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Q:疫情期间,环境质量怎么样?
A:很多人担心在疫情防控期间,由于频繁使用消毒类产品会对我们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为此,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从公布的结果中看,全国城市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未受疫情影响。
Q:疫情防控期间人类活动减少,生态环境变好了?
A:疫情期间,不断有各国科学家发现,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在“确诊病例不断增加”、“经济形势下行”这些负面消息之中,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好消息真让人百感交集。
当一切的人类活动突然叫停之后,其他的生物们也在地球上真正实现了自由,放飞了自我。据外媒报道,稀有龟种棱皮龟多年后重现泰国海滩;陕西白鹿原,城管夜晚巡逻时在公路上发现一只小鹿;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一群狮子组团躺在柏油马路上晒太阳;而香港海洋公园大熊猫乐乐、盈盈少了游客的“注视”,终于自然交配成功,有望在今年年底结束同居9年来“膝下无子”的生活。
作为早期疫情中心,我国上空空气状况最早做出了反应。此前美国宇航局(NASA)和欧洲宇航局(ESA)发布了1、2月中国上空二氧化氮含量变化图,卫星监测云图显示,一个月内中国上空褪去土黄的长裙,露出原本清朗的大气面目,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Q:生态环境真的因为疫情改善了吗?疫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那些隐患?
A:很遗憾,并不是。最新的数据显示,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社畜重新回归城市水泥森林搬砖,中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水平均回归正常水平,与肺炎危机发生前相对一致。
北京绿色和平组织高级全球政策顾问李硕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期间,那些为环境的暂时改善而庆祝的人其实是短视的。污染可能暂时减少了,但这并不是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方法。同时,病毒危机还带来了其他一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从长期来看,更难解决。”
李顾问提到的这些隐患,就包括疫情期间激增的医疗废物和外卖垃圾。
据中国生态环境部介绍,3月7日,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6吨/天,较1月20日前的.0吨/天增加了.6吨/天,增加了2.7倍。
而这仅是中国一地的医疗废物总量。目前疫情在全球火速蔓延,几乎所有国家的医疗废物处理系统都处于高压运转状态。
医疗废物被收集后,一般会被焚烧处理。但这些垃圾在高温中变成灰烬时,同时也会释放空气污染物。焚烧含氯的材料可以产生致癌物;焚烧重金属或金属含量高的材料(尤其是铅、汞和镉)可能使有毒金属传播到环境中。
此外,“疫情外卖经济”虽然免去了人们外出觅食的风险,但外卖垃圾却增加了垃圾处理厂的工作负担。根据美团近期发布的《春节宅经济大数据》,美团外卖从一月底到二月份的蔬菜、海鲜水产、肉类等生鲜食材的销售量环比涨幅达%。
Q:对于疫情期间的生态保护政府有哪些措施?
A: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生态环境部及时印发《关于做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全国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认真做好空气、地表水,尤其是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由于疫情防控会用到消杀类产品,很多人担心过度使用会污染水源。针对这一疑问,生态环境部早已要求在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指标基础上,增加余氯等特征指标监测,并出台相关技术文件,规范应急监测和疫情防护要求,指导各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医疗废水、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的监督性监测。
今年是“三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的收官之年,被视为重中之重的蓝天保卫战也已进入决胜期。新冠肺炎疫情会不会对污染防治攻坚战造成影响,特别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脚步会不会因此放缓?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明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生态环保工作有短暂影响,但是,不会改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态势。
图文来源网络
编辑:刘奕璇
审核:刘悦彤
···要不再看看···
-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