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
专题研究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春节中的“小年”
春节中的“小年”
教材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第12册P2《北京的春节》
文化解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祭灶到正月十五。[1]
小年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了,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南北方的小年习俗不一样,南北相差一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北方过小年时祭灶,吃糖瓜,贴灶神画像,剪窗花,大扫除,放鞭炮,吃饺子,吃火烧样样不少,而南方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家家户户吃年糕,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祭灶、扫尘、贴窗花等。祭灶是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民谣“二十三,糖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祭灶节的文化意义,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平安安。祭灶还要供灶糖,希望灶王爷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小年文化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古人也常寄小年抒情,如杜文澜的《木兰花慢送灶》、查元鼎的《送灶》、孙纬的《献寿诗》等。
——————
[1]郑学富.小年祭灶[N].语言文字报,-01-15().
微课说明
《北京的春节》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对孩子们而言既近又远,其中小年祭灶的传说、祭灶的美食及过程、各地不同的小年风俗,它蕴含着人们对生活怎样的祝愿?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小年的民风民俗、探究蕴含在小年民俗中的传统文化。
微课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其中我们最为盼望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我们刚刚度过了农历春节,大家知道吗,南方有“腊月二十三,祭灶入年关”之说,北方有“过了腊八便是年”之说。从腊八到小年到除夕再到元宵才正真过完了春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年”。
追根溯源,说小年
生:陈老师,我们常说过年过年,而小年是什么?
师:“小年”是过年的彩排,距春节七天左右,从小年开始人们就要为过年做准备了。实际上它是一个祭祀节日,也称作谢年、祭灶、灶王节、祭灶节。小年南北方的习俗不一样,小年的日子不是固定的,南北相差一天,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祭灶是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它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祭祀活动中地位仅次于祭祖。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灶王在夏朝就是民间尊崇的神。《论语》中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一说。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2]腊月二十三也作为新一年的开端,祭灶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大节,在外的游子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向灶王爷祈求全家平安。
生:我奶奶在小年的时候煮了一大桌好吃的,让全家人一起祭拜灶王爷。
了解习俗,探小年
师:是啊,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相关的节日习俗。祭灶是民间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古时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几乎家家都祭拜灶神。
1、灶王图解
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学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年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师:真好,边学习边思考,拓展探索跟课文有关的知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瞧,这就是家家户户贴在灶头的灶王图。图的正中就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左右两边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为什么横批是一家之主呢?因为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咱们中国人就把主管食物的灶神视为一家之主。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老百姓们希望通过对灶王爷的的祈求,能够这个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受到惩罚,这寄托了民间美好的夙愿。
通常在灶王图上方有二十四节气图,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这些节气、天气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都在二十四节气里面包含了,古圣先贤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向老百姓推广这些时令信息。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立法、农事节气依傍而生,佳节轮回,春种秋收给养生息。
2、祭祀贡品、小年美食
生:我还知道祭灶一定要供灶糖,又叫“南瓜粘”。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外面裹上芝麻。
师:你知道为什么祭灶一定要供灶糖吗?
生: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啊。在灶王上天之时,人们供灶糖,希望他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北方地区还会自己做火烧供奉灶王爷,希望全家子孙满堂,平平安安,五谷丰登。小年习俗里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饺子、年糕米饼、粽子糖,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各地还有不同的小年饮食习俗:广西吃年粽、米饼,寓意:年年高中(粽)、团团圆圆;福州人吃年糖年饼、甘蔗、荸荠,寓意:年年高;苏州人吃“廿四团”,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广东惠州地区有过小年吃汤圆的习俗,寓意甜甜蜜蜜。
师:太棒了,你自学到了这么多知识啊!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如此吧,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形成了学习能力,你们也是陈老师的老师呀。
3、扫尘、贴窗花
师:小年除了祭灶还有扫尘、贴窗花,扫尘:要彻底的把家里进行清洁,我们用扫帚将墙壁上上下下扫干净,把桌椅擦干净,地面冲洗干净,整个房间焕然一新,这里取的是除旧迎新之意,把家里打扫干净了,接着就要贴上窗花,希望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够红红火火。贴窗花:窗花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赏析诗词,品小年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咏颂小年,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我们一起欣赏几首诗词:
祭灶与邻曲散福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
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
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
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
何似原头乐社神?
赏析: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祭灶诗。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诗人晚年作品。诗人在祭灶节请邻居饮酒,那时自己已是华发满鬓。可是尊老的习俗让宾主尽欢,虽然瓦盆清供比较清贫。可是大家都不以为意,哪怕是茅房草屋,也不比田头祭祀土地神的热闹劲差到哪里去。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其二
宋苏轼
圣明宽大许全身,
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
吾方祭灶请比邻。
赏析:天佑四年,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的打击,此时得以东山再起。出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正赶上年关将近。因此,给弟弟苏辙寄的诗词。表达感谢朝廷重用之恩,以及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宋朝祭灶都要邀请左邻右舍前来饮酒送灶,这在很多诗词里面都有描述。
3、自学感悟:
献寿诗
唐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
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
此是人间祭灶时。
师:在赏析了前面两首诗词之后,陈老师再送给大家一首唐朝孙纬的《献寿诗》,希望同学们能够自己读懂理解每行诗句的意思,同时再想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总结:小年到春节始,小年到团圆来,小年到儿期待。今天我们在一起感受了中华传统佳节春节中的小年,希望大家能在平时的生活中进一步探究,细细的品尝中国传统节日的味道,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
[2]王晓峰.祭灶节有哪些习俗?[J].文史天地,(02):93.
[3]本节微课所用视频选自央视纪录片《佳节》
原创:福州市屏山小学陈颖
总策划: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林珊
顾问: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朝蔚
图文编排:南平师范附属小学元志远
课韵研究?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点击下方
1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字谜
2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姓氏的秘密
3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里的春天
4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纸鸢”的故事
5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一)
6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二)
7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8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竹子”里的中华文化
9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中的“篱”趣
10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蝶舞翩翩——中华文化中的蝶
11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醉“桃花”——中华文化中的桃花
12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化中的梅花魂
13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藏在古诗词里的童趣
14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魂诗心——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鉴赏
15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腊八粥里年俗长
16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国文化中的“马”
课韵研究?读书笔记点击下方
1
读书笔记:品析文本,导向教学
2
读书笔记:还其所指,原之以情
3
读书笔记:当“矛盾”相遇,恰是童心流露时
4
读书笔记:至美应知文不旧
明德求真
至善达美
教育部领航工程林珊名师工作室
福建省小学语文林珊名师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