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物种不只是北极熊

赶在今年低调的COP23波恩气候变化大会之际,整理5个被气候变化花式虐待的物种。也让大家在狂欢剁手之际,不要忘记,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而这一次不是因为冰期也不是因为小行星,而是因为我们。

提到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大部分人脑海里面会出现北极熊站在破碎的小冰块上无助的样子。或者就是觉得因为气温升高,低海拔的动植物们都往高海拔跑了,然后高海拔的物种无处可逃只有被往绝路上逼了。然而气候变化对于物种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空间分布的变化,或者栖息地的破坏。它正在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全球的生物多样性。

夏威夷旋蜜雀(HawaiiHoneycreepers)

蚊子似乎真是一种招到万物嫌弃的存在,其携带的病菌会导致岛屿鸟类种群爆发疟疾和痘疹(AvianMalariaAvianPox)。自19世纪蚊子被人类带上夏威夷岛后,多年来的协同进化,夏威夷岛上特有的色彩艳丽的旋蜜雀选择了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因为高海拔地区的气温较低,蚊子特别少!然而由于气候变暖,近些年来蚊子在高海拔地区的活动频率开始增加,而旋蜜雀却没有再高再冷的地方可以去了。

在年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夏威夷的考艾岛(Kauai)高海拔地区的旋蜜雀中感染疟疾的个体相比90年代增加了两倍还多。同时在该地区工作的科学家们也深有体会,六年前在高海拔地区从来没有见到过蚊子的存在,而现在在同样的地区被蚊子叮咬已经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岛屿物种因为受到栖息地面积的限制,并且长期独立进化。通常对诸如外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和新型疾病等变化的出现特别的敏感脆弱。夏威夷岛特有的六种旋蜜雀正在气候变化的推波助澜下,加上三大干扰的助攻,迅速走向灭绝。

欧洲斑姬鹟(PiedFlycatcher)

欧洲斑姬鹟(PiedFlycatcher)

欧洲斑姬鹟是一种具有迁徙行为的雀形目小型鸣禽。每年冬季会到非洲西部过冬,在早春的时候再飞回欧洲繁殖。雄性斑姬鹟通常会早于雌性回到繁殖地,抢占一块好领地打扫收拾齐整,静静等待雌鸟随后到来翻牌。每当听到雄性斑姬鹟叽叽喳喳卖力展现自己的时候,欧洲的人们也就知道雌鸟回来,欧洲的春天也来了。

栎树上的毛毛虫是欧洲斑姬鹟的食物之一,特别是在春天育雏期间,肥美多汁的毛毛虫是新生小鸟最好的也是必需的营养品。而毛虫从孵化到变态成为蝴蝶是非常快速完成的事情。所以掌握毛虫孵化并在变成蝴蝶前的时间点,对于欧洲斑姬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而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年的观测发生,毛虫孵化出来到达其种群的高峰期的时间提前了15天左右(每十年提前7.5天),同时也观测到欧洲斑姬鹟为了适应毛虫出现的高峰期的变化做出的同步改变,在20年间欧洲斑姬鹟产卵的时间提前了10天左右(每十年提前5天)。这20年就产生的接近5天多的时间差开始让科学家们担心在不久的将来,欧洲斑姬鹟尽管在努力适应毛虫孵化的物候变化,但终有一天他们的后代会错开大量毛虫存在的时间而没有食物。

那么为什么欧洲斑姬鹟不能紧跟着毛虫孵化节奏走呢?在持续的观测中发现欧洲斑姬鹟没办法赶在更适合时间点上提前从非洲返回欧洲。这又是为什么?早回来的鸟儿有虫子吃,难道他们get不到?是的,这可怜的欧洲斑姬鹟确实get不到,但它get不到的是从非洲提前返回的信号。由于气候变化对于不同区域造成的不同影响,非洲的物候变化与欧洲并不同步。傻傻的欧洲斑姬鹟还在非洲准备度过越冬的最后日子,而欧洲的春天却已经提前开始了。

小小欧洲斑姬鹟的缩影,是大部分迁徙鸟类都会受到的大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

棱皮龟(LeatherbackTurtle)

欧洲斑姬鹟(PiedFlycatcher)

棱皮龟是龟鳖目体型最大的家伙,体重可达公斤,常被称作“温和的海中巨人”棱皮龟对温度的耐受极高,它能够通过调节自身体温适应不同的环境,这也是它的种群能够游走到全世界的原因。从北边的阿拉斯加和挪威到远在一方的南非好望角,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里都能见到棱皮龟的身影。

