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紫禁城的海底总动员
海错图
聂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苦于自古以来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遂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全国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画下来,并询问当地渔民对照古籍考证。
历经几十年的积累,终于在康熙三十七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唯一传世之作,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
直到雍正四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里的那个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留在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于有些生物聂璜未曾亲见,是通过别人口述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所以也有不靠谱之处。
《海错图》描绘了多种生物
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
每种生物所配文字
既有观察记录
又有文献参考
还配趣味“小赞”一首
画风独特
说它是工笔吧
动物神态又十分卡通蠢萌
说它是漫画吧
可又一本正经的样子
而且这些动物在现实中
基本都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欢迎外星代表队入场
钱串鱼
携带巨款,化于无形
《海错图》里这样描述它:“身淡青,脊上作深青色,圈纹金黄,内一点黑色,以其圈纹如钱而且黄,故曰钱串,一名钱棚。”
名字里带“钱”,浑身长着铜钱,那这鱼简直是转发朋友圈的刷屏鱼啊,奇怪的是,聂璜翻阅各种书籍之后,说:“考诸类书鱼部无此鱼,独福州志载及。”
不过,现实中还是有一种鱼勉强长得和画像沾边儿,名字也差不多--金钱鱼。
鲎
无鳞称鱼,有壳非蟹
“鲎”由“学”和“鱼”组成,说明它是有学问的鱼?是的!这种生物蕴含独特的生存智慧,很有些学问可讲。
首先,全国各地的人把“鲎”字念成“熬”,念成“鳌”,念成“鳖”,念成“鱼”,念成各种......
来,跟我念,正确的读音是:“hòu”。
其次,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鲎最早出现在4.5亿年前,两亿年前,它就进化成如今的样子,这种外形已经足够适应它的生境,所以至今几乎没变。
鲎血是蓝色的。
人鱼
鱼以人名,手足俱全
人鱼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传说生物,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形象,《海错图》里的这个应该算最丑的。
先秦的《山海经》里就多次出现:“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有人据此推测,早期的人鱼指的是娃娃鱼。
晋代《博物志》又记载了鲛人,说它能纺织,那么就有人手了。
《海错图》说,有人在广东海面抓到过人鱼,“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让人想起儒艮。
海和尚
鳖身人首,振臂远航
海和尚也是一种传说中的生物,有人直接把它等同于人头鱼身的人鱼。《广东新语》云:“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
至于《海错图》,则采用了和《三才图会》类似的说法:“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还提供了一件目击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
现存海龟中,只有一种接近以上描述--棱皮龟。
鳄鱼
身披火焰的龙种
如今大家都知道鳄鱼长啥样,但在清朝,想见鳄鱼一面还真不容易。聂璜也没见过鳄鱼,他画的是一个目击过鳄鱼的人眼中的鳄鱼。
中国是鳄鱼的故乡之一,古人对它早有记载,但是清代,由于栖息地减少、气候变冷,鳄鱼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很少有人见到了。
聂璜最为惊异的是,描述者口中的鳄鱼竟然身带火焰,他认为,虽然“鳄身光焰,群书不载”,但是目击者亲眼见到的显然比书本更可信。龙是神物,所以人们画龙时会添上火焰。现在鳄鱼竟也带火,可知它是龙种。
终于知道鳄鱼长什么样子,聂璜很高兴,写了一首《鳄鱼赞》:
鳄以文传
其状难见
远访安南
披图足验
海鳝
似鳝非鳝,珊瑚之鞭
这种红色的大鱼,又怪又可爱,全身通红,身体像蛇,脑袋像仙鹤,有长长的尾部,但嘴只是尖端的一个小开口。
旁边注解:“海鳝,色大赤而无鳞。”它全身的红色非常诱人,甚至被形容为“珊瑚做的鞭子”,这么好看,那会不会很好吃呢?
看后面一句:“全体皆油,不堪食。”意思是,全身都是油,很难吃!??
蟳虎
智取蟹肉,名不副实
蟳虎,是蟳还是虎?都不是,是鱼。传说它抓蟳时凶猛如虎,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海错图》详述了蟳虎捕蟳的整个过程,思维缜密,一气呵成,简直精彩。
不过据说,现实中并没有描述的那么神奇,它并不是有如此智慧的腹黑鱼,其实,看它呆萌的模样就知道了嘛。
呆萌的生物实在太多
不一一赘述
大家接着
往下看
有请呆萌队入场最后
列队结束
敬礼
图文来自网络
??
《海错图》
《海错图笔记》
我们萌吗?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治疗偏方北京哪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