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VS陶寺,谁才是史前中华第一城

一、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城址,良渚文化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年—前年,分早、晚两期。早期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年—前年,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这时期的良渚文化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城镇,发展程度也不如长江中游地区。到约公元前年,与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古城建成大体同时,良渚文化进入鼎盛阶段,在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出现了一座面积约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的史前城址,其面积不仅超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城址,甚至在印度河文明最大的城市摩亨佐·达罗(约万平方米)之上。良渚古城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和长江流域所有古城一样,良渚古城依然是典型的水城,其城墙底宽40—60米,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宽的城墙,高度却仅有4米左右,至今没有发现城门,却有6座水门,城墙更符合堤坝的建筑特色,防御性不强,主要作用是用来防洪。在古城内部拥有庞大的内湖和发达的运河,其中还有一条木构水街,水街由底下的枕木、中间的横木和上面的木板构成,配有码头停泊船只,居民临河而居。在古城中心的莫角山巨型台址高8—10米,面积有32万平方米,这是同时期世界最大的土台,在土台上有着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上有成排的直径为0.9—1.5米的大柱洞,被认为可能是宫殿或神庙遗址,其周边还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座小型的二级土台。在莫角山遗址北部有“王陵”之称的反山墓葬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最多的豪华墓葬。在良渚古城外西北部塘山还建有延绵20公里的大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防洪工程之一。目前良渚古城遗址已经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的宫殿模型二、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遗址陶寺古城因被认为可能是帝尧时期的都城,而又被称为尧都。早期陶寺(公元前—前年)小城面积约56万平方米,在约公元前年陶寺文化中期,在早期的小城外围又修了面积为约万平方米的外城,并在外城东南角修筑了一个约10万平方米的小城,使得陶寺古城成为面积达约万平方米的大城市。陶寺古城遗址虽然陶寺古城的面积略小于良渚古城(万平方米),但良渚城墙是属于堤坝型的水城,防洪的作用大于防御,而陶寺古城与后来的中国城墙一样,是纯粹用于防御性质的土城。陶寺古城现残存的城墙宽4.2米,高1.5米,由夯土版筑而成,城内的街道宽敞平整,两旁挖有排水沟渠,城市居住区面积达多万平方米,人口估计有1.4万,分平民区和贵族区,平民房屋类型为半地穴建筑,贵族区则有地面建筑,并设有地下仓库和水井。城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宫殿区,在这里发现有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和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基址,上有9个大柱坑,柱洞直径达40—80厘米,表明其建筑规模之大。在基址上发现带有刻花蓝彩装饰的白灰墙皮和中国目前最早的板瓦——陶板瓦,在宫殿北部的出口设有通向宫外的木板桥,桥墩由夯土筑成,是中国最早的桥墩遗迹。陶寺宫殿区复原图陶寺的贵族墓葬区以一个王级大墓为中心,周边围绕着妻妾和大臣的中型墓,墓中发现有精美的玉器、漆器、彩陶和铸造的红铜制品等大量随葬品,是黄河流域史前最繁华的墓葬,足以和长江流域的良渚反山墓地媲美。目前对陶寺贵族墓葬遗体DNA检测,其Y染色体单倍型是O3—M,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相同,从基因上证明陶寺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在陶寺大城角落上的一座小城之中,有一面积平方米的半圆形夯土台,从圆心到外边共分三层夯筑,在第三层共立着11根夯土柱。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遗址,站在台心的陶寺城祭司,通过夯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天体的运动。陶寺遗址的天文观象台总评:总体上看,良渚古城规模更大,年代更早,在国际上也更知名,毕竟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而陶寺古城则与中国的五帝历史传说联系更紧密,其统治阶层也已从基因上证明和现代汉族的主体相同,是后来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那么良渚VS陶寺,谁才是史前“中华第一城”?您是怎么看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tz/11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