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于“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洋节”,由党员干部带头,再也不能糊里糊涂过这些西方的洋节。
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
中国人经常过的西方节日有以下几种
2月14日情人节。
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
4月1日愚人节。
10月31日万圣节。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
12月25日圣诞节。
拒绝洋节,从自己做起!
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
需要我们一代一代接力传承
也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发扬光大
↓↓↓
春节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举行各种活动庆贺新春,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传统民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真《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清明
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既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踏青出游的好时节。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传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改为龙形,叫龙舟竞渡。唐玄宗《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七夕
农历七月七日。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之夜,人间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在庭院中摆设美酒瓜果,向织女星乞求让自己心灵手巧,称为“乞巧”。杜牧《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人们认为此时的月亮最圆最亮,是赏月和团圆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祭神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
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传统节日。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冬至这天,南方流行吃汤圆,北方流行吃水饺。杜甫诗《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杜甫诗《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宋·孙纬《献寿》:“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除夕
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就有祭祖、扫除、守岁、贴春联、挂灯笼等习俗。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家人团聚,赞天地之化育,
我感恩,过春节!
家人团聚,报四时之恩赐,
我温暖,过中秋节!
家人团聚,感先贤之圣德,
我学习,过端午节!
家人团聚,念祖先之恩德,
我思远,过清明节!
家人团聚,孝亲人之大恩,
我感动,过重阳节!
在此,我们呼吁大家拒绝“洋节”,
从我做起,传承文明,过中国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