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龟文化
海龟是海南非常有名的海洋动物,千百年来,有着丰富的海龟故事。历史新时期,海龟的保护与发展也是海南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注目。
一、认识海龟
海龟——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早在一亿多年前的恐龙时代,海龟就已经存在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海龟是标志性物种和指示物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然而,目前全球海龟数量不断骤减,现存的海龟种群仅剩下七种,其中包括:棱皮龟、玳瑁、绿海龟、蠵(Xī)龟、大西洋丽龟、太平洋丽龟和平背龟。这其中有六种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IUCN)红色濒危物种名单,玳瑁和大西洋丽龟均被列为极度濒危品种。“绿海龟”,是南海区域最为常见和数量最多的一种,人们常常把海洋龟类泛指为“海龟”,实际上海龟单指绿海龟。“绿海龟”得名于其身上的绿色的脂肪,其身体庞大,背甲长80—厘米,体重70—千克,最大的个体背甲长可达厘米,体重千克,头顶的前额鳞1对,上喙前端不钩曲,腹甲具下缘盾4枚,四肢均具1个爪;背甲鳞片平砌状分布、颜色为深橄榄色或棕褐色,腹甲淡黄色;食性杂,以鱼类、头足纲、甲壳纲动物及海藻为食。在西沙群岛,每年4—10月为海龟的繁殖期,海龟常选择沿海沙滩处进行掘穴产卵,每次产卵90—枚。20世纪80年代以前,南海的海龟数量还相当丰富,然而80年代后掠夺性的乱捕滥杀、滥挖龟卵,使南海海龟资源急剧减少。近年来,海龟的数量已经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人类为了吃它的肉和用它的甲壳来做药材和装饰品等而进行滥捕乱杀;其次是海洋污染使海龟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另外,沿海资源大规模开发,导致海龟无法找到合适的产卵繁殖场所。蠵龟也被称为“红海龟”“赤海龟”“灵龟”,体形较海龟个体大,背甲长可达厘米,体重可达千克,前额鳞2对,背甲上的盾片呈镶嵌式排列,腹下缘盾3对,头背及背甲红褐色,腹甲黄色。蠵龟常以大陆架为栖息地,甚至可进入海湾、河口及咸水湖,食性杂,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藻类为食,资源下降的原因与海龟基本相同。玳瑁又称“十三鳞”“鹰嘴龟”,前额鳞2对,上喙前端钩曲呈鹰嘴状,“鹰嘴龟”的名字也就由此而得。背甲的椎盾和肋盾呈覆瓦状排列,随年龄增长而变成平置排列,盾片数量为13块,因此也被称为“十三鳞”。盾片表面光泽,有褐色与浅黄色相间而成的花纹,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食。玳瑁具有“海金”的美誉,自古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着高贵和神圣,深得历代贵族或商贾的宠爱,被视为传世之宝,并常将玳瑁的背甲制作成精美的装饰品。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来描述玳瑁,唐代女皇武则天和清代的慈禧太后更是十分喜爱玳瑁制品,如梳子、扇子、琴板、发夹,乃至整个玳瑁标本。目前,南海玳瑁受到的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对玳瑁标本和制品的需求,非法捕捉和贸易现象十分严重。棱皮龟又称“革龟”“七棱皮龟”“舢板龟”“燕子龟”等,是龟鳖中最大的一种,成年棱皮龟的体长在22.5米,体重可达—千克。身体头部、四肢和躯体都覆以平滑的革质皮肤,没有角质的盾片,背甲的骨质壳由数百个大小不整齐的多边形小骨板镶嵌而成,其中最大的骨板在背部形成7条规则的纵棱,棱皮龟也因此得名。棱皮龟的四肢巨大,能够持续而迅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时速可达每小时35千米,是海洋动物中不折不扣的游泳健将。雄性棱皮龟在出生后就一直在海洋中生活,只有雌性为了繁殖后代,每隔3—4年才上岸产卵,因此人们对雄性棱皮龟知之甚少。