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位于江苏和山东交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北咽喉,而这里的汉文化和文物将江苏的历史底蕴提升了太多,提到徐州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徐州博物馆内的那些汉代文物,而徐州博物馆中的汉代文物之中最精品的就是那些汉代的玉器,无论是精美度还是玉质,都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徐州市博物馆的那些镇馆之宝吧。
一、绕襟衣陶舞俑
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各刻有一“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十足。这类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有20件类似的舞俑,手臂弯肘处也刻有“五”字,笔划内填红彩。舞俑的手臂呈曲尺形,为单独烧制。这样的绕襟衣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二、鎏金铜铺首(2件)
这两件铺首大小、形制相同,皆为兽面衔环式,表面鎏金。兽面部饰有鳞状纹,肥耳,大眼,眉毛和胡须均上卷,周缘有卷曲的鬣毛。从出土位置和尺寸看,它们应是漆木器上的装饰。
三、“宛朐侯埶”金印(西汉)
金印出土于死者腰部略偏上。印为龟钮,先铸造成型后,经雕刻加工而成。龟首较小、稍外伸上昂,背部拱起,背上刻饰有由外向内相套含的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以象征龟甲,四是挺立,爪形分明。印台为方形,四边略有外弧。龟钮与印台间有一圆形横穿孔,印文为白文篆体“宛朐侯埶”四字,笔势匀称,结体端正。印重克。
据史书记载,刘埶为楚元王第六子,高祖刘邦之侄,楚王刘戊的叔父。景帝时刘埶被封为宛朐侯。宛朐为古县名,也称冤句,故城在今山东菏泽西南,景帝时属济阴郡。公元前年刘埶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叛后,宛朐国除。
汉代对玺印的铸制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印钮的不同形制来显示职位官阶。据《汉官仪》记载:皇帝玉玺螭虎钮、皇后金玺螭虎钮;诸侯王用黄金橐驼钮;列侯、丞相、太尉、大将军用黄金龟钮等。宛朐侯属列侯位,所以使用黄金龟钮印。汉印一般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主要是刻官职,私印则是刻名字。而这枚金印上刻“宛朐侯埶”四字,同时含官职和名,从目前出土的汉代玺印看,这种官职和名字同刻于一印,是比较少见的。此印应该是属于私印的一种,可能是为了陪葬而专门制的。
四、玉人
淡青色玉。站立状,双手相握、横置于腰前。头顶正中梳发髻,两耳外突。面部以阴线刻出眉、眼、蒜头鼻、口和胡须。身着长袍。此件玉人的造型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非常相近,只是没有刻划出表示衣纹的线条。汉墓中出土战国器物,类似的情况在江苏涟水三里墩汉墓中也有发现。但在西汉中期墓葬中出土战国玺印和玉人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些器物应与墓主人刘颀有某种特殊关系。
五、西汉玉佩
玉佩以透闪石制成,由于受沁呈鸡骨白,上有黄白色包浆,正面透雕蟠绕三螭,左上部螭首张口瞠日伸出体外。佩体上部正中雕一双面螭首,螭口即为佩挂时穿系之孔。背面亦雕有蟠绕虬曲的两螭,整体造型生动,刻镂精细。重仅18克。
六、西汉龙形玉佩
龙形玉佩出土于西侧第5室东端淤土中,用和田白玉制成。以浅浮雕、透雕技法整体雕出蟠曲的“S”形龙,龙身“S”形中部拱曲方正,上有一系穿用的孔。龙体丰腴,张口露齿,身饰勾连涡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饰透雕云纹,使龙的周围祥云缭绕,给人以腾云驾雾、飞跃于天的感觉。这种龙头凤尾的造型在汉代十分鲜见,而“S”形龙身的方正和凤尾的婉转流畅相呼应,使之方正而不呆板,流畅而不柔弱。整条龙鬣毛飞扬,威风凛凛,进射出力量和气势,具有西汉早期玉龙的典型风格。
七、西汉,镶玉漆棺
镶玉漆棺出土时已散乱,棺木朽毁,剩下大量原来镶嵌在棺壁外面的玉片。玉片在盗洞、甬道、东面第5侧室和西面第5侧室等都有发现,共清理出片,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窄长条形、弧形等。其中大玉版厚薄不均,分素面、带孔和带玉璧图案三种,绝大多数玉版背面都有朱书文字,内容为其尺寸和方位等。镶玉漆棺局部保持镶贴原状的仅有六组。—年,徐州博物馆根据出土状况,在认真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镶玉漆棺进行了成功修复。
