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不得用,舍不得给的金钱等于不存在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7826.html
菩萨戒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处要介绍的,是饶益有情戒,也即利益众生的戒。饶益有情戒有十一条,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有能力去做这十一条,却故意不去做,就会犯戒,只是罪过并没有违反十八条或二十条根本戒那么严重,但也会犯一个细微的戒。(一)帮助众生有两种需要帮助的对象:

第一,需要帮助工作的。凡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菩萨就应该去帮助。有意义与没有意义的界限是: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害,或者是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情,都叫做无利、没有意义;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利的事情,都叫做有意义。

第二,需要帮助救苦的。帮助病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等,比如看到众生生病了,就去买药给对方吃,或带对方去看病,去医院当义工照顾病人;看到动物生病了,如果有能力,医院治病等等。在这些方面,有些基督教徒做得非常好。

虽然一个普通人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若能以伟大的菩提心作为基础,点点滴滴做一些事情,也能成为大乘利众之沧海一粟。

但是,帮助众生不能以闻思修作为代价。如果放弃闻思修,去帮助众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众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实际上却放弃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从长远来看,这是得不偿失,对众生没有太大帮助。其实,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的闻思修,就是利益众生。

但是,除了闻思修行的时间以外,如果还有时间去帮助他众,却因为懒惰而不去帮助他人,就会犯戒。

人类从有史以来到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与思想体系当中,都没产生和出现过菩提心这样的思想。在大乘佛法里,行为的伟大与否,好坏之别,是以利益众生为分水岭,对众生越有利,就越伟大。

(二)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也即教给众生各种方法。具体有两种:第一,是教授出世间的方法。比如闻思的方法、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方法、修禅定和证悟空性的方法等等;第二,是世间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方法。比如说,假如有人在做一些对众生没有什么伤害的生意时,经常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如果我们很清楚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也有能力帮助,就要给他出主意,并设法帮助他。如果把别人的困难不当一回事,不愿施以援手,就会犯戒。因为这种行为已经与我们当初发的菩提心有一点冲突了。(三)报恩世间人也会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众生,都应该报恩。报恩有两种:一种是对不求回报的对境报恩;一种是对希望得到回报的对象报恩。在菩提心基础上的报恩,与世俗伦理道德中讲的报恩有所不同:世间的报恩,多数是带有礼尚往来,我敬你一尺、你回我一丈的想法,或认为某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自己报恩等想法;菩提心所摄持的报恩,是不求回报的,而且无论对方是否要求回报,都一视同仁、知恩报恩。本来众生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恩重如山,所以我们理应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哪怕众生的微小恩德,也要尽力报答。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对我们菩提心的成长会很有帮助。(四)救灾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灾难。在发生地震、水灾、干旱等各种灾害时,大乘佛教徒应该带头去救灾。作为佛教徒,在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情理所在。能去灾区直接救援就决不推辞,即使不能去现场,也可以通过捐款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受灾众生。大乘佛法一直都在强调利益众生,如果仅说不做,那就是虚伪。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佛教徒也应该重视自己的修行,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帮助众生,则利益众生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也是很有效的途径。打一个比方,假如东门着火了,井水在西门,自己又在城中心。若要救火,就必须先赶往西门去打水。如果慌不择路,两手空空地去往东门,虽然似乎是在赶往火灾现场救急,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作用。而看似南辕北辙的前往西门,才真正是明智之举。帮助众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与工具。(五)消除精神痛苦精神痛苦指失去亲人、失去财产、失恋、失业等引起的焦虑、抑郁症等各种精神病,现代人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将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大乘佛教徒在遇到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应该去帮助他们。在大乘佛法里,也有很多真正能解决心理疾苦的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对方缓解各种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佛教徒,尤其是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带头去消弭众生的心理重负。(六)扶贫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量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人。这也是六波罗蜜多当中的布施度。金钱的价值是解决贫穷的痛苦。而舍不得用,舍不得给的金钱等于不存在。有机会帮助穷人是很荣幸的,得到帮助的人也会很高兴的。菩萨需要的就是让众生高兴,这就够了(七)给予依处

