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自然科学课
牛牛君的脑海里便浮现出
一片绿野芬芳的祥和景象
观察小昆虫小动物、
做神奇的科学实验、
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
甚至从不在意的细微事物与现象
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
都能变成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过去的自然与科学
是教科书里一幅幅精美的插画
后来的自然与科学
是草地上和小伙伴在蚂蚁洞口的守望
而现在的自然与科学
是——
小伢儿们亲手绘制的图画!
看到这些作品
牛牛君就已心生赞叹
再听小伙伴介绍
这些都出自一位一年级男孩之手
不得不感叹现在小朋友们
不只是知识面丰富了
动手能力也很强啊!
自年科学课正式进入
一年级学生的课堂
它就成了常规课程之一
到现在为止
一年级的科学课开展地怎么样了?
孩子们喜欢吗?
▼▼▼
前几天,大关小学申花校区的一名一年级孩子家长——轩轩妈晒出了自己家娃在上学期制作的《自然笔记》,里面不仅有清晰的目录,还有配着精美贴画的动植物常识,活脱脱一本“科学手账”。
一年级孩子制作科学手账
坚持一学期完成4项观察
正在认真作画的轩轩
轩轩的这本《自然笔记》,分为了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动物或植物,里面除了有趣的图画和照片,还包含了轩轩在不同时间记录下来的最新观察,其中要数“小甲鱼破壳记”里的内容最多、耗时最长。
据笔记里记录,轩轩在去年9月20日的科学课上得到了两个甲鱼蛋——“东东”和“西西”。老师告诉他们,甲鱼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破壳,于是轩轩将这两只蛋带回家,放在铺满蛭石的盒子里,每天给它晒太阳、浇水。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两只小甲鱼顺利地在国庆节当天破壳了,同时,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东”还未破壳之前的“蛋围”比“西西”小0.1厘米,但是出生后,“东东”的身高却比“西西”高了0.2厘米,这是为什么呢?
轩轩带着疑问上网搜索了一番,原来,甲鱼是卵生动物,在未出生之前都是蜷缩起来的,出生之后,四肢就自然而然地舒张开来,这样一来,“东东”的身高比“西西”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们在家里认真“孵蛋”,老师也没闲着,他将一只巴西红耳龟带到了课堂上,和孩子们的甲鱼进行了一场跑步比赛。没想到,“龟兔赛跑”故事里的情节又一次上演,甲鱼迅速的向前爬去,乌龟却一动也不动。
此外,其他三个主题:小蜗牛的秘密、小蚂蚁大王国、小种子大收获,都承载着轩轩的细腻观察力与丰富想象力,舒适的画面、认真的笔触,一年级孩子能画出这样的手账,真是不简单!
(向左滑动查看)
牛牛君印象深刻的是小蚂蚁的“婚飞”,轩轩还生动地配了一幅“爱之圆舞曲”的图片。原来蚂蚁是在空中完成交配的,牛牛君恍然大悟!
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培养其动手及思维能力
不光是轩轩,大关小学申花校区的其他一年级孩子也在科学社团以及科学课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用学校科学老师陈幸的话来说,科学课简直成了他们“十万个为什么”的发散地。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兴趣存在不稳定性以及偶然性。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就需要不断刺激和启发孩子对科学的热爱,并引导他们探索自然。”在陈老师看来,低年级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可能“稍纵即逝”,如何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了关键。
这时候,带孩子到教室外上课就成了最好的维护方式。据了解,目前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科学教材以贴近自然为主。拿一年级为例,第一学期有一半时间学习植物,第二学期的教材中也有一半是关于动物的,而这两者正是在校园里就能观察到的。
除此之外,科学课上,陈幸还会有意识地对孩子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进行训练,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收集、栽培、饲养和记录等小活动,让孩子学会一些探索大自然奥秘所需的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鼓励他们用图画、拼音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们不仅在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有所提升,对科学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文/时报记者范雯
俗话说的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用在小朋友们的科学课上
是再适合不过了
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操作亲自下笔绘制
这样一个看似复杂的过程
孩子们对知识的感官是直面而具体的
让孩子们能产生更长久的记忆
而科学老师就像催化剂
让孩子们对科学的反应更强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
会让每个孩子都热衷探索擅长发现!
而这样的求知欲与学习方法
对小朋友们漫长的求学之路来说
是弥足珍贵的
编辑/制作神乐
审核/兔子
青年时报牛通社诚意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