿晚餐是丰盛的。除了鸡鸭鱼肉米豆腐,还有胡子酒。胡子酒又叫“蒸酒”,将糯米洗净蒸熟,以酒曲发酵酿造而成。酿造方法简单,每到腊月,几乎家家都要酿胡子酒。新酿的胡子酒,首先用来敬祭灶王爷,以求祈福。《诗经·周颂》记载:“丰年多黍多稻。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可见,这个习俗古已有之。
肖任飞的《小年夜》
是该辞别些什么了
譬如残存的雪印,枯瘦的夜色
譬如多年以来卡在心底的宿念
譬如突然而至的寒风
这一刻正好
把翠绿和雪白包在一起
那些即将到来的欢唱
便不停地沸腾起来
也该打开所有的窗口了
你听,那些爱的颂辞正向你奔来
那是春水,是花信,
还有,我从未说出的
对这个世界的眷恋
它们一起,
在这个被称为小年的夜里
让我欢喜得泪流满面。
你的小年怎么过?
寒假将至,为引导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政法学院开展“我的节日--小年”作品征集活动。
广大师生可通过征文(字左右)、图片(JPGE,大小应大于2M,像素大于dpi)、小视频(横向拍摄,视频长度控制在1至3分钟,大小控制在M之内)、实物展示等方式来展示当地春节习俗,着重体现当地特色。作品征集方式及其具体要求如下:
以班级为单位择优报送作品,至少有3份优秀征文作品、3份优秀视频作品、5份优秀图片作品、5份由当地习俗特色的实物作品。作品多多益善。
参赛者作品文件夹以“姓名+班级+作品名称”命名,各学院对作品按类别分类,进行压缩打包,以“班级+负责人+联系方式”命名,请于小年前或后一天发送至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