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好看的外表,拯救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一报还一报》里,公爵对美丽的伊莎贝拉说:

“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

美貌总是与德性相连,所谓“相由心生”,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这个人的相貌。

然而假如,一个人的外表永远光鲜亮丽,容颜不老,人又会怎样呢?

《道林格雷的画像》里,奥斯卡·王尔德给出了回答。

1

亨利勋爵对画家霍尔沃德的一幅画像赞不绝口。

画像里的人叫道林格雷,是一位美貌的少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亨利勋爵认识了道林,惊讶地发现真人比画像还美。

更可贵的是,道林对自己的美貌毫不自知。

《庄子·阳子之宋》里有这样一句话:“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

“美而不自知”,是一个美人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美,永远是自然而无意识的。

十几年前,母上大人对《大汉天子》中的黄晓明称赞有加,称这个初入演艺圈的年轻人英俊帅气。

直到现在,我都不敢告诉她,她心中的白月光变成了“黄教主”。

岁月在男人的脸上体现得并不明显,却在气质上尽显无遗。

因为觉得自己帅,举手投足都在告诉别人,看,我帅吧?

在康德的哲学里,审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就是说,因为“无目的”而又恰好合乎人们对审美的“目的”需求,才显得美。

一旦过于追求“目的”,想尽办法维持、展示自己的美,反而显得油腻。

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很美,很容易。

亨利勋爵不停地赞美道林,有些“金句”流传至今。

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Itisonlyshallowpeoplewhodonotjudgebyappearances.美是一种天赋,实际上,美超过了天赋,因为它不需要解释。Beautyisaformofgenius-itishigher,indeed,thangeniusasitneedsnoexplanation.

在如此高级的“彩虹屁”之下,道林格雷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美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留住美。

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好花不常开,而相对于相貌平平者,美貌的人更无法接受美的消失。

所以很多女明星,一旦踏上了整容这条路,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她们不能接受自己美貌不再,哪怕多一条皱纹也要拉平。却因为过于执着地追求美的外表而忽视了演技,被观众批得体无完肤。

美貌带来的好运是有限的,说到底,美貌能锦上添花,但无法雪中送炭。

2

道林爱上了女演员西比尔,决定和西比尔结婚。

在得知道林爱上自己之前,西比尔真的以为自己“活”在剧里,尽管她每天上演不同的角色,但她认为自己就是角色本身,只是每日而换而已。

因此她的演出非常投入,道林因为她的演出而爱上了她。

然而道林的爱,让西比尔发现了“自我”:原来自己不是剧中的角色,原来在戏外,还有自己的人生。

这种“发现”,使西比尔无法沉浸在剧中,呈现出来的作品非常糟糕。在一幕悲剧中无法掩饰爱情带来的愉悦,引起观众不满。

这令特意邀请好友来看西比尔演出的道林蒙了羞。落幕之后道林怒斥西比尔,觉得自己看错了她,她根本不懂艺术。

实际上,道林爱的也只是舞台上的西比尔,生活中的西比尔是什么样的,他一无所知。

这是个吊轨的悖论,因为艺术而爱上演绎艺术的人,却无法接受艺术之外的爱人本身。

不管西比尔如何哀求,道林依然不肯原谅她,决绝地离开了。

当晚,道林发现画像的面孔发生了变化。

画像的嘴角,露出一副凶相。

原来,深恐美貌消失的道林和画像做了交换,他拥有了如画一般的不老容颜。

然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终究会反映在外貌上。

察觉了这一点的道林惶恐万分,他要投入生活,要和西比尔结婚,这样才能忘掉画像,同时,他决定再也不见亨利勋爵,不受他的蛊惑。

可惜,正确的决定总是来得很晚。

第二天,道林得知西比尔因为悲伤过度而自杀了。

这件事让道林彻底放弃了自我,他深居简出,历经多年依然不老的容颜,让他躲过了前来寻仇的西比尔的弟弟。

道林略施小计,让西比尔的弟弟被打猎的贵族射杀。

而他自己也杀死了为他画像的画家霍尔沃德,没有人再知道他的秘密。

然而内心的不安还是让他把目光投向了最后的见证者——画像本身。

道林举刀刺向画像,却全然忘了画像中的人才是真实的自己。

惨叫声引来了警察,他们发现了一具躺在血泊中的尸体,胸口插了一把刀,脸上满布皱纹,面目可憎。

而在一旁的墙上,则挂着主人栩栩如生的画像,依然那么青春靓丽,似乎永远不会褪色。

3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诞生有个有趣的缘由。

小说在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评论界的齐声指责,有报纸批评说:“这是一本有毒的书”,认为这本书侮辱了上流社会的价值观,是不道德的。

即使今天,《道林格雷的画像》也令很多人难以接受。

没有传统的人物,没有经典的情节,在这部小说里,爱情只是点缀,占据的篇幅极少,甚至没有“恶有恶报”。

蛊惑了道林的亨利勋爵自始至终锦衣玉食,过着雍容华贵的生活。

这让人不知道王尔德要表达什么,也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

这种误解,一直延续至今。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王尔德“金句”,很多出自于《道林格雷的画像》里亨利勋爵之口。

我们忍受不来和我们同样毛病的人。Wecan’tstandotherpeoplehavingthesamefaultsasourselves.只有两种人真正让人迷恋——无所不知,和一无所知的人。Thereareonlytwokindsofpeoplewhoarereallyfascinating:peoplewhoknowabsolutelyeverything,andpeoplewhoknowabsolutelynothing.

比比皆是。

对王尔德的误解不是当代人的特权,王尔德曾说,人们误以为小说里的亨利勋爵是他自己,他本人则希望他是道林,而实际上,他是画家霍尔沃德,敏感而脆弱。

王尔德和霍尔沃德还有一点相似,都忠于自己的作品。

4

王尔德一直被视为“唯美主义”的代表。

“唯美”这个词在今天已经泛滥,还有了“矫情”的含义。

但在19世纪,唯美主义的提出是非常大胆的,是对传统的艺术评判标准的反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艺术作品的评价遵循着从古希腊开始的原则。

柏拉图认为人的生活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诗人则是模仿人的生活,是对模仿的模仿,因此艺术/诗人与理念隔了两层,是低人一等的。

亚里士多德也接受了老师的“模仿生活”之说,但他认为艺术模仿的是人们应该过的那种生活,于是艺术的道德作用体现了出来。

此后,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一直与功能性相关,强调艺术要教人向善,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提升。

王尔德把艺术和道德做了切割,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倒置。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序言中,王尔德说(真的是他说的,而不是他笔下的人物):

一本书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书只有写得好或者不好,仅此而已!Thereisnosuchthingasamoraloranimmoralbook.Booksarewellwritten,orbadlywritten.Thatisall!

在王尔德那里,善与恶是艺术家的创作素材,而不是创作目的。(Viceandvirtuearetotheartistmaterialsforanart.)

如果艺术需要,艺术家可以描绘不道德的事物,一切都是为了艺术而服务的,生活也是对艺术的模仿。

艺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美。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艺术家。

只有内心驻扎着美的灵魂,人生这幅艺术品才是美的。

正如亨利勋爵在小说中所说:

“要是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灵魂,那有什么好处呢?”

金汐图

电影《道林格雷的画像》剧照喜欢就点个“在看”吧,欢迎分享至朋友圈~金汐笔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fb/4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