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小人趺坐,见人则合掌作顶礼状,遍身毛如猕猴,髡其顶而无发,语言不可晓。开网纵之,皆于海面行数十步而没。世人云:此号‘海和尚’”。
——出自(清)袁枚《子不语》
“海和尚,鳖身人首而足稍长……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得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头之海。此即海和尚也。”
——出自(清)聂璜《海错图》
“没过多久,远处出现了一个黑影,他的移动速度很慢,半天才到了跟前……这个人的相貌相当怪异。他的双足像是扁平的龟浆鳍,通体皮肤都有深绿色的褶皱,后面还有一个大大的龟壳,说不上是背上的还是长上的。不过他仍保持着人类的面孔,五官平和而僵硬,双眸如绿豆,须发全无,头顶光秃秃的,像是一个梯度的和尚。不,他应该就是和尚,头顶有六个结疤,历历在目……
阿阇梨之墓,其实不是墓,而是一座寺庙……据传说——仅仅只是传说——千年之前,曾经有一位高僧,在渡海时看到一只巨龟,便收为坐骑,在四海弘法。后来高僧坐化,巨龟悲恸不已,遂驮着遗蜕来到深渊底部。巨龟久受佛法熏陶,死后以身躯为庙,在深渊硬造出一片陆地,产下几枚龟卵。这些龟卵生的小海龟,一生下来,就围绕在高僧遗蜕旁边,听受佛法点化,百年后即化身成为龟僧人形,在这巨龟壳内修行,代代相传。”
——出自马伯庸、驰骋《四海鲸骑》
在《四海鲸骑》中,作者把海和尚描述成度化有缘人的海底仙龟,不知是否受到过《海错图》的影响。而海和尚在民间传说中却是在沿海一带的海怪,民间认为出海捕鱼遇到“海和尚”是不吉利的事情,解决的方法是点香送它走,如果不然就会翻船。传说中海和尚的外形像人,而在《鬼吹灯》中则把海和尚描写成一种像鱼和虾的生物。
根据博物君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中的推测,海和尚最有可能指的是棱皮龟。(当然,科学的考证永远不应限制人们对志怪奇物的无穷想象)
棱皮龟(学名:Dermochelyscoriacea),属棱皮龟科、棱皮龟属动物。棱皮龟体大,是龟鳖目中体型最大者,头大,颈、尾短,四肢桨状,无爪,前肢特别发达。
棱皮龟属于变温的爬行动物,游泳迅速且能力极强,杂食性,每年5-6月之间产卵,一次产卵90-枚,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
棱皮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曾经繁盛
早在年左右,曾有一万只棱皮龟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兰塔阿邦地区栖息产蛋。至此,这里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棱皮龟繁殖地。而据马来西亚渔业部门称,曾只有三只棱皮龟来到这里,并且没有一只产蛋。领导马来西亚海龟研究所的常恩恒(音)教授说,整个太平洋在很短时间内都会像兰塔阿邦地区一样,出现棱皮龟数量下降的现象。常教授说“眼看着这种珍贵的动物濒临灭绝,而无能为力,实在令人心痛。”棱皮龟通常能长到2m长。它们沦为在深海捕捞金枪鱼和剑鱼的捕鱼船的牺牲品。
最新发现
年1月,在一向新研究中,英国科学家发现,雌性棱皮龟可以在海洋中游上数千英里而一直走直线。这当然是一项令人十分羡慕的本领。对于轮船来说,这样可以让他们用最短的距离完成航程,以达到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最低的效果。但是这些龟是如何能够用直接在海洋中游行呢?这对生物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谜。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可以对太阳,星星进行定位,或者利用地球磁场的性质来完成某种直线导航。
种群现状
棱皮龟种群数量呈锐减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在海洋中丢弃废塑料袋使棱皮龟误认为是水母而误食,造成肠道阻塞而死亡;加上过度捕捉和溺毙,所以数量日益减少。
到这近20年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海洋水温变化、渔民非法捕捞、海洋污染及当地旅游开发,棱皮龟数量锐减约95%。《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估算,全世界雌性棱皮龟数量从年约11.5万只降至年不到4.3万只。
哥斯达黎加的普拉亚格兰德海滩是棱皮龟在东太平洋第一大、世界第四大产卵地。年之前,每个产卵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都有只至只棱皮龟上岸筑窝产卵。但在年-年产卵季,只有58只棱皮龟这里产卵。而据年的报道,美国动物保护者发起拯救太平洋棱皮龟的运动,保护世界上仅有的至只太平洋棱皮海龟。在中国南澎列岛海域,棱皮龟出现次数不多,-年南澳渔政大队曾查获2只。
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定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于年3月1日施行。国际上,许多国家也已列为保护动物,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协定附录Ⅰ》。
古往今来,人们对世界的想象总是离不开其本有的生灵山水,这些脑洞大开的想象中充斥盈满着各路神仙和妖魔鬼怪,从《山海经》到《怪物考》,从《西游记》到《聊斋志异》,从《海错图》到如今的流行小说《鬼吹灯》《四海鲸骑》……难以想象,若是地球上的生物相继灭绝,是否还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供人幻想惊奇。到那时,或许剩下的真的只有神话和传说了。
参考资料
《海错图》(清)聂璜
《海错图笔记》张辰亮
《四海鲸骑》马伯庸驰骋
《子不语》(清)袁枚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