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我们可以称他科学家,可以称他教育家,还可以叫他政治家,他真的可以说是身兼数“家”。他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是中南大学的前校长,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虽然有这么多头耀眼的头衔,但请大家别忘了,他更是中国新时期第一只留美大“海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是不是新时期第一只留美‘海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有理想有志气,看你为国家做了多少事,做了多大的事……”
从小放牛娃到大科学家
年11月,黄伯云出生在洞庭湖畔一个普通的农家。
小时候,黄伯云读书很用功,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最好的,而且每天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就帮着队里放牛,帮着家里干活,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那时认为,那些架大桥、修大路、盖大房子的人都是科学家,都是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大人物。因此,他在那一篇篇《我的理想》的作文中,总是“立志做一名科学家”。他的父亲是个恪守中国传统道德的朴实农民,又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看着这个小儿子又爱读书又有志气,便鼓励他说:“自古好儿男都讲尽忠尽孝,讲知廉知耻。要尽忠,就要刻苦磨砺,学到真本领,成为国家栋梁;要尽孝,就要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父母脸上增光……”
父亲的家训和期待,深深地烙在了黄伯云幼小的心田里。黄伯云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一边读书学习,一边放牛打柴,一口气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可只读了一年半的大学,“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他渴望知识、渴望读书,但又怕被打成“白专道路”的典型。于是,只好躲进图书馆、躲到校园后的岳麓山上、躲回老家去读书。年,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并开始从事新材料的研究。他所从事过的一项重要研究是稀土磁性材料。这是一个研究难度很大的新材料课题。为了顺利完成这项科研任务,他与同伴一起,克服了科研条件差、经费不足等困难,经过了数不清的夜以继日的苦战,终于研制出了高性能的稀土——钴永磁材料。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我国国防建设上得到了成功应用,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黄伯云深深感到:科学的道路上充满崎岖与坎坷,只有艰辛攀登、永不放弃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坚持到胜利。年,他在美国留学时,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潜心研究和实验,解决了导师MCGee教授及其同事多年未解决的一个难题,喜得MCGee教授愿为他提供全部奖学金。年,他在自己领导的粉末冶金实验室里成功地研制出了新型航空制动材料的样品,可他没有想到把样品变成产品竟是那样艰难,一连两次试验都失败了。他一连几天夜不能寐,国家几千万元的资金投下去要是再看不到结果,他感到有愧于国家,心里沉重得很。他决定做一次“大动能试验”。做大动能试验非常危险,因为把整个能量加上去以后整个飞机的轮胎要把这些能量吸收,那就要像一团火一样地烧起来,要是失败了,不仅意味着他们几年的艰苦研制前功尽弃,而且有可能酿成事故。所幸的是,他们看到了“烧”起来的“那团火”,看到了计算机上那条良好的曲线。黄伯云和他的同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试验成功的这种产品,其技术指标已经排到世界同类产品的最前列。
正是凭着这种吃苦耐劳、敢于冒险、坚韧不拔又充满自信的精神,几十年来,黄伯云完成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军工配套、国家“”高科技项目,并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成了中国顶级科学家,成了享誉中外的新材料专家。
回想起少年时代父亲的教诲和期望,黄伯云感慨万千:“比起我父亲的要求来,我应该说是有大出息了。我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从一个放牛娃成了科学家,成了院士。我当然感到无上荣光。不过,我仍然要说,我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只是像父亲教导的那样吃得苦耐得劳,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大科学家的话说得多么传统,多么朴实,又多么感人!
留美博士不变的中国心
年9月3日,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黄伯云留美8年成就显著,博士后回国立业大显身手。他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完成学业并在“钛铝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单晶制备及其变形特征”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到了美、法等国专家的高度评价,事业蒸蒸日上,但他舍弃了在国外的优厚待遇,携妻带子从大洋彼岸回到了祖国,表现出新时期留学人员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消息虽短,可吹皱了中国科技领域的一池春水,因为黄伯云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回国的留学人员,是我国新时期留美的第一只大“海龟”!他的回国,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其实,当初我出国留学,也只是想拿到文凭和学位,写几篇高水平的论文,可在美国8年,经历了几件撞击我心灵的事,我的想法改变了。”相对于新闻报道而言,黄伯云谈起自己的选择,显得平淡得多,低调得多。
留美当初,黄伯云班上的同学分别来自亚、欧、非洲几个不同的国家,他的成绩是班上最突出的,教授们都夸奖他:“这个中国小伙子很棒!”每当这时,他就会更深切地感到,自己做得好不好,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和尊严。他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国家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选派他们出国留学,是需要他们,他没有理由不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黄伯云(右)接受二哥采访并与二哥合影留念
年,黄伯云从美国一份专业报纸上了解到,美国的计算机发展很快,他们的VaX系统非常先进,联想到美国的繁荣和我国的落后,他敏感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越直接的推动作用,谁走到了科技的前头,谁发展就快。但光感叹没有用,要靠一个一个“中国人”自己去奋斗,一项一项去赶超。于是,他暗暗地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我是搞材料科学的,我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东西,使我们中国的材料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于是,他更加密切地注视着世界材料科技发展的动态,更加致力于新材料的研究。
黄伯云有一个同事叫Oliver,他是从事显微硬件研究的,在做博士论文和做这个研究期间,他把这个研究成果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研制出了一种显微硬度计。后来,他通过办一个公司把它销售到了世界各地,赚取了数以千万计的美元,最后又收购了美国的一家大公司。这件事使黄伯云有了最亲身的感受:原来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距离竟是如此之近!“我们搞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只写高水平的论文,我们的科学家还必须亲身实践,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正地变为产品,那样才会产生出现实的生产力。”想到这里,想到中国落后的材料工业和宽广的用武之地,他顿时感到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自己的肩上,归国的愿望更强烈了。
年,黄伯云毅然结束了在美国8年的留学与工作生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长沙,回到了岳麓山下的中南工业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的前身)。当时,有记者采访他,他说:“我离开美国,许多朋友说我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回到国内,也有人问我,别人都千方百计要出国,你为什么往回走?有人甚至断言:你会后悔的!我的回答是:我的选择没有错,我决不后悔!”
