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痤疮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7/8598890.html
橙兔螺,学名为Tylomelania,英文名为OrangeRabbitSnail,是“苏拉威西螺”的一种,因其外形长得像兔子非常可爱,因而也被称之为兔螺。对水质酸碱性的要求大概在PH值7.2~8.6之间,对水体硬度的要求大概在5~10dkh,其对水体温度的要求大概在18~35℃,过低的温度不适合其生长。橙兔螺的寿命大约为2~3年,成年的体型大约在4~6厘米。橙兔螺对食物没有严格要求,所食范围较杂,但不吃草。
橙兔螺具有非常吸引人的颜色,产自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湖,属于苏拉威西螺的变种之一,只要保证其充足的饵料很快就会令其开始繁殖。不同于苏拉威西螺的其他品种,橙兔螺并不喜爱吃活的植物,它们会在玻璃、沉木、沙子、枯死的水草、鱼食残饵中寻觅食物。橙兔螺是水草缸里很好的清洁工,也会进食一些螺旋藻类饲料、菠菜残叶、生菜类的食物以补充其钙质,所以我们在饲养橙兔螺的时候应该多多注意保持饲料的多样性,橙兔螺就会健康的成长。
国内购买到的橙兔螺绝大部分都被磨尖了,有人说这是奸商为了防止橙兔螺的繁殖而故意做的,但磨尖后橙兔螺依然可以繁殖,因此这种说法不可信;还有说是因为磨尖后表示这是作为食品螺进口,而非观赏螺进口,可以降低进出口的关税,但此种说法更进一步的资料尚未查证,不知真假;第三种说法是,磨尖是为了防止橙兔螺在运输过程当中把袋子扎破,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下面在介绍几种苏拉威兔螺
↑↑↑黑金刚兔螺,象牙兔螺
↑↑↑满天星兔螺
↑↑↑巧克力兔螺
↑↑↑双色兔螺
↑↑↑蓝眼天线兔螺
↑↑↑红酒兔螺
↑↑↑龙宫螺具备独特外形,壳上具规则小突起,多数带有黑色条纹,个别亦缺少花纹,为通体灰色。纯淡水种类,不吃水草,可于草缸饲养,难度较低,可人工繁殖,直接胎生产生小螺。螺喜爱弱碱性水质最好是贝壳沙子加珊瑚骨还有火山石
↑↑↑马来螺:是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走螺科(Thiaridae),属Tuberculata简介:马来螺的繁育其实很容易,马来螺(6张)他们是雌雄一体胎生的,也就是说生下来就是小螺,和大螺一样吃缸里面的饲料等,不需特别照顾!他的繁殖很简单,不需要什么手法。一个螺一次可以繁殖5到8个小螺,一年可以生数次。这种螺是最皮实的(低温可以10摄氏度冬天室温就够了,不用开加热棒,高温到35摄氏度一切正常,再高的温度就没有试过了),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吃底沙里面埋藏的垃圾,可以把底沙清理的很干净(最好可以用细粒的底沙,这样可以利于这种螺清理垃圾,让你的缸保持洁净!),这一点其他螺就做不到了
↑↑↑杀手螺蜜蜂宝塔螺习性特殊,不食藻类,但喜食其他螺类与动物尸体,偏夜行性,白天常潜入底砂层活动。此螺可捕食神秘螺、苹果螺,野生小杂螺和各种小型米虾。对斑马螺、蜜蜂角螺等强效除藻的汽水螺攻击性相对有限。由于活动能力及食量有限,如将此螺用于控制较大水族箱内的杂螺,则效果不一定明显,公螺与母螺的区别是,公螺壳体长,母螺壳体短胖,卵为单独一小袋,方型,内有一小卵,每次可产30至不等,多产于隙缝,沉木下,泵内边角,等等
↑↑↑鲍鱼螺:顾名思义,因体形像鲍鱼而得名。壳上的纹路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是网格状纹路。在网上也有人称它为篱螺或笠螺。在水族箱里笠螺主要以啃食附着于缸壁上的藻类为食,由于笠螺食量非常大,因此可以轻松将附着在玻璃缸壁上的藻类清除干净,因此成为伴随水草缸兴盛而受宠的螺类之一,其优秀的除藻能力也是多数水族人予以肯定的哦!饲养时,建议定期换水以确保水质保持中性,避免笠螺因环境不适应生活动力弱、食欲低等状况。鲍鱼螺是否吃草:不吃
鲍鱼螺繁殖淡水中不可繁殖适应温度10-38度成体尺寸4厘米除苔及除藻效果最好的螺,淡水域不可繁殖,不吃水草,可以养在草缸中外形奇特的螺类,对藻类具有极强的清洁能力。现在市面上还有一种叫军帽螺的。除了壳体是乌色,尾部比较突起外,其他形态都和鲍鱼螺一样。
↑↑↑斑马螺又被叫做西瓜螺适应温度18-30度成体尺寸3厘米淡水下只产卵不繁殖特点:斑马螺属汽水域螺。壳上黄黑相间着长条形纹路,很漂亮。斑马螺身上的纹路很丰富,有锯齿状的条纹也有成斑点状的,等等。在淡水里也一样能很好的生存。斑马螺在淡水中适应性强,属于生命力较强的螺,在较差的水质环境里也能生存。斑马螺适合PH7.1~7.4的硬水,喜欢硬水,软水中容易溶壳,壳外美丽的条纹被溶蚀,会降低观赏价值。在22~24度水温时,最适宜斑马螺生长也最活跃。食物:吃藻类,喜欢吃鱼缸壁上的绿斑藻。繁殖:属于汽水域螺,在淡水中不容易繁殖。至今未见到有淡水繁殖成功的记录。
