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点蓝字 在昔日湘山寺辉煌的时候,有气势磅礴的殿堂、藏经阁、庵、亭、楼台等六七十处,遍及湘山上下,绵延数里,直达罗水岸边。历史上湘山寺内分布于峰峦环抱、山清水秀的殿堂楼台,均以楹联装饰,细细品味,乐趣无穷,现录部分以飨读者。
妙明塔门有一联:“锡杖飞空,选得块袈裟片地,试观七十诸峰总不如湘山宝藏;金身觉化,镇住个海口幽石,谛言五百余年转什么衡阳回鹰。”此联说的是两个传说。相传佛刹始祖全真大法师(本地人尊称为寿佛爷)初来全州时无立足之地,想向住在湘山下隐静祠的老尼姑讨一块立身之地,老尼姑只答应给全真一块袈裟大小的地方。全真用锡杖飞空,袈裟随即腾空升起,渐渐地越展越宽,不久便遮天蔽日,罩住了湘山脚下的数百亩山林。老尼姑惊得目瞪口呆,知道全真法师不是凡人,便拜倒在全真的面前,请求将隐静祠也并入佛院。全真点头同意后,又考虑官场民间风华不净,取名为净土院(湘山寺最初名称),自此,湘山寺和尚、尼姑一同修行。又传,湘山下有一条妖龙,就在它要出世危害人间的时候,是寿佛爷(即全真法师)化成宝塔,压在妖龙头上,使它不能出世。
寺内有洗钵岩泉,上有飞来石,旁边曾有一亭,亭上有一联:“泉水澄清,问是谁洗钵?石峰挺秀,究从何处飞来!”明靖江王十世孙朱若极,字石涛(是清代中国最有名的画家),他为逃避清兵追杀,曾躲入湘山寺为僧,期间,每日饭后在此洗钵。了解石涛生涯的人来到此处,往往会不由自主想起当年石涛的僧侣生活。而那块飞来石,相传是从广东罗浮山飞来的。
原来的大雄宝殿曾有一幅长联:“那边儿消息见半点儿,有甚巴鼻,莫非千幻万幻,说不尽百样即当,因此的雪山中忙倒我释迦吃麻吃麦,辛苦操持,生怕放逸魔,花费了眼前日子;这些事情到十全处还未称心,忽然七旬八旬,叹原来一场扯淡,不觉得漆园里杀彼庄周应牛应马,闲散逍遥,都将顺逆境,交付与头上天公。”这幅幽默诙谐的楹联共有字,没有高大的殿堂、廊柱,是挂不上这么长的字联,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当年大雄宝殿宏伟的气势。
过去的伽蓝殿有一幅蕴含着两个民间故事的对联:“三千世界掌中收,任伊孙行者会翻筋斗何曾跳出;十八伽蓝鼻孔啸,饶他韩昌黎极磨牙根也索来归。”此联通俗易懂,读起来令人发笑。而放生池石雕群旁的一副楹联则显得很富有幽默哲理:“物质不灭,精神不灭,凡事自成因果;是目的观,非目的观,全球未有调和。”
寺内最有气势的楹联要数佛殿前的那一幅:“寿世慈荫,慈光映世。”
其中上半联为清康熙皇帝于公元年为湘山寺御笔亲题后,刻成一巨幅石刻,只要你迈入湘山寺大门,抬头向西北方向的山上仰望,便能目睹它那令人惊叹的风采。
寺内还出了一很有传奇色彩的对联。据《湘山志》记载,明万历十四年(公元年)二月初八日五更天时,妙明塔忽然放出奇异之光,有金丝鲤鱼、绿毛龟、白花蛇等吉祥形象出现,接着从塔上悬出一幅金字联:“自性转法华,方是真如超上乘;生机还太始,肯留色相碍空门。”(意思是说,佛的本性是反省观心为主的,才是永恒的实体超过上等的事物;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应回归原始的状态,哪肯留下外在的形体来妨碍佛门哩。)僧人与百姓见了又惊又喜,唯独有一个老僧告诫大家要严格防护。当天晚上,寺里不敢烧香点烛。三更时分,唐咸通八年(公元年)就已经坐化了的全真法师真身(一直完好无损)在历经年后忽然自焚,最后只剩下牙齿和骨头。看看那忽然冒出的奇联,想一想,似乎暗示了什么。
近年来,湘山寺进行了较大的维修,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楹联。笔者摘录部分供读者欣赏。
寺内上天台院大门有楹联:“七层塔影方圆正,一片佛心美善真。”
寿佛殿大门两边的楹联是讴歌寿佛爷的:“佛祖湘江宝塔座效报龙华全州城,寿星楚南威灵显祈求雨露有感应。”
大雄宝殿旁竖着两块青石,上有楹联是写湘山寺画僧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揽穷美景描青丹。”
大雄宝殿大门正中则有佛联为:“即空之有万法全影,即有之空一法不立。”
福德堂楹联为:“德土蓄金护粤桂,福地藏玉佑楚湘。”是求庇护咱们地方的好联!
地藏殿则为:"地狱不空大圣之心岂倦,众生未尽自尊之量常如".
细细品味这些楹联,还是很有意思的事。
湘山寺楹联远不止这一些,内容包罗万象,虽不乏有迷信色彩,但有不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读起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阅读:
第51期:世相笔记四则
作为全州人,我羡慕信宜人这样的捉鱼方式!
小启
朋友,你知道湘山寺曾经有一颗声名远播的夜明珠吗?你或你的先辈是否有见过呢?你知道它还存在吗?你想见到中国人从日本败军手里弄回来的夜明珠吗?你希望它还能回到湘山寺吗?若你对此话题有兴趣,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