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
保护区简介广东红海湾遮浪半岛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的汕尾市区东部18公里处,总面积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40′-°64′,北纬22°62′-22°79′,东临碣石湾,南依红海湾,三面环海,有“粤东门户,环珠重镇”之称。
红海湾遮浪半岛国家海洋公园拥有一个海运港口——遮浪港;一个咸水湖——田寮湖;一个入海半岛——遮浪南澳半岛;附近有四大离岛——神秘岛、龟龄岛、遮浪岩(灯塔岛)、菜屿岛。红海湾素称“粤东麒麟角”,有“南天第一湾”之美誉,是汕尾八景之一,全省十大最迷人的滨海旅游景区之一,是汕尾市旅游龙头景区。年,红海湾开发区获得广东省滨海旅游示范园区称号。园区拥有海岸线72公里,位于粤东地区海陆交通运输中心,地处深圳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香港与台湾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间地带,为汕尾“融入珠三角、协调粤东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为石斑鱼、海马等。
地理位置广东红海湾遮浪半岛国家级海洋公园位于汕尾市区东部18公里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40′~°64′,北纬22°62′~22°79′之间。
功能分区图拟建遮浪半岛国家海洋公园功能分区
界址点
经度(E)
纬度(N)
1
°34′39.″
22°40′20.54″
2
°34′54.″
22°40′20.54″
3
°34′54.″
22°38′16.″
4
°32′11.″
22°38′16.″
5
°32′11.″
22°40′5.″
6
°32′11.″
22°39′50.09″
7
°32′11.″
22°38′33.″
8
°33′38.″
22°38′33.″
9
°33′38.″
22°39′26.″
10
°34′29.″
22°39′11.″
11
°34′24.″
22°38′33.″
拟建海洋公园界址点经纬度坐标
生态环境本区域渔业资源丰富,有渔业种类73种,隶属于13目38科,其中鱼类38种,头足7种,甲壳类28种。海洋公园东面的碣石湾是广东乃至南海区渔业资源的摇篮和种质资源的宝库,是鲻鱼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海马资源市级自然保护区。
遮浪半岛国家海洋公园亚热带特征生物群落类型复杂,物种丰富多样。据《中国海湾志》记载,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红树林湿地、游泳动物、海岛陆生植物、水禽鸟类生物等8大类生物群落,生物物种总数达到种以上。该海区常年分布有多种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和重要渔业经济种类。珍稀濒危保护物种主要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Ⅱ级保护动物绿海龟、棱皮龟等,鸬鹚科、鹭科、鸥类等重点保护鸟类和黑脸琵鹭、白琵鹭、卷羽鹈鹕等濒危保护鸟类也常在海洋公园发现。
景观资源及历史民俗遮浪半岛国家海洋公园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集合“碧海蓝天”“高山远水”“滨海体育”“海鲜美食”和“山海雅居”为一体,是遮浪半岛国家海洋公园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最显著的特征。景区烟波浩淼、气势磅礴;奇特秀丽,风景迷人,为一望无际的南海增添了独特的风韵。区内拥有遮浪奇观、南海观音、宫山妈祖、神秘岛、灯塔岛等著名景点,山海俊秀;有巨石险礁也有碧水长滩,有滨海风情也有大片湿地风光等众多优质自然景观;海光山色,景色幽静,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众多精心打造的滨海建筑群与港湾胜景融山水之灵气于一方,体现了“海在城中”和“城在海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活。
遮浪半岛国家海洋公园人文沉淀深厚。遮浪半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饮誉海外的海鲜水产、潮汕美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庄严的宫山妈祖和古老的佛教文化;盛大隆重的中华妈祖文化节;历史悠久的皮影戏、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以及渔歌文化;别具一格的海上渔家民居,博大精深的潮汕、广府和客家文化等,无不向人们展示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价值。
保护区管理《广东省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年)》《广东省滨海旅游发展规划(~)》把红海湾作为广东省重点滨海旅游区域加以开发。汕尾市政府一直强调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于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了打造城市生态品牌,近年来,汕尾市和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两级政府加大力度,开展了红海湾生态专项整顿与治理,红海湾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为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海湾遮浪半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建设,对于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打造海洋沿岸景观,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协调推进,带动红海湾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丽海洋保护区欣赏晨曦初送
乘风破浪 曾裕林 摄
大海捕鱼 肖镇湖 摄
大浪击石 黄丽 摄
红海湾海浪 黄丽 摄
帆船
评选活动组委会联系方式:
中国海洋报社 姚宝龙 18692828
(编辑:郑雅楠 审核:金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