↑↑↑洋葱螺外形酷似洋葱,属汽水域螺。壳上黄黑相间着斑点。身上的纹路很丰富,有锯齿状的条纹也有成斑点状的等。在淡水里也一样能很好的生存。洋葱螺在淡水中适应性强,属于生命力较强的螺,在较差的水质环境里也能生存。适合PH7.1~7.4的硬水,喜欢硬水,软水中容易溶壳,壳外美丽的条纹被溶蚀,会降低观赏价值。在22~30度水温时,最适宜斑马螺生长也最活跃。
↑↑↑彩蛋角螺:也叫水雷螺。这种螺的壳体类似海洋里的螺,客体有枝状突起,非常像一颗水雷在水中,体色也非常多样化。生存环境:角螺属汽水域螺。和斑马螺的环境要求一样也是比较皮实的螺,要想保持角螺的角长而美丽,一定要保持好缸里水体的硬度和充足的钙质。否则很容易被溶短,特别是新长出的角,而失去角螺的特色。食物:同斑马螺
↑↑↑蜜蜂角螺此淡水螺种成长速度缓慢,不容易繁殖,有著黑黄相间颜色和长”角”的外壳,非常美丽,有极佳的观赏价值,它们最大的特色在於除藻的能力非常厉害,以藻类为食,还能常时间生存在偏弱酸性水质中,使他们在水草缸中和水晶虾饲养缸里都常见到身影。适宜温度:22-30度Gh:8-15度Ph值:6-8度也叫水雷螺。这种螺的壳体类似海洋里的螺,客体有枝状突起,非常像一颗水雷在水中,体色也非常多样化。角螺属汽水域螺。和斑马螺的环境要求一样也是比较皮实的螺,要想保持角螺的角长而美丽,一定要保持好缸里水体的硬度和充足的钙质。否则很容易被溶短,特别是新长出的角,而失去角螺的特色。食性同斑马螺。家养建议:汽水域螺,小型观赏螺,除藻类清除能力极强,非常适合小型缸草缸除藻用。
↑↑↑黑金刚形态特征:与鲍鱼螺形态十分相像,只是螺壳乌黑,尾部较为突出一些。直径可达5CM。生活习性:性情温和,容易饲养,喜食缸壁上的绿藻,且除藻能力超强,是草缸去除缸壁绿藻的最佳选择。适应温度20-35度。除苔及除藻效果最好的螺,不吃水草但翻泥。驯养方法:黑金刚螺吸附力极强,误强行扯离,否则可能会导致肌肉撕裂死亡,入缸后建议尽量少作迁移。一般白天会钻进水草底砂或水草泥里,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所以刚种植的草缸不宜过早放置此螺,特别是种植有迷你矮珍珠等根系较浅的前景水草时,应等水草扎根后放入此螺,防止螺钻入底泥时翻动水草,使水草难以扎根,影响水草成活率。
↑↑↑苹果螺是由德国渔场人工选育出来的水族用螺类。原种为产自欧洲到中亚一带的平角卷螺Planorbariuscorneus,野生个体肉体颜色多呈灰黑色,呈现出红色是由于缺少皮肤色素的变异,从而显示出其血液的颜色,其螺壳本身为淡黄色。有趣的是这种螺血液也有可能呈蓝色,因此现在苹果螺也有了许多不同的颜色。苹果螺的壳是左旋的,壳的最大直径可达2.5厘米左右。该品种是直接呼吸空气的螺类,因此壳口敞开,没有口盖,仅有一对触角,其基部有能分辨明暗的眼点。其卵是很好的鱼虾饲料。现在苹果螺颜色被杂交的很多样化有粉.红.豹纹.蓝色等等
↑↑↑神秘螺以腐烂东西为食,又由于漂亮多变的色彩和较大的个体,使它自身具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它们在繁殖时,是爬到水面上十几或几十公分的高处去产卵,鱼缸中都是产到鱼缸盖上,并且卵团大如一到两节手指,外表较硬,可以很容易的移除,保证了你想留几只就留几只,绝不会出现鱼缸中螺多为患的现象。常见的有白色,黄色,紫色,蓝色等,再加上本身体色有所变化,经过杂交又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个体,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月光螺是否吃草:吃。繁殖:可繁殖。繁殖方式:卵生,随便2只就可繁殖适应温度:15-38度成体尺寸:3-4厘米爆壳体和形态与苹果螺差不多,颜色是暗紫色有条纹。一道一道的从螺口向后延伸。但月光螺攻击性很强。特别是受伤的大羊角螺,很容易被月光螺攻击。所以这种螺最好单独饲养。
↑↑↑澳洲红螺又称澳洲水泡螺、法国金螺、尖顶红螺等,是一种淡水螺,原产于澳洲淡水中,其颜色为红色而鲜艳,是著名的观赏螺。螺肉营养价值高,容易大量饲养繁殖,还可作为肉食性热带鱼和绿毛龟的补充食料形态外形略呈三角形,壳上有3~4圈向左的螺旋,螺壳很薄,半透明,螺肉为鲜红色,因此整个螺体呈鲜红色,有的末端呈黑色。红螺属肺螺类,螺口没有厣。一般个体壳长1.0~2.5厘米,最大壳长达3.3厘米。它有一对细长的触角。体内有一气泡,由于气泡的增大和缩小,可使螺体上浮水面或下沉水底。食性红螺是植物性食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室内饲养则多投喂各种蔬菜和野生植物、最喜食蒿苣叶,其次是青菜叶、豌豆苗、荠菜、菠菜、枸杞叶、浮萍等,也吃竹叶菜、黄芽菜、包菜叶等。饲喂前先将菜叶充分洗净,再放清水中浸泡半小时,以除残留的农药,然后撕成碎片放在水面上,红螺嗅到菜味就爬到菜叶上,用其齿舌舔食,如果缸水深度超过20厘米,应用石块将部份菜叶压在缸底,让红螺取食。通常2~3天投喂1次,每次投喂约比螺体大4~6倍的菜叶量。