棱皮龟通常会选择较软的沙质沙滩作为自己的产卵地,每年雌性棱皮龟会产大约枚卵在自己挖的巢洞里,产卵完成后再将卵巢回填以防止捕食者的侵扰。

然而就是这样对温度耐受较高的物种仍然逃不过气候变化的剧烈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由于较高的沙砾温度,棱皮龟以及其他同样的海龟会孵化出来较多的雌性海龟。

海龟的性别会受孵化期间温度较大的影响。当沙砾温度在29摄氏度左右,孵化出海龟的性比是50:50;一旦超过这个基准温度,小海龟的性别会朝向雌性偏移,当温度达到31摄氏度的时候,几乎所有孵化出来的海龟都会是雌性。

面对气候变化下逐年升高的气温,科学家们开始担心棱皮龟将来的种群。也许近期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一百年后,当性别彻底失调种群内只剩下了雌性,如何能够让这个物种的后代得到延续?

鹿角轴孔珊瑚(StaghornCorals)

欧洲斑姬鹟(PiedFlycatcher)

珊瑚是珊瑚虫和与之共生的虫黄藻的共同体。珊瑚虫靠着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以及藻类本身作为其营养来源而存活,同样虫黄藻靠吸收珊瑚虫产生的二氧化碳、氮以及其他物质而存在。而珊瑚那些五颜六色的斑斓色彩其实是那些共生在珊瑚体内的不同种类的虫黄藻的组合所展现出来的颜色。

这里所说的鹿角轴孔珊瑚也不是指一种珊瑚,其代表了其鹿角轴孔属下的多个种,它们代表了地球五分之一的珊瑚礁的构成,一般分布在浅海5-15米深度的地方。这些珊瑚对海洋温度的升高十分敏感,当温度上升到珊瑚虫与其共生的虫黄藻能够耐受上限的1-2摄氏度时,就会发生大面积的珊瑚白化现象。

因为当温度上升时,虫黄藻的光合作用会加强从而产生过多的氧气,多到对珊瑚虫产生毒性。于是为了生存珊瑚虫会排出这些产生过多氧气的虫黄藻。没有了虫黄藻,当然珊瑚也就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像是被漂白了。当温度持续在高处持续不降,在排出了越来越多的虫黄藻后,珊瑚虫也因为饥饿而死去,最后就不仅仅是“像被漂白”那么简单,而是真的只剩下一堆白骨了。

当然珊瑚白化的原因还有因细菌感染、海水中除草剂浓度增多以及海水盐度增加等的影响,但目前气候变化对于珊瑚白化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酸化也对珊瑚造成了重击。海洋酸化会对珊瑚的外骨骼造成影响,使其生长速度变慢或者直接腐蚀。有研究表明,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ppm时,珊瑚的生长会减少40%。

目前受到人类活动和疾病影响而受胁的鹿角轴孔珊瑚,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情况进一步的加剧恶化,目前已经有33%的珊瑚种类被列上了IUCN红色名录。

所以少年们,有生之年能有机会去大堡礁去不要犹豫的去吧,过几年可能就没有了。

考拉(Koala)

欧洲斑姬鹟(PiedFlycatcher)

考拉作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动物,原本就只是想做一个吃睡吃睡的安静孩纸,但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过得越来越糟。考拉是挑选自己栖息地和食物的专家,它们一般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的滨海区域以及部分内陆有桉树分布的森林。尽管澳大利亚有+的桉树种类,考拉却只取食其中的几十种。因为桉树叶中含有丹宁难以消化,所以考拉一天有16个小时都会趴在树上静静消化食物。所以时不时在澳大利亚的动物园里还会看见提示牌上考拉的自我辩解“我没有喝醉,我只是在消化!”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桉树因为“二氧化碳肥料效应”生长迅速。而生长迅速的影响是桉树叶子里所含的蛋白会减少而丹宁的浓度还会增加。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考拉的种群正在下降,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营养不良。如果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考拉面临的营养不良的情况会越发的严重,越来越多的考拉可能因为饥饿而消失。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生态与生物进化学系教授马克·厄尔班(MarkUrban)在年的利用元分析研究预测到,如果人类持续现有的排放水平,将会有7.9%的物种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接近六分之一的物种会受到生存威胁。

气候变化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全球整体变暖的趋势,更多的是一种不确定和未知。对极端天气的不确定,对将要产生的影响的不确定,对物种对环境对我们自身影响的不确定。

参考资料:

IUCN().SpeciesandClimateChange.[Online].Availblefrom:







































白癜风专项资助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linxiaz.com/lgzq/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