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将来他们即将消失

日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名录共包括个物种,其中濒临灭绝的物种达个。该名录显示,一些发展中国家海域的过度捕捞活动正导致如石斑鱼之类的鱼类数量急剧减少,但同时部分濒危海洋物种数量(如长须鲸)已得到有效恢复。鲸类恢复初见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被列为“濒危”物种的长须鲸,首次由“濒危”类更新为“易危”类物种。西部灰鲸的生存情况也有所改善,其濒危状态从“极度濒危”变为“濒危”。

长须鲸

灰鲸

自年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在北太平洋(3.,   -0.06,   -1.89%)和南半球海域实施商业捕鲸禁令。同时,自年以来,北大西洋(2.,   -0.06,-2.16%)的鲸类捕获量也大幅减少。“商业捕鲸禁令、国际协议以及各种保护手段的颁布实施,使得这些濒危鲸类的数量得以恢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鲸类专家组主席兰德尔·里夫斯说。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球鲸类种群数量已达到10万头。在西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俄罗斯萨哈林岛附近,灰鲸数量明显增加。全球西部灰鲸主要栖息地——日本、俄罗斯、韩国、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签署了关于保护西部灰鲸种群的合作备忘录,有效减少了油气开发以及商业捕捞等工业活动对灰鲸种群生存的威胁。

两种鳐鱼成最濒危海洋物种

  本次更新的名录中共有16种鳐鱼成为濒危物种。其中,15种鳐鱼为极危类别。像“犁头鳐”的种群数量过去45年下降了80%。

  该名录指出,鳐鱼属的龙纹鲼和及达尖犁头鳐常常被当作副渔获物捕捞,是目前濒危程度最严重的海洋物种,离灭亡“只剩下最后一步”。

生活在德国柏林水族馆的犁头鳐

濒临灭绝的深海硬骨鱼——胸棘鲷

 据《纽约时报》报道称,鳐鱼数量的下降,除了作为副渔获物被捕捞,造成其濒危的主要原因还有不受管制的非法捕捞活动。在水产品市场上,鳐鱼肉往往被运往当地市场销售,鳐鱼鳍则被运往国际市场作为鱼翅汤的原料。

  “从鲨鱼到鳐鱼,有很多海洋物种濒临灭绝。”保护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学家李·汉娜说,“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海洋环境和物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调查报告,鳐鱼体型类似于鲨鱼,有的可长到3米多,主要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东大西洋以及地中海等海域的浅水区域。近年来,该类物种的生育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威胁,使该物种生存处于濒危边缘。

首个被列入的深海软体动物——鳞脚蜗牛

石斑鱼数量锐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对种石斑鱼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显示,全球近13%的石斑鱼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石斑鱼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鲈鱼,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太平洋海域。

石斑鱼

据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会定期重新评估名录上的一些物种,根据获得的最新数据重新确定这些物种的生存及受保护情况。有关资料证实,拿索石斑鱼受到的威胁比想象的更严重,状态已由“濒危”升级到“极度濒危”。在加勒比地区,该物种由于过度捕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数量已经下降了80%以上。评估还指出,清水石斑鱼和小鳞喙鲈的生存状况比之前更令人担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石斑鱼和濑鱼专家组联合主席薛绮雯指出,人口增长引发对鱼类资源的过度需求,而渔产品出口的增长也进一步加剧了对鱼类资源的捕捞。“过度捕捞鱼类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沿海地区来说,其影响更为突出。

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堪忧

  “超过10万个物种被列入红色名录,凸显出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代理总干事格雷特·阿基拉说,“保护自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这也是实现《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目标的基础。”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设立于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动物、真菌和植物物种全球保护状况信息来源。迄今为止,包括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鸟类、造礁珊瑚和针叶树在内的许多物种都得到全面评估。

  今年5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报告称,全球共有万个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本次更新的红色名录,确认了IPBES报告所描述的严峻形势。那就是,全球濒危物种数量正在以不可预料的速度下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负责人简·斯马特说,“国际社会必须采取决定性的行动阻止这一下滑趋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自红色名录上一次更新以来,所有被列入的物种都没有任何恢复的迹象。“全球濒危物种现状并没有越来越好,而是逐渐恶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项目负责人希尔顿·泰勒说。

  泰勒说,红色名录将处于不同濒危状况的物种分为3个类别:易危、濒危、极危。往年更新该名录时,科学家往往会发现可以从极危类别移到程度更轻的其他类别的物种。然而,今年的研究发现,原有的名录物种或是保持保护状态不变,或是需要上升到濒危程度更严重的类别。这显示出,当今人类社会的保护行动并没能有效阻止自然物种的濒危状态。

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严峻

  近年来,全球海洋濒危物种保护形势愈加严峻,急需采取行动加以保护。IPBES报告指出,过度捕捞是威胁海洋濒危物种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超过90%的海洋鱼类被过度捕捞,或是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北方蓝鳍金枪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90年代,仅西欧地区北方蓝鳍金枪鱼的捕捞量就达到5万吨/年。目前,北方蓝鳍金枪鱼的种群规模已经萎缩了近80%。

过度捕捞是主因

海洋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地。然而,过度捕捞是造成众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北方蓝鳍金枪鱼。据悉,20世纪90年代,仅西欧地区北方蓝鳍金枪鱼的捕捞量就达到5万吨/年。目前,北方蓝鳍金枪鱼的种群规模已经萎缩了近8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极危物种,比我国大熊猫的濒危级别还要高。

北方蓝鳍金枪鱼

和北方蓝鳍金枪鱼相似的,是我们餐桌上更为熟悉的白鳝,也称鳗鲡。这一历史悠久的海洋鱼类,于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和破坏,也会对物种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例如海龟,全球现存的7种海龟中,除了平背海龟,其他6种都处于种群规模快速下降的危险阶段,其中棱皮龟、玳瑁与肯氏海龟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玳瑁

海鸟类中,如极危鸟类勺嘴鹬,由于其繁育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迁徙途经地用途的改变、中转站被非法捕猎等因素,近年来数量急剧下降。据国际鸟盟调查显示,全球尚存的勺嘴鹬已不足对。如果整体环境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勺嘴鹬将面临灭绝的命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xx/4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