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乐
《旬阳在线》每天18:18推文
北京卫生系统文史资料暨汉水文化座谈会在旬阳召开
李文康
8月11日,北京卫生系统文史资料暨汉水文化座谈会在旬阳召开,医院专家、旬阳县城关镇、吕河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志愿者工作站等部门、单位参加了座谈会。大家就陕南境内南水北调水资源保护、汉江流域的中医、中药材,及医药文化进行了座谈。
据资料显示,南北朝至清代,汉江流域作为防己、雷丸、千年艾、黄精、厚朴、绿毛龟、白花蛇、贝母、穿山甲等动植物药材的地道产区,享有极高声誉;石斛、枳实、鹿茸、麝香等常见药材在唐代以后汉江流域地区亦有分布,荆三棱、菖蒲主要分布于汉江上、中、下游地区,地道性不甚明显。
汉江主航道与丹江航道优良的水上运输条件使得大规模药材运输成为可能,然而地道药材不一定成为主要贸易商品,其数量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亦受山区开发与环境变化影响,因此大宗中药材货物中仅有一小部分是地道药材,晚清民国时期多以人工种植药材为大宗商品,贸易种类繁多、数量较大。
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中药材商品渗入汉江流域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对于汉江流域端午、重阳节用药习俗发展与延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山区流民、农民以及城市小手工业者、外省大商人均参与到药材贸易的环节中来,形成汉江流域中药材药材市场网络。
明清时期普通民众、皇室及道士阶层构成汉江流域药材的主要消费群体,民国初年,药材商帮的发展将本地区中药材行业推向商品经济的顶峰,商帮成为影响汉江流域药材市场的主要因素,以蜀河镇最具代表性。因清末山区过度开发及西药进入中国,汉江流域药材贸易在民国初年渐渐停滞。
这次座谈会旨在研究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的分布变迁及其参与贸易发展之历程,分析清末至民国初年时期的中药材分布变化及原因;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汉江流域的中药材地域水上运输路线作以研究;并对清末时期以旬阳、蜀河镇为代表的汉江流域药材发展变化原因作以探讨。为丰富汉江航运博物馆文史资料,和馆藏铺垫基础。
来源:李文康投稿
向原创致敬如侵权请联系我们
责编:罗道仁
审核:袁一中
联系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旬阳事早知道!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