棱皮龟以小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由于视力的原因,棱皮龟经常会误食海面上漂浮着的塑料袋或其他垃圾,造成肠道堵塞而导致死亡,再加上非法捕捉,其种群数量日益下降。早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万只棱皮龟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兰塔阿邦地区栖息和产卵,而目前,该区域繁殖的个体几乎寥寥无几,保护棱皮龟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海洋世界里的“龟王”即将在地球上消失。二、诗文中的海龟
千百年来,海龟与人们关系密切,是人们很重要的海洋认识对象。从海南的历史古籍、地方志、有关文献的记载中可见其文化踪迹。明代的《正德琼台志》卷九《土产下》“鱼之属”记载有“龟,山小,水大”,“药之属”记载有“龟甲,即水中神龟壳,以生得全为贵”,虽然寥寥数语,但是也是最早描述海南海龟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以及药用价值的重要内容。清代海南地方志比较多,突出的记载如《光绪崖州志》卷四《舆地志》“介类”有“海龟,似淡水龟而大,极滋阴”。《道光琼州府志》卷五《舆地志》“介类”有“龟”,《大戴礼》:甲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宋史》:”太宗时,万安州献六眸龟。或又云有红、白二龟,在文昌北石井中,旱祷之,红出则雨,白出则否,亦神龟也。又海中有封龟如岛,洋舶畏之,小者重二三百斤。渔人间捞得之,肉甚佳,可治疥癣。”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也有记载。如《民国文昌县志》卷一《舆地志》的“玳瑁”条:“似龟奄而壳稍长,四足,背有蜂十三片,黑白斑文相错,欲作器,煮之则软”,“龟,海中有封龟如岛,洋舶畏之。小者重二三百斤。渔人间捞得之,肉甚佳,可治疥癣。”《民国文昌县志》卷九《艺文志》有《观海涛》一诗:“海风卷水海欲黑,翻天沃日高千尺。冯夷起舞群龙趋,六鳌驾山雪山白”,有王佐诗《南桥玩月》,其中句“屋阁春涛漱海黛,鳌山飞焰灿银河”,这里的“鳌”,显然是与海龟有关联的。据传说,南海里有一只神鳌(鳌,大龟或大鳖,为龙头、龟身、麒麟尾),故南山又称鳌山,海南海边有一些地方的山头类似神龟的形象,应该是这样来源的。近代以来,海龟入诗文的现象多了起来。海南的海龟诗文描写,多倾向于西沙群岛,估计因为这里的海龟多而且有特色。如韩振华《南海纪行》(组诗)有《永乐群岛》,其中有“石屿圈洲飞鸟宿,甘泉沙渚海龟眠”,薛保勤《三沙祖国和她的士兵村》中有“南海深处波涛中的一个标点一座叫作永兴的岛城……海龟是恬静鲨鱼是顽凶。”描写海龟的安静神态惟妙惟肖,非常传神。最有代表性的描写海南海龟的散文是曾庆松(-)的散文《西沙风物》,文中有关于西沙捕捉海龟的描写:当天晚上,小陈带我去捕捉大海龟(编者注:大海龟属海洋保护动物,其时尚未明令禁止捕捉),我们背着网,踏着月光,在软绵绵的沙滩上走着。来到海边礁石沟里,我们便忙着装起网来,然后向瞭望海龟的哨所走去。走了几步,只见瞭望哨上有一个人向我们连连摆手,我们站住了,他又用手势叫我们蹲下。我们刚蹲下,就见一只海龟偷偷地爬上沙滩。好大一只海龟,总有四五百斤重哪!它把颈伸得长长的,向四方窥望,然后选了个潮水涨不到的沙窝,“沙沙沙”地挖穴产卵。产卵以后,它用后掌推沙把产下的卵埋住,并在周围沙滩到处乱爬,布下疑阵,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跑啦!”我不禁叫了起来。小陈摇摇手,小声地对我说:“跑不了,下面张着网等它呢!你看又有几只上岸了!”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又有3只海龟在挖穴产卵啦!是啊!如果我们捕了前1只,不是惊跑了后3只吗?忽然,只听着大喝一声,几个人跑上前去,两人一伙地把龟翻得四脚朝天。我心里乐开啦!忙赶上去抽出绳子要把它缚住,小陈哈哈地笑着说:“不用啦,你看它那又大又扁的身子,只要把它翻过来,它自己就永远不会翻过去。明天早晨,把它一只一只地拖回家去就是了。”我们又去挖龟卵,挖呀挖的,龟卵挖出来了,看!一窝就是多个,一个个白白的龟卵就跟乒乓球一样大,蛋壳软软的,好玩极了。原来龟卵是埋在沙里借太阳热力孵化的,过六七十天,当孵出幼龟的时候,雌海龟又会回到原来产卵的地方,携带小海龟回到海洋中去。回去的时候,我们又把那只落网的海龟捉起来。忽然,海边一阵嘶叫声,几个渔民正划艇追赶着一只大海龟,当把它赶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便有人跳下海去用挠钩钩住它的两腋拉上岸来了。“海龟为什么不潜下海底逃走呢?”我问小陈。“海龟没有鳃,它不能久居海底。”接着小陈又向我介绍说,海龟一般可活到岁以上,有的甚至能活到0岁!最有趣的是,有的海龟绝食3年也不会死。