下面介绍一些野生螺:
↑↑↑田螺泛指田螺科的软体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田螺科。田螺在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田螺对水体水质要求较高,产量少。可在夏、秋季节捕取。淡水中常见有中国圆田螺等。田螺雌雄异体。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只仔螺。
↑↑↑囊螺贝壳壳为褐色至深褐色,透明,壳上具有黄色斑点,
囊螺的壳呈长椭圆形,左旋螺,壳高约10-15mm,壳口高约占壳高的2/3极为发达,螺塔比小椎实螺还高。脐孔不明显。外唇极发达,轴唇不明显。无口盖
↑↑↑扁卷螺是一种很小的螺类,它的贝壳跟别的螺类有些不同。它的螺旋是在一个平面上旋转的,所以整个呈盘状,上下扁,扁卷螺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扁卷螺的贝壳多半为红褐色,很薄。头部很大,两个触角细长,眼睛在触角基部的内侧。扁卷螺跟椎实螺一样,也是在水草上附着生活的种类。如果我们从水池里捞出一些水草,在里面仔细寻找,多半是能找到它的。这种螺类是一种人、畜寄生虫叫做姜片虫的中间宿主。解放前,在我国南方患这种寄生虫病的人很多,主要是吃生菱角、荸荠、茭白等而感染的。扁卷螺特别喜欢附着在这些水生植物上生活,从属卷螺体内逸出的姜片虫尾蚴便很容易固着在这些水生植物上,并在上面发育成囊蚴。人或家畜如果生吃了有囊蚴固着的菱角、荸荠、茭白等,便同时把囊蚴吞到肚里去而感染疾病了
↑↑↑钉螺属软体动物,有雌、雄之分,水陆两栖,由螺壳和软体两部分组成,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于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为“光壳钉螺”,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为6毫米和3毫米,多见于山丘地区。
↑↑↑芝麻淡水笠螺,是由Kuroda,命名的,拉丁名字Laevapexnipponica。属于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基眼目、盘蜷科。
福寿螺个体大,每只~g,最大个体可达g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称。福寿螺壳薄肉多,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高蛋白饲料。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头部腹面为肉块状的足,足面宽而厚实,能在池壁和植物茎叶上爬行。贝壳短而圆,大且薄,壳右旋,有4~5个螺层,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有一个薄膜状的肺囊,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肺囊充气后能使螺体浮在水面上,遇到干扰就会排出气体迅速下沉。福寿螺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区别。福寿螺的外壳颜色比一般田螺浅,呈黄褐色,田螺则为青褐色;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椎尾则平而短促;田螺的螺盖形状比较圆,福寿螺螺盖则偏扁。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的气温条件下,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3~4个月或更长
↑↑↑开化青蛳又称清水螺蛳,是浙江省开化县传统的汉族名吃。它和一般的螺蛳不同,黑色细长的外壳,里面是灰绿色的鲜肉。长在钱江源源头开化地区的溪水等活水中的螺蛳,因为泥少干净,被当地人称为清水螺蛳。开化青蛳是我国传统水产品因为其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在我国素有盘中明珠之美誉。青蛳对水质要求很高,一般是不能人工养殖的。国内已经有一位水族大神繁殖成功,人工青蛳宝宝用于水族领域除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