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馆在杭州的西湖文化广场,门票价格:0元。该博物馆共分四层展示,一楼为临时展厅,二楼展示古生物化石和模型,三楼展示浙江境内及全球范围内各门类现生动植物标本,四楼展示全球范围内各生态类型的场景标本。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一个小时应该可以逛完。如果是认真观察,那就没有时间上限了。博物馆除了周一和节假日休馆,其他时间都可以去。我自己去过多次,常常在那里转上大半天,尤其三楼的贝类标本展区,令人流连忘返。
我不是那种旅游中相机不离手的拍照狂人,也不是摄影达人,拍照多是为了自己日后用作参考资料,不求构图和色调,只是尽量抓住物种的关键特征和标签,我一时认为不重要的展品就不拍了(比如四楼的展品一张都没拍,二楼最惹眼的恐龙和猛犸化石模型也没拍),所以下面的图片各位凑合着看。
一楼正面有一面大型动物标本墙,展示灰鲸、棱皮龟、鲸鲨、金雕等物种的标本,我没拍照。旁边有一块巨大的古生代海百合集群化石嵌在墙上,保存状况极其完美,价值连城,我也没拍。后面的两个临时展馆用于布置主题特展,今年上半年分别布置了“鸡年展”和“世界食用贝类展”。贝类展我最感兴趣,拍下来的图片也比较多,各位可以看本次推送的第二篇图文。鸡年展涉及了和鸡有关的人文和自然信息,我只拍了几张雉科标本的照片(如下)。感慨于人类竟然能奢侈地大啖如此美丽的物种。
我觉得最美的倒不是孔雀,而是这种白腹锦鸡,可惜已经濒危了。
二楼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算不上突出,种类也不多,毕竟不是专门的古生物博物馆。一般人都会被体型庞大的峨眉龙、江山龙、猛犸、野牛和披毛犀化石模型吸引住,其实真正精彩的还是那些小型动物化石,很多都是珍品。反正外行看热闹,像这种博物馆,一般都是大人陪着小孩去游玩的,大人眼里是大观园,小孩眼里则是游乐场,除了摆拍纪念照,很少有人会在一件标本面前停留超过十秒钟,更没几个像我这样背个包独自晃荡半天的成年人。
我自己养了几种龟,因此对龟的化石最感兴趣。这块区域展示了国内出土的从中生代到新生代的各种龟类化石。
看得出这是一个龟壳吗?有半张床那么大。
泥龟科如今已经几乎灭绝,只剩下一种泥龟艰难地生活在中美洲。
我被这堆陆龟(Testudo)化石震惊了,不知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灾难。同时也可见中新世到上新世时期,中国龟类数量之多。(其实中国龟类的销声匿迹也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可以说人的捕杀是他们急剧消失的唯一原因。过去一直以来,龟类都是各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脊椎动物。)如今Testudo属在中国已经完全灭绝,我自己正好养了一只该属的赫曼陆龟,因此尤其关切。
这几块马来鳄的化石保存状况极佳,皮下甲板都还完好无损。鳄科动物一直到唐代还大量生活在华南(见韩愈的《祭鳄鱼文》),华东则有数量众多的鼍科动物扬子鳄。今天鳄科在中国已经灭绝,扬子鳄则命悬一线。扬子鳄的大量消失也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几十年前在长江下游地区和田鸡一样常见,到了繁殖季节,一片雄扬子鳄的求爱声。有些经济学家到今天还在讨伐《寂静的春天》,称该书反社会进步,反经济发展,而不知该书作者在写完这本书不久之后就死于乳腺癌。今天这样的环境状况,相信不久之后全球都将面临癌症的井喷。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已经不是一个”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该怎么办“的生死难题。冬天已经降临,多数人的头脑还停留在夏天。
三楼是动植物标本。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尤其是鸟类和爬行类干制标本)制作水准极高,懂行的人不容错过,所以我不厌其烦,拍了不少的照片。植物标本比较枯燥,而且该馆展出的植物标本种类太少,所以没有拍照。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亲往一观。
首先是一些哺乳动物:
数十年前浙江境内捕获的华南虎做成的标本。华南虎一直以来是全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虎亚种,也是最原始的一个虎亚种。在”新中国“政府一意孤行的号召(”除四害“)以及广大南方人民群众响应号召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几十年间,这种千百年来令国人又敬又爱的图腾终于升格成了传说中的神兽。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曾强烈呼吁中国当局停止对华南虎有意识的捕杀,中国方面置若罔闻。可笑的是,在全力捕杀华南虎的同时,东北虎却一直是中国当局保护的对象,原因是苏联老大哥把东北虎列为保护动物。老大哥怎么做,我们就跟着做。看来,要是苏联也有华南虎,情况就不会是今天这样了。华南虎完全是政治的牺牲品。我一直认为,任何环境问题,归根结蒂都是政治问题。不知各位能不能理解。
曾经浙江境内的白暨豚。这个物种同样是政治的牺牲品,是有记载以来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归功于中国人。一切都走得如此匆忙,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上哺乳动物在浙江境内有分布,今天大概多数都只剩传说了。
下面是大量的鸟类标本
只有当亲自站在标本面前,你才能感受到,蓝马鸡(左上角)竟有这么大。
其他陆生脊椎动物
这面标本墙上没有标签,我仔细地辨认了一下,基本上每种龟都认识,只是抬头看着累人。
这个骨骼标本生前应该是一只花龟(台湾称”斑龟“),可惜我养的几只花龟都没了,真的是很漂亮的物种。
小时候田鸡、蟾蜍那么多,整片整片的稻田里都是,有大有小,一个地方同时可见七八种,如今都没了。农村里人都不知自己错在哪里,都很傻白甜。那些消失的物种,小时候在家乡见过的很多种极其细小的蟾蜍,红色的也有,灰色的也有,大概都还没有被科学界命名过,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鱼类标本我竟然一张照片都没拍。下次去要补。
然后是无脊椎动物。昆虫标本数量巨大,我没拍照片。我对那些大型甲虫标本很感兴趣。
这两种腕足动物真棒!作为古生物学爱好者,腕足动物的大名是不可能忽略的,只可惜绝大多数都成了化石,残存的几种也难得一见。这些长得像贝类又不是贝类的活化石太神奇了。
下面是我眼里整个博物馆的王座:贝类展台。很多标本价值不菲,懂的人才明白,比如龙宫翁戎螺、深脐鹦鹉螺等等。不多说了,看吧。
总之,看了好羡慕。等将来老了,我也该把自己的藏品弄成这么一间博物馆。
四楼的展品没有拍照,展示的是各种生态环境,比如极地苔原、非洲稀树草原、雨林、北美草原(让我第一次看到了叉角羚这种神奇的动物)之类。各位自己去看吧。
当然,博物馆里还有一个幽暗僻静的地方展示人体标本,物伤其类,看了使人心情沉重。也不是怕,我这种整天和动植物打交道的人不会怕尸体,就是难免会去想那个泡在福尔马林液里的人生前经历过什么,又是怎么死的,如今的面容竟然那么安详。我这种容易动情的人,既不适合做教师,更不适合做医师。只有心肠硬的人才不会多想。这个展区在哪里,我就不说了,真的要看,自己去找吧。
有一次去浙江自然博物馆,我在入口听到有人问保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越王勾践剑在哪个展区,保安跟他讲:”这个你要去隔壁的浙江省博物馆,就在门口右手边。我们这里展览的是动植物标本。“
如此精湛的品牌宣传,我建议自然博物馆给这名保安戴一朵大红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