这样的散文描写也有类似的描述,如20世纪70年代的《捉海龟》:“风清夜阑,海浪声喧。蠢家伙,偷偷摸摸,爬上沙滩,一个,两个,三个,……鬼头鬼脑,步态蹒跚。扒一个沙洞产卵,眨眼“乒乓”一大筐,用沙子埋住藏“秘密”,想逃之大吉归海洋。刹那间手电一照,给翻了个四脚朝天。呵,一夜间,多少王八落网。小的二百斤,大的五百磅,待明朝把你抬回去,煎炒焖燉,送酒加餐!”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大批量的捕捞海龟,当时的海龟环境没有受到严重的毁坏,显得人与自然是比较和谐的。三、海龟之用
海龟全身都是宝,俗称“海宝”。海龟的肉、蛋及内脏可供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还含有钙、磷、铁和多种营养物质,是上等海产滋补食品。龟板可制龟胶,对产后体弱、肾亏精冷、健忘失眠、肺病、高血压、胃出血、肝硬化等都有疗效。龟掌能润肺、健胃、补肾、明目。龟血和龟油可洽哮喘、气管炎。龟肝、胆、胃等内脏及龟蛋均可入药。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甲壳可制药物和装饰品,能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骨烧成灰后可作肥料。除了以上的用途,海南海龟还有以下的功能。先秦时期人就以龟为灵物,灼龟背占卜,后世用龟甲制作各种器物,认为具有辟邪功能。唐代时岭南沿海地区用玳瑁龟甲制作梳、篦、杯等生活器具。刘恂《岭南录异》卷下有记:“广州有巧匠,取其甲黄明无日脚者,煮而拍之,陷黑瑇瑁花,以为梳、篦、杯器之属,状甚明媚。”宋代时盛行用龟壳作龟筒器,据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南方大龟长二三尺介厚而白,造玳瑁器者用以补衬,名曰龟筒”。苏颂曰:“工人以其甲通明黄色者,煮拍陷瑇瑁为器,谓之龟筒。”宋代用龟筒作“簪”“冠”等头上装饰。黄庭坚《山谷简尺》卷下《答人简》中详细记载,写信寻求、制作龟筒和答谢的过程:“意欲寻一龟壳佳者,截取近尾二寸余,治净其近发处,开横窍为簪,道似佳。能为寻一龟筒佳者,为之乎?”又曰:“龟筒如此者佳,但恐大小弢髮?不尽。今送犀簪去,若得一差大于此者,用自颈一半,截之横作两簪,道便可用,鄙事溷高明。”又曰:“龟筒冠荷垂意,少顷见府帅,即且还沙头,别日或可约相见。庭坚顿首敦礼秘校足下。”也有人用龟筒制作乐器,周辉《清波杂志》卷六《遗留物》曰:“遣使告哀北虏,并致遗留礼物:金器二千两,银器万两,银丝合十面,各实以玻璃、玉器、香药。青红捻金锦二百匹,玉笛二管,玉瘠篥二管,玉箫一攒,象牙拍板一串,象牙笙一攒,缕金琵琶一副,缕金龟筒嵇琴一副,象牙二十株。”也有人用龟甲制作军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虞卿始调兵,阅其戈楯不便于用,更造龟筲甲、长枪镖、藤楯、革笠、木弩,颇轻利,夷人畏焉。”华南沿海地区有戴龟甲辟邪的习俗,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三《瑇瑁》中记载:“瑇瑁,如龟,大者如盘盂,上有鳞。发之因见其文,有光辉,可作器。生带之,遇有蛊毒,则其甲自动摇,每以为验。一种名脊鳞,大如巨鼋,甲上有膜一层,以火向下焙之,可坼而起,文似玳瑁而质薄,广人所饰器用皆以此。”由此可见,龟甲的用途十分广泛,传统社会给我们展示了海龟神奇的使用范围。四、保护海龟
