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英文:Jellyfish)是一种低等的海产无脊椎浮游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又称刺胞动物门(Cnidaria))、钵水母纲(Scyphozoa),已知道的约有种。或指立方水母纲(Cubozoa)的种类,该纲以前认为是钵水母纲的一目。水母一词广义也指具水母型(钟形或碟形)的刺胞动物,如水螅水母、管水母(包括僧帽水母)和不属钵水母纲的栉水母和海樽。本纲的水母分为两型∶自由游泳的水母及营固着生活的种类(以柄栖附于海草及其他物体上)。营固着生活的形似水螅的种类构成十字水母目(Stauromedusae)。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种左右,直径从10厘米到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体内含水量一般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之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分类钵水母纲钵水母纲的种类自由游泳,见于各海洋,包括常见的沿海岸线漂流的盘形动物。寿命多数仅几星期,有的也活1年左右。直径一般2~40公分(1~16英寸),但有的种相当大,直径可达2公尺(6.6尺)。身体成分的99%是水,因几乎各个种的主体都由胶状物构成。多以具刺丝胞的触手捕食小动物。冠水母目约30种,多分布深海,常呈栗色。体钟形,躯体中部和周缘部之间有一环形深沟为界,周缘分成多数宽瓣。缘触手大而坚实。根口水母目约有80种。口腕为从身体下部下伸形成的皱褶状突起,愈合成根状,将口堵塞,形成海绵状区,用以滤取食物。无缘触手。凝胶状的钟形身体坚牢且具瘤状物。生活史已知者有一典型的底栖的钵口幼虫期。本目的多数种类均擅游泳;但有的(如仙女水母属〔Cassiopea〕)不常游泳,而倒置于热带浅海中,使与之共生的能营光合作用的藻类得到光照。本目的种类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到亚热带浅海,但根口水母属(Rhizostoma,亦称足球水母),常见于较冷的海中;杯根水母属(Cotylorhiza)常见于地中海。十字水母目严格说不是钵水母,约30种,有柄,固着生活。主要生活在冷水中。酒杯形,有一基柄固着,口位于上端。直径1~10公分(0.4~4寸)。上缘有8组触手,呈四辐射形。有些种能脱开固着点,并能再次固着。常捕食小海生动物,寿命长数年。从幼虫直接发育为成体。水螅体期不明显。立方水母纲立方水母纲仅一目,立方水母目(Cubomedusae),有的生物学家仍将它归入钵水母纲。已知约50种。虽然有些种直径达25公分(10寸),但多数种类的直径为2~4公分(1~2寸);体球形,但边呈方形,故俗称箱水母。海蜂水母属(Chironex)和曳手水母属(Chiropsalmus)俗称海胡蜂,广泛分布于从昆士兰往北到马来亚附近,都是剧毒种类,螫一下几分钟内就会导致死亡。立方水母的水螅体迄今未见营出芽生殖者,而是变化为成体。代表品种天草水母天草水母最大直径可达9cm,分布在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水母部分海域,捕食浮游生物和其他水母,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以丰年虾、水母专用饲料和海月水母为食。天草水母身体呈半透明状,伞体中央伸出约八根口腕,可向伞后伸展。伞体周围的小触手很长,有些长达1米,在水中游动时像拖着一张大网,碰到食物会迅速卷缩,将食物团团抱住送入口腕。北极霞水母水母中最大的是分布在大西洋里的北极霞水母,它的伞盖直径可达2~5米,伞盖下缘由八组触手,每组有一百五十根左右。每根触手伸长达四十多米,而且能在一秒钟内收水母缩到只有原来长度的十分之一。触手上有刺细胞,能翻出刺丝放射毒素。当所有的触手伸展开时,就像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网罩面积可达五百平方米,任何凶猛的动物一旦投入罗网,必将束手就擒。年,一只北极霞水母被冲进美国马萨诸塞海湾,它的伞状体直径为2.28米,触手长达36.5米。而最小的水母全长只有12毫米。澳大利亚箱形水母箱形水母因形状像箱子而得名,其中毒性最强的是澳大利亚箱型水母,这种水母身上的毒足够毒死60个人,并且可以在三分钟之内致人于死地。它有数十只触角,长可达三公尺,刺细胞约五千个,这些刺丝胞能刺入受害者的皮肤,释放毒液。穿着水下紧身衣不会有危险。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活跃的季节。箱型水母是目前已知演化最高等的水母。它们能透过光线亮度的差异,来感觉水中物体的存在。箱型水母在水中呈现半透明状态,让人很难察觉。为避免暴风雨的袭击,它们会撤退到海底栖息。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体透明,微带乳白,拇指般大小,直径在0.1厘米至1厘米之间,触手约条,依长短可分为七级,由伞部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水中。水螅体不发达,高仅2毫米,无触手。距今已有6.5亿年,出现时间比恐龙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僧帽水母僧帽水母是管水母中的一种,是终身群居的一类浮游腔肠动物。因为僧帽水母的顶囊像一顶僧帽,所以称之为僧帽水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螅水母,并且有一个很威武的绰号叫“葡萄牙战舰”。是世界上最毒的水母之一。霞水母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水母。年有一只被冲进美国马萨诸塞海湾,它的伞膜直经为2.28米,触手长达36.5米。繁殖方式水母雌雄异体,有生殖腺在近胃囊处。成熟的精子流入雌水母体内受精。受精卵发育成幼虫离开母体,在水里游动一会儿后,沉下海底形成幼体,后变成水螅体,水螅体分裂成多个碟状幼体,再发育成水母成体。发光的原因水母是一种细胞动物,构造简单,没有肌肉和骨骼,身体的98%都是水,它的光是怎么水母发出来的呢?原来水母的发光源与其它动物是不同的,其它动物大多是荧光素、荧光酶经过氧的催化作用,因而发光。可是水母发光靠的却是一种叫埃奎林的神奇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遇到钙离子就能发出较强的蓝色光来。据科学家研究,每只水母大约含有50微克的发光蛋白质,这说明水母就是靠它发光的。水母的天敌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敌,棱皮龟就可以在水母的群体中自由穿梭,轻而易举地用嘴扯断它们的触手,使其只能上下翻滚,最后失去抵抗能力,成为海龟的一顿“美餐”。因为在海龟的胃液中有一种能化解水母剧毒的特殊物质,所以它可以吃水母。刺伤处理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水母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很容易就被水母刺伤,一旦被刺伤,该怎么处理呢?比如说,在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一带的海面上,有两种分别叫做澳洲箱形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强,如果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被这样的水母螫伤的人可以在短时间之内丧命。但大多数情况下,螫伤只会引起极端疼痛、恶心、红疹和鞭痕,有时会持续数周。被水母螫后,发生呼吸困难的症状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强心剂,并应迅速寻求医护救助。所以呢,被水母刺到先不要慌张,先用海水冲洗,再使用醋和清水混合液来清除残馀的水母刺,将水母的触须以镊子拔除。利用刮胡膏来将与水母接触的部位清理乾净,然后再用醋清理一次,将氢羟肾上腺皮质素泡沫覆盖在伤口,并保持伤口面积固定。有些水母的刺是有剧毒的,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观察是否还有其它的症状产生,像是心脏病、恶心、肿大或是呼吸困难等,如有这些症状,您必须接受立即的医疗处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