复原后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玉片的总数达片,多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镶玉漆棺由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棺盖由六排大玉版成行排列。两侧面的棺盖部分由菱形玉片及三角形玉片组成横菱形图案,四周以五孔长方形玉片镶边。棺体侧面上部三分之二部分以四组竖菱形玉片分割成三个平面,中间平面以五个饰玉璧的玉版组成对称图案。五个玉璧图案与东汉画像石中五星连珠的画像相似,可能寓有《后汉书·天文志》所载的“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之意。两侧平面为竖长方形,原应有彩绘或其他装饰。下部亦以菱形、三角形玉片满贴,中间留横长方形空白。四周亦以长方形玉片镶边。镶玉漆棺的头、是档镶贴的图案相同。上部棺盖部分玉片排列与侧面相同。棺体高度三分之二以上部分,两侧为两组竖菱形玉片排列,中间由弧形玉片组成圆形图案,下部装饰亦与棺侧面下部装饰相同,中间留横长方形空白,所有空白的地方都有髹漆。棺盖四周的长方形玉片的五个孔原都嵌饰小金钉,每个金钉重约6克。棺侧璧形图案玉版间的小孔每侧14个,两侧共28个,都嵌饰大金钉,每个金钉约13克。棺上镶嵌玉璧的好孔直径大小不一,用玉铆钉、镶绿松石玉铆钉、贴金箔玉铆钉、带铜弧形框玉铆钉等把玉璧镶嵌在棺板上。在镶玉漆棺的侧面各有两个形制相同的竖长方形和一个横长方形髹漆空框;头足档各有一大圆及一个横长方形髹漆空框。
八、西汉金缕玉衣
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出土的余片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尸用具,用金属丝或丝线将玉片连缀而成,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又名“玉柙”、“玉匣”。汉代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等。身份地位不同,玉衣所用缕属也不一样。已出土的玉衣资料显示,西汉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数是金缕,也有使用银缕、铜缕和丝缕者。这表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不严格,或者当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但从目前西汉楚国墓葬出土资料看,只有楚王或王后死后用金缕玉衣,王国内其他王室成员和高级贵族死后使用银缕玉衣、玉衣套或玉面罩,表现出了较明显的等级差别。
银缕玉衣
刘和墓未遭盗扰,修复后玉衣长厘米,共用片和田青玉片、克银缕穿缀而成。这是西汉时期唯一完整的银缕玉衣。墓中“刘和”玉印表明墓主人为刘和,其身份应为楚王家族成员。
九、西汉鎏金铜架玉枕
这是一件长方盒形玉枕,分为枕身和枕架两部分。枕架系青铜鎏金,由四龙形器是和底座组成。龙头高昂,龙前爪挺立,龙身及龙尾相交铸于枕架底部,枕架边框刻有纤细的卷云纹。
枕身由木芯、装饰玉片、鎏金铜构件、金箔等构成,放置在枕架上面。枕身中间的木芯已腐朽,原应为长方形,芯外包有一层绢或布。顶面镶贴有2块龙形玉片和6块小玉片,龙形玉片上饰有阴线刻涡纹,有的地方镂空。两端面各由3块玉片和1个鎏金铜铺首构成。中央为一半圆形玉片,系由谷纹玉璧改制而成。鎏金铜铺首为兽首衔环,置于半圆形玉片的中央。内侧面由8块玉片组成,中间的玉片饰有谷纹,拱端中央有一小圆孔,根据其形状可以判断该玉片可能是用龙形玉佩或玉璜改制的。外侧面中间为一鎏金长方形铜框,框内镶有4块玉片和2个兽首衔环的铜铺首。汉代,道家思想和灵魂不灭的观念盛行,该玉枕外侧面上的铜框应是现实生活中门框的象征,可能是专为死者灵魂出入设置的门道。枕身外面还用金箔镶饰。
整件玉枕造型独特,龙纹图案和枕架上的4条龙充满动感,枕身和枕架以卯钉固定,可以随时拆装,可谓别出心裁。枕架和铜饰均鎏金,枕身上还用金箔贴饰,显得异常豪华。后楼山汉墓属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除玉枕外,还出土有玉面罩、玉琀、韘形玉佩、玉珩等玉器,表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十、西汉玉卮
玉卮由半透明的和田玉制成,温润光亮。然盖呈淡青色,卮身青色泛黄,显系两块玉料雕琢。器盖、器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盖纽为五瓣柿菱形。盖面四周凸雕三枚柱状纽。器身呈筒形,口略大,下有三兽形足,挺拔而不失稳重。口沿及底边各有一卷云纹饰带,其间满饰勾连雷纹,整洁而优雅。此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文献资料中,卮常为酒器,《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玉卮,是汉代皇室贵族最喜欢使用的玉酒器,多在重要场合使用。
十一、西汉双联玉管