如果有人想依止自己,来求学或寻求帮助,而且是诚心的,就应该允许对方依靠、依止,但不能有任何自私心。依止以后,一定要给他创造学习和修行的条件,也要想方设法为对方解决生活问题。如果不能做到,则不让对方依止也可以。

(八)随顺众生

如果有人为了表示好感,而诚心诚意地送给自己一点吃的、喝的等小心意,或因为喜欢和自己在一起,而邀约自己,在没有什么不便或不会对对方不利的情况下,就应该随顺对方,接受对方的好意,经常与对方保持来往,吃吃饭、聊聊天。并通过这种方法让对方行菩萨道、走解脱路。

大乘佛教徒在随顺众生的过程中,若发现因自己的言行举止而给对方造成痛苦或不开心的时候,应如此观察:以此痛苦或不开心能否令此人改邪归正或断恶行善,如果不能,就应随顺众生,而不能使其痛苦;若能令其改邪归正或断恶行善,就不能随顺众生,因为这样才能最终利益对方。如果发现,自己随顺众生的行为,虽然能让对方暂时幸福开心,但最终却于其有害的话,也不能随顺。以此类推,就能知道随顺与不随顺的尺度。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就不懂得随顺,因为自己吃素,就要求全家都必须吃素,所以经常在家里闹出矛盾,搞得全家都不愉快。其实,我们也可以随顺家人,吃三净肉或肉边菜,然后逐渐地引导对方取舍因果。但不能为了随顺家人,就去杀鸡、杀鱼、吃海鲜,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不能让步。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诸如性质恶劣的杀、盗、淫、妄、酒等行为,会对众生构成极大伤害,就不能毫无原则地随顺。除了这类事情以外,还是尽力随缘。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随顺众生是不对的。

佛教要与时俱进,佛教徒也应该融入社会,把修行与工作,学佛与家庭的关系协调好,不要搞得冲突四起,这样佛教才能有发展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学佛就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就没人敢学佛了。虽然从菩提心当中产生的一些行为会显得与众不同,但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我们的外表应该跟大家一样。佛教修行与生活不矛盾,但也要注意协调关系,融入生活。

(九)赞叹入正道者的功德看到别人有信心、布施、戒定慧和闻思修等功德的时候,要赞叹和鼓励,以令对方高兴、精进。当然,如果赞叹会导致对方产生傲慢等不良情绪,就可以不赞叹。

凡夫的性格或习气就是喜欢讲自己的功德,而不喜欢讲别人的功德。即使明明看到了,都避而不谈。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提倡要学会赞叹、宣扬别人的功德,隐藏、淡化自己的功德。

(十)挽救入邪道者

在众生造恶业的时候,应该想办法挽救对方,令对方转变。在保证自己没有自私和嗔恨心的情况下,可以以慈悲心根据犯罪的轻重适当地予以批评或惩罚,但前提是为了对方好,哪怕仅有一点自私,所谓的批评与惩罚就会成为罪业,所以不允许。

如果见到别人造恶,却不愿得罪人,充当好好先生,让对方继续干坏事,就是放弃众生,如果这样,就会犯戒。

(十一)用神通度化众生(十一)用神通度化众生

一般情况下,佛陀不允许宣讲、示现神通,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用神通度众生。假如对方看到自己示现神通之后,会对自己言听计从,继而断恶从善,此时若除了利益众生之外没有其它理由,就应该示现神通去度化对方。假使有神通而不示现,就会犯戒。当然,如果没有神通,则不示现也不会犯戒。

《百业经》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些很野蛮的国王、军官,在杀害一些阿罗汉的时候,无论怎样劝告,都拒不听从、一意孤行时,阿罗汉一示现神通,他们当即跪下来磕头求饶、悉心忏悔,并从此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这就是示现神通的好处。

以上十一条戒,为饶益有情戒。除了其中最后一条以外,其他十条我们普通人也都可以做到。发了菩提心以后,利益众生就是我们的工作,不需要媒体的宣传,他人的夸赞,将来的回报,它就像吃饭一样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有菩提心作为基础,我们做的任何利益众生的事情,才能真正利益到众生。我们的人生才真正是伟大、光荣、有意义的。

慈诚罗珠堪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qx/4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