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伟是医院选派到和平乡五井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五年来,他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把扶贫印记留在五井村的每一寸土地,不到全面脱贫不问归期,谱写着令人感动的扶贫故事。
“这个干部是来做事的”
五井村常住人口较少,贫困户散而多;土地贫瘠,地貌为沟壑山区,基础自然条件差。
“初到五井村,徐书记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对有病在身的孤寡老人更是嘘寒问暖,相当照顾。他为了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天天往田间地头跑,白白净净的小伙子没几天就晒得黝黑。”谈到徐书记进村之后的工作,老支书眼里闪着光。
村上无资金、开会无场地、群众办事无去处、政策宣传无展版……走访过程中,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记入了徐铭伟脑海。他及时向单位汇报,积极争取资金3万余元。逐渐地,破落的村办公室美起来了,院坝硬化起来了,村务党务公开栏内容多起来了……
随即,他和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交心谈心,将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共同确定了“产业强村、文化兴村、和谐富村”发展思路。
一点一滴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觉到“这个干部是来做事的”,渐渐地和徐铭伟建立起信任感。
用真心让政策落地
十组有位72岁的老人贾右强,膝下无子,只抱养了1个女儿,已远嫁外地且经济条件也不好。徐铭伟第一次见到这个老人时,他住的还是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墙屋。
为了让贾右强老人住上安全房,徐铭伟积极宣传危房改造政策,反复召开村组干部会,研究决定由组长牵头,组织附近村民帮老人协调屋基地,村委会负责将拆迁的旧石料送到他家统筹修建新房。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老人的新房很快竣工。
“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哪里住得上新房子哟!”住进新房那天,老人脸上堆满了笑容,激动地拉着徐铭伟的手,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随着贾右强住进新房,全村11户原本不愿修新房的贫困户,也积极参加到危房改造项目当中,并全部顺利完成新房建设和搬迁入住。
为改变村组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窘态,徐铭伟一方面对村民宣传政策进行筹资,一方面奔走部门争取项目,终于筹到余万元资金,建好10余公里通组路、6公里入户小板路。
此外,通过党建城乡结对、“政策+社会参与”、打捆项目资金、帮扶单位捐助等渠道,集文化室、卫生室于一体的平方米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得以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些帮扶政策的落实,让村民们更加坚定了脱贫的信心。
产业扶贫是第一要务
现在,村里的道路修好了,村民的房子更安全敞亮了,徐铭伟又继续思考如何把村集体经济做好,把全村的产业做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农村产业发展的困难,远远超过了徐铭伟的想象,产业项目的确定、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人才的短缺、项目资金的投入……每一个问题,都十分棘手。
徐铭伟顶住压力,因势利导,配合返乡创业大学生成立青莲谷莲子专业合作社,承包五井村近亩稻田种莲藕,流转余亩荒山林地养殖跑山鸡,成立闲云林下养鸡专业合作社。吸引并带动村里余人居家创业就业,村民每年领取劳务费、土地流转金达4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0余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五井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他还引进业主投入余万元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村集体也与业主合作,实现村民当股东、年终分红有收益,预计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将达10余万元。
做扶贫的有心人
“一个好汉三个帮。”徐书记之所以能够让五井村贫困户具备按期脱贫条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够尽最大努力协调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扶贫的有心人。
“我们合作社电带不起哟。”年,村上合作社负责人来到村办公室找到徐铭伟反映用电问题。了解情况后,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一起,先后多次到国家电网省、市、县公司协调,争取到余万元的电力改造项目落地五井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徐铭伟依托卫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健康扶贫,重点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重大疾病保障、疾病应急救助等帮扶政策,筑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防线。为便于村民买药看病,他多次协调并组织医疗队不定期到村义诊,上门送医送药。几年来,医院专家下村义诊90余次,开展大型义诊6次,开展健康养生宣讲50余次,累计送药15万余元,免检查治疗等费用5万余元。他还多次向“娘家人”发出倡议,募集资金数万元为村里专门设立“特困基金”,捐款发展党员示范项目,带动全村村民养殖跑山鸡,并发动大家定向购买。
时光荏苒,五井村的面貌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部分困难群众总会不放心地问:“脱贫之后政府还会不会管我们?”徐铭伟向村民们保证,在五井村的脱贫巩固期,扶贫队会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继续进行帮扶,持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让五井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信息来源:资阳网编辑:屈维 审核:覃艳 终审:喻中明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