玉管为两根同样的细长圆管并联而成,两端连接处各以浅浮雕技法雕出一兽面纹。首面双目圆睁,两条长长的眉毛弯曲上卷,胡须在鼻端对称分布,须尖下弯,鼻子上端延伸出一冠状饰,显得十分威严。玉管中空,一端封闭,两端均饰有勾连云纹,中部磨光,素面。双联玉管由一整块新疆和田青白玉透雕出两管,玉管一端封口,两端留出连接部位,设计巧妙,琢磨精细。迄今尚未发现类似的玉管,这件玉管作何用途,仍待研究。
十二、玉镇熊
玉熊镇为青玉质,伏卧状,颈部戴有嵌贝项圈,体形肥硕,表情憨态可掬。采用圆雕和局部线雕相结合的手法,线条圆润洗炼,将熊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玉镇用于镇坐席,多以动物为模仿对象,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之句,王逸注:“以白玉镇坐席也。”汉人受楚文化影响,亦以白玉为镇。徐州出土的玉镇都为楚王御用,形体硕大,气势不凡。玉熊脖颈上戴有项圈,表明熊在当时可能是楚国王室驯养的宠物。
十三、西汉石豹镇
石豹镇出土于狮子山楚王陵西第1耳室,以青灰色大理石雕成。豹和台座连为一体,侧卧于台座之上,双目圆睁,瞪眼前视。口微张,齿外露,双耳直竖,脸部周围有一圈鬣毛,脖颈上佩戴有华丽的嵌贝项圈,项圈上有用以系绳的钮。豹体肥硕,长尾从两后腿间反卷曲于背上,四足巧妙地分布在同一侧,少了野性,但显得雄健而又温驯。石豹镇采用圆雕技法,简洁凝练,概括而传神。该耳室还出土另外1件造型、大小同样的石豹镇,但豹体上有明显的残缺。同墓还出土2件造型颇为类似的铜豹镇。这些豹镇均为镇席用具。
豹是西汉墓葬随葬品中的常见的形象。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刘埶墓时代为西汉早期,出土的人物画像镜背面的纹饰中有驯豹场景。驯豹者是一位身着汉装的男子,坐姿,左手前伸作抚摸豹首状。豹体形细长,身上有圆形花纹,前爪伏地,后体腾空。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M)年代为西汉前期,墓葬出土的大漆扁壶上绘有7只奔腾跳跃的豹子,颈部都带有项圈。河北满城窦绾墓年代为西汉中期,出土有4件铜豹镇,豹眼镶嵌有白色玛瑙,由于粘合剂的缘故,玛瑙已变成红色。沧州地区出土有全身用金丝错出旋涡纹的铜豹。山西朔县西汉墓(GMl87)中出土有式样与狮子山楚王墓石豹镇非常相似的铜豹镇。北京大葆台一号广阳顷王刘建墓陪葬有1只成年雄性金钱豹,刘建死于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该墓为西汉晚期。以上资料表明,西汉时期王侯贵族有驯养豹的风气。出土器物上的驯豹图和豹脖颈上佩戴的项圈也清楚地说明,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驯养豹子,并且可能已经实现了本土驯豹。猎豹驯养最早始于印度孔雀王朝瓶沙王,时代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西汉以前驯养豹子的实物资料。西汉时期,这些经过驯化的豹子当是用于协助狩猎的猎豹,它们具有飞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捕猎能力,是狩猎时的得力助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汉王侯贵族狩猎风气的盛行。
汉代以后较长时期内,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都鲜见猎豹踪影。唐代开始,重见有关猎豹的文物资料。章怀太子李贤(公元—年)墓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墓道东壁绘制有一幅壮观的《狩猎出行图》。图高2.4米以上,全长12米,上绘有50多组架鹰纵犬、束腰佩箭的鞍马人物,其中有一骑马者身后蹲坐着1只花斑豹。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中绘有驯豹图。懿德太子李重润,原名李重照,是唐中宗的长子,大足元年(公元年),被武则天处死。驯豹图位于第一过洞东西两壁,图中4名男仆一手持圆头长杖,一手牵豹,其中2人为深目、高鼻、多髯的胡人形象。另外,西安东郊唐金乡县主墓出土6件狩猎骑马俑,其中一件骑马俑的马后臀上驮有1只猎豹。由此可见,狩猎风气在大唐盛世极其盛行,猎豹的使用也相当普遍,从事猎豹驯服的侍仆中有不少是西域胡人。唐代以后,使用猎豹狩猎的做法一直持续至元明时期。
十四、西汉透雕立凤饰
暗红色料。片状。采用透雕与阴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透雕出凤首、尾及卷云纹的大体轮廓,再以阴刻线勾画出展翅立凤形象。技法娴熟随意、活泼灵动。
写在后面的话,徐州市博物馆还有很多精美的玉器,恕不一一奉上,大家可以亲临现场一饱眼福,这是自己很喜欢的几个市级博物馆之一,推荐给大家。如果各位去徐州玩的时候,推荐不妨留出一点时间给徐州市博物馆哦。
——————————————————————————————————
彩蛋
已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