几十年过去,黄伯云一直紧紧地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在校内创办了四大学科性公司,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和距离,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对如此累累硕果,黄伯云脸上荡漾着自豪与欣慰:“留美8年,虽然我的科研道路有所改变,但我的中国心始终没变。我的科研变得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加有益于我们中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不断强大,这太有意义了。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科学家,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选择回国创业,有什么后悔的呢?”
“我的身价无法计算”
黄伯云当初决定回国时,美国许多大公司、大学和科研单位争相聘请他,薪水相当国内倍以上,并许诺帮助他们全家拿到“绿卡”,黄伯云都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坚定地踏上了归国的旅途。
刚回到国内,他没有户口本和购粮证,在粮店买不到米买不到面,在食品站买不到肉买不到豆腐,他就推着单车上街买高价的。他和妻子只生育了一个宝贝女儿,年,妻子和女儿到美国时,女儿才刚刚上小学,到了美国不会说英语,黄伯云夫妇忙于科研,无暇顾及她,把她“丢”入了美国的学校和社会。几年过去,女儿在美国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之后,他们一家又回到了国内,女儿的中文又说不过来了。黄伯云哭笑不得,可他还是没有时间为女儿补习中文,因为他领导的粉末冶金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许多重点科研项目,时间对他来说,每一分种都十分宝贵。令人欣慰的是,14年后的2年7月,女儿像他当年那样,以自己的艰辛努力,考上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可这时黄伯云已经是中南大学的校长了,公务更加繁忙了。女儿漂洋过海去留学了,临走时,黄伯云正在处理一件紧要公务,那个时候女儿是多么想见爸爸一面啊,可临到飞机起飞,黄伯云还没有出现在女儿的视线里。谈起当时的情景,黄伯云的夫人于擎兰女士眼里还噙着泪水:“女儿虽然知道她爸爸忙,不埋怨他,但她前不久还打电话回来说,想回来看看。因为她总觉得走的时候,爸爸没送她,像是一件任务没完成似的,觉得还是回来一下,看看家里,看看爸爸……”
无情未必真豪杰。黄伯云也时时关心女儿的成长,也时时在牵挂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也为那天事先说好的相送未能成行而暗暗遗憾。但他更牵挂的是我国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早在回国不久,他就将目光瞄准了新一代航空制动材料。当时,这种材料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在与他们的合作中,黄伯云感受到的是受制于人的羞辱。
那一年,他领着一班人到国外一家很有名气的公司去访问,接待他们的是一个科学院长,院长要求他们不得参加公司的生产车间,同时诱惑他们购买该公司的技术,说这样可以缩短20年的研究时间,甚至预言中国即使花20年时间也还拿不出这样的产品。结果他们花了一大笔钱买回了一个样品,可经过解剖研究,发现这个样品原来是个废品。黄伯云感到非常气愤,不仅当即把样品退了回去,而且立下誓言:“什么东西都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要搞世界一流的东西,创造世界一流的产品,而且必须是原创性的。”
于是,黄伯云带领他的同事们,在“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旗帜下,经过数年努力,战胜了无数的挫折与失败,终于铸就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碳基复合材料,不仅解决了国内急需,每年为国家节约数亿美元的外汇,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创立了中国自己独有的新材料民族品牌。5年3月28日,他领衔发明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又一举问鼎已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消息一出,有人顿生疑窦:“炭/炭航空制动材料”不就是小小的刹车片吗?它何以能“撬开”国家一等奖的大门?连续6年严格“把门”的评委何以有2/3举起了赞成的手?黄伯云笑着解释说,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是一种目前主要装备在飞机上的神秘材料。你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刹车片”,它的发明,不仅改写了中国飞机能上天却要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还确保了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安全,打破了英、法、美三国的垄断,使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此类产品的国家。而且,我国发明的这种材料,各项性能指标均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处在国际领先水平,通俗点说,米能刹住的飞机,用我国发明的刹车片,75米就能刹住。同时,用这项技术研制生产的复合材料,也已成功应用于航天火箭,其战略意义更加深远。目前这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内航线的大型飞机,并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些航空航天产品提供了这种技术“武装”。让人感到十分富有戏剧性的是,当年曾经把劣质样品卖给黄伯云他们的那家国外的知名公司,现在成了他们研制产品的最大买家。
如今,黄伯云已经成了全世界材料领域顶级的大科学家,以他发明和创造的技术研制、生产的一批又一批新材料,引导着材料工业的一次又一次革新与进步,创造的收益无法估量,他的身价也由此不断上涨……于是,有人为他估算身价。对此,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亮出了自己的心迹:“奉献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一个人的价值只有与祖国与人民连在一起才有意义,为国家为民族做成了事做成了大事,才是人生最大的满足!所以今天我的心中有一种非常特别的自豪感、光荣感、成就感,觉得自己的路走对了。”
罗满元喜欢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