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身份证吗?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上面记录了自己的出生年月以及户籍信息。我们无论是坐火车,坐飞机,住酒店都是要出示身份证的。那么古人是否也有身份证呢?他们又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身份呢?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古人的确有证明身份的物件。通常称为符或者牌,比如我们在电视剧当中耳熟能详的虎符令牌就是其中的一种。根据考证,最先出现户籍身份概念的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年第一次商鞅变法实施了许多法令,包括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秦国将户籍相伍的制度增加了连坐法。这个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什”“伍”之内居民相互监督。一家犯法十家受到牵连。并且发明出了一种名为“照身帖”的物件,作为“照身帖”就是一块儿打磨光滑细腻的主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籍贯信息,凡是秦国人都必须持有。如果没有,就会被认为是黑户或者是间谍。令人感慨的是,由于商鞅所推行的法度,让他自己在逃亡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照身帖”而被客栈主人拒之门外,最终被捕获。商鞅成在变法也败在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了,但却成为强大秦国的一个牺牲品,也成为了历史的悲剧。但是商鞅应该感到欣慰的是,他发明的“照身帖”被后人借用,诞生了现代版的身份证。
到了隋唐时期,身份证明制度更加完善,虽然不同于战国时期,“照身帖”那般详细,但是隋唐时期的身份证明种类繁多。隋唐时期的身份证还增加了等级职业的分类,甚至还出现了十分时髦的临时身份证。官员们只有一种名为鱼符的身份证,鱼符质地往往是木头或者金属,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儿。上凿小孔,丝线可以从中穿过以便挂在腰间。
鱼符上不仅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以及官居品级等信息。并且鱼符的材质还会因为官阶的高低而不同。秦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成,五品以上官员的云符为银制,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制。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并且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身。这鱼符的主要用途就是证明其身份,便于入宫或者执行公务。刚刚我们提到这鱼符分为左右两片儿,这右片儿由本人保管,平时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另外的一片儿则存放于皇宫的内廷中。
随着朝代的更迭,这凭证也在不断的变化。比如武则天在位时期就将这鱼符改成的龟符。持有黄金龟符的官员往往是位高权重的,所以,“金龟婿”这个词也就应运而生了。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们开始使用腰牌,本质上与鱼符龟符其实并无差别。还多了木质象牙的材质,腰牌上还会有一些警示的话语,告诫人们不要冒用腰牌。
清朝时期甚至还分成了不同用途的腰牌,一类是专用于著名身份的。一类是用于行使权利的一些腰牌,还会简单的刻画本人的面部特征。这可能就是我们现代身份证照片的一个起源吧。
总的来说,古人的确有身份户籍。但是除了在战国时期比较重视之外,其他的朝代更注重朝廷官员和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的身份信息。并没有过多的要求,普通老百姓也要人手一个身份证。
下期预告:
狗为什么咬吕洞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