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视乎丨大神诞辰日当我们谈论米开朗基罗

年3月6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出生了。

从数学的角度,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可以庆祝自己的岁生日了。

米开朗基罗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早已成为世界艺术史中被讨论最多的内容之一。这一点,我不再赘述。

当我们这些后世凡人在茶余饭后谈起米开朗基罗的时候,还可以谈论什么呢?

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曾经提出过“信息组团”的概念,即不同信息的组合和搭配能够表达不同的内容和主题。所以,我今天尝试着组一下团,看看能聊出什么新篇章。

米开朗基罗+大卫像

年8月16日,佛罗伦萨教堂工程的董事委员会委托米开朗基罗为他们雕刻一尊大卫像。在此之前,这块巨型大理石曾被另一名雕刻师粗劣的雕刻过,没有完成便丢置一旁。米开朗基罗的任务是要将其“制作、贯彻、完成”。

三年后的秋天,米开朗基罗完成了雕像《大卫》。不同于前人的表现方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没有将歌利亚的头颅踩在脚下,而是表现了一位正义凛然的青年,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

健硕的躯体、绷紧的颈项和坚毅的神情,佛罗伦萨人将这尊雕像视为年驱逐美第奇家族的象征,并将其安置在佛罗伦萨的维奇欧宫大门外。

把米开朗基罗和《大卫》放在一起谈,首先可以说到的是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风格。在美第奇学院求学时,他惊叹于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作品,他研究乔托、马萨乔,试图探寻古代雕刻家的全部奥秘。很快,他就完成了对古典时期的大师们的超越。

《大卫》通高约5.5米,是当时最大的裸体雕刻,创作这尊雕像时,米开朗基罗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精神,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一点,在《大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的赞美,也可以看作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

米开朗基罗+大卫像+圣经

这个组合源自知乎网友的提问。

知乎上有人问:“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为什么没割包皮?”

这真是一个看起来不正经,但实际上特别正经的问题。

割礼,犹太教将其视为上帝吩咐的命令,是必须遵行的宗教行为,男孩在出生后第八天要进行割礼,至今大部分的犹太人都遵从这规则。

《圣经》中记载:“神又对亚伯拉罕说,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你们都要受割礼(受割礼原文作割阳皮),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

大卫是犹太支派耶西的第八个儿子,所以,历史上的大卫绝对是行过割礼的人。

但是,为什么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没有行割礼呢?

有网友对此问题是这样解释的:“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人,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是罗马大公教会控制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男子不必按照犹太教律法实行割礼,主要原因是使徒保罗说割礼不能证明人内心对上帝是否真正顺服,不能用割礼来证明一个人是不是‘真犹太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废除’了割礼的表面意义,而追求割礼的属灵意义。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后,并不强调男性必须要实行割礼也是可能的。”

这位网友还对“短小”这个问题,给出了比较学术性的解答:我们观察一下应该不难发现,从这种平视的角度看这尊雕塑,会注意到大卫显得很“小个子”,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卫的肩部以上显得大了,特别是头部。因为这尊雕塑体积很大。米开朗琪罗预料到,当这样一尊很大的雕像被摆放在公开场合后,人们必须仰头观看,根据透视规则,如果按照正常比例来塑造,雕像的头部就会显得很小。因此米开朗琪罗在进行雕刻的时候,有意将头部加大,以配合观赏者视角的接受能力。”

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米开朗基罗+大卫像+美男子

我们还能聊一聊花边。米开朗基罗虽然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大师,但他中等身材,双肩宽阔,躯体瘦削,头大,眉高,两耳突出面颊,脸孔长而忧郁,鼻子低扁,眼睛虽锐利却很小,模样实在糟糕的很。

这么其貌不扬的人,还要频繁的出入公共场所,尤其是在文艺复兴这么一个讲究容貌漂亮和仪容的时代,确实挺为难的。米开朗基罗有没有自卑,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确实终身未娶,而且好像不怎么爱女人。米开朗基罗痴迷于对男性身体的描绘,就连他画的女性,也都是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就像青壮男性一般。

传言米开朗基罗只忠爱美貌的男子,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迸发的火焰。”

而最终陪伴在米开朗基罗身边的是比他小34岁的罗马贵族卡瓦列里。卡瓦列里样貌英俊,初次见面,米开朗基罗就疯狂的迷上了他,他的外表几乎符合这位艺术大师关于理想的男性美的所有观念。米开朗基罗形容他为“世纪之光,世界典范”。

lightofourcentury,paragonofalltheworld.

米开朗基罗曾写信给卡瓦列里:“如果我不爱你用我全部的心,如果我有任何其他的感情!我可能失去我的灵魂。”

米开朗基罗还将卡瓦列里比作赖以生存的食物:“不……食物只营养我的身体,你的名字却滋润我的身体和灵魂,使它们充满快乐,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惧怕死亡。”

幸运的是,卡瓦切里始终是米开朗基罗忠诚的赞赏者,他在信中写道:“我从未如爱你一般爱过别人,我从没有如希翼你的友谊般希翼别人。”

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溘然长逝,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

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放在最后的胡扯

严建强教授举过一个例子,他说:

“比如,有一件扬州博物馆的唐代打马球图案铜镜,观众将如何了解其间蕴藏的文化内涵呢?

我们知道,唐代扬州是中国重要的铜镜产地,如果我们将这枚铜镜放在反映扬州唐代手工业的单元中,又将它放置在反映唐代扬州金属加工的组份中,再把它放在反映扬州唐代铜镜制造的小节中,在这样的语境下,这枚铜镜则成为证明扬州唐代制镜业水平的一个物证,所反映的是扬州唐代发达的手工业的主题;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件铜镜放在叙述扬州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组份中,它所反映的则是唐代扬州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窗口的主题,它又变身成为证明唐代扬州活跃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

这表明,观众学习和释读方式与展览分类框架所形成的语境息息相关。处于不同的分类框架的不同位置,所给出的语境就不同,观众所获得的信息,所得到的知识点也不同。”

这个逻辑,在这里,可不可以这样套用一下:

“如果把米开朗基罗,放在达芬奇和拉斐尔中间,就可以完整的讨论14世纪到16世纪的那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不仅能谈到三位艺术大师各自的艺术造诣,延伸的,还可以聊一聊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如果把米开朗基罗,放在达芬奇、拉斐文和多纳泰罗中间,这恐怕就不是谈文艺复兴了。这应该是四个乌龟的故事,他们在功夫鼠斯普林特的带领下,与邪恶的铁面人施莱德斗智斗勇,最终根除了罪恶之源。”

呵呵呵,还是祝米开朗基罗生日快乐吧!

于视乎丨我们只能展示美好,对吗

于视乎丨用《让木乃伊跳舞》的方式打开大都会博物馆的招聘启事

于视乎丨单士元先生与我的博物馆理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zq/10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