以中国南海的绿海龟保护为例。海龟的洄游迁徙有季节性、目的性和固定的路线,对繁殖地和觅食地的选择有着高度的准确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绿海龟种群数量在过去的50年中急剧减少,人类的活动对绿海龟的繁殖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直接捕获、渔业误捕、栖息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是绿海龟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威胁因素。绿海龟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名录中,在中国也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龟保护区对于保护南海的绿海龟,有人提出这样的保护观点:1.中国南海海域绿海龟资源正在急剧减少,目前已经很难发现上岸产卵的绿海龟,且原有绿海龟繁殖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中国南海海域绿海龟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是直接捕获和渔业误捕。其中直接捕获的海龟大多进入贸易渠道,渔业误捕中主要的渔业作业方式是拖网和刺网,这两种作业方式也是南海海域渔民最常用的。3.中国大陆仍然存在大量的海龟及其制品非法贸易,其中广东省是贸易集散地,海南省和广西省是贸易的源头市场,北京市和上海市是区域性的贸易中心。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非法贸易渠道变得更加隐蔽。需要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开展更为有效的执法。4.中国南海海域绿海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在短期内未经历过较大的扩张,推测种群数量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急剧的减少。中国南海海域绿海龟种群和日本海域、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的绿海龟种群均有交流,推测洄游迁徙路线北到日本海域,南到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海域。5.中国南海海域绿海龟资源是全球海龟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保护海龟资源,应该在南海岛屿上建立海龟保护区,进行卫星追踪、人工养殖放流等科学研究。我认为这些看法是切实可行的。应该看到,海龟是海洋生物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枢纽。海龟如从地球上消失,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里将失去一样耀眼的珠宝。水生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护海龟,就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专家呼吁,保护海龟,应从改变人类饮食陋习开始,增强公众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南海保护海龟等水生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中,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捕捉、收购、贩卖、宰杀海龟等行为,维护南沙海域生态环境,让海龟等水生野生动物与人类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共存。参考资料:王力军等《南海动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王春煜《名家笔下的海南》,海南出版社,年。冯麟煌《西沙诗稿》(五首),《海南日报》年1月28日第3版。赵全鹏《南海诸岛渔业史》,海洋出版社,年。魏文芝《中国南海绿海龟保护生物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5月。《“建设海洋强国”从何处做起?》,《中国环境报》年11月21日第版。≈≈≈≈≈≈≈≈≈≈≈≈≈≈≈≈≈≈≈≈≈≈≈≈≈≈≈≈≈≈≈≈≈≈≈≈≈≈≈≈≈≈≈≈≈≈
图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海南日报
编辑:吴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