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江探源记陈巨锁

治癜风自愈方法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5124508.html

昌化江探源记

陈巨锁,别署隐堂,一九三九年九月生,山西省原平市人。一九六五年八月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二、三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二、三届副主席,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山水画会副会长。山西大学客座教授,忻州师範学院客座教授,山西省文史馆馆员等。先后在太原、深圳、北京等地举办个展,书画作品为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单位收藏。

昌化江探源记

海南有三大水系,有北去之南渡江,东去之万泉河,西去之昌化江。江河之源,皆出于琼中五指山之岩谷间。我居五指山市避暑山庄几年间,曾数探灵峰幽谷,终因腰腿之不济,皆半途而止,废然而返,未能达登高探源之目的,徒唤奈何。今年届八十,再贾余勇,拟作最后之扎挣,以一探昌化江之源而心甘。

上午九点许,乘车东离山庄,行车一小时,抵水满乡,过村北,见黎母庙高踞半山之上,去年曾赴“三月三”盛会,来此一游,今过其下,一瞥而去。径入峡谷,经停车场,见一巨石横陈,高广若一幢楼房,上镌四字:“国家雨林”,颇见丰伟壮美之气势。巨石之上,老榕呵护,浓荫若翠帐若华盖,婆婆娑娑,蒙蒙茸茸。由此徒步入山,因几年前曾有行脚,而今一改往日之山野小道,在两山深谷之中,已架设木板栈道,野趣未减,又添新景,更方便了游人的攀登。从此,苍苔美石得免践踏,栈道高下曲折,随崖谷起伏盘绕,倚山就势,亦复顺势得体。或倚右坡崖壁,则设护栏于外沿;或架设溪桥而过急水,则施双栏干护卫。或行左坡之畔,蔓草披离,苍苔彩错。栈道之下,乱石叠加,石之缝隙,涧水奔流,浪花飞溅,水声不绝,亦山水之清音。至若平缓少石处,则为潭,为泊为濠,各俱其状,为潭者深而沉,色为墨玉,为泊者,浅而显,游鱼可数,往来倏忽,为濠者,宽而广,长芦矮草,但见蜻蜓款款而其间,而又一处,潭或而形如新月,水清沙白,蝌蚪游弋,小蟹横行,亦复让人驻足赏对。栈道之上,浓荫蔽空,林木错落,长藤缠绕,有楸枫,有母生,更多的是我叫不出名字来的南国特有怪木,其藤本,有青藤、白藤、红紫藤,有攀缘直上者,有扭曲过江者,有形似秋千者;有桫椤,为古木之活化石,有绞杀,有巢蕨,寄生于树上,成“空中花园”;寄生石上,为“石上莲花”,挂在藤,若吊兰,一盆盆,一簇簇,垂挂半空,亦复奇丽多姿,鲜色诱人,不禁让人留恋观看,不正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景致再现吗?行行复行行,溯溪而进,溪中有巨石迭出,如牛、如虎、如蟹、如大蜥蜴,石着青苔者,绿茸茸,有如绿毛龟,唯其大,遂有“千年老龟”之称谓。

山外气温已高达摄氏30几度,而行山中,有浓荫覆盖,有凉风吹拂,有溪流送爽;即有艳阳映照,栈道上也是星星点点,斑斑剥剥的筛阴,正“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之境界。行走峡谷中,鸟声、蝉声、蝈蝈声,风声、水声、落叶声,还有游人的谈笑声、长啸声,加之我柱杖行走木栈道上的得得声,山鸣谷应,皆成天籁,令人耳为之悦,目为之亮,心为之清凉。路渐行渐高,过昔年曾游之仙岩石洞后,临溪坐木凳上小憩,剥食路边所购之“火烧鸭蛋”(热灰中煨熟),以补充精力。观山观水,观云天之幻化,听鸟听蝉听翠叶之发发。坐久,似感山中有些单调和烦人的蝉噪,我是耐心的倾听,打量着发声的所在,久仰枝头,终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一只黑蝴蝶,也许是飞倦了,停立在一枝茅草的顶端,任那茅草细茎的摇曳,也不飞去,也许是对山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花司空见惯了,全然不去理会。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男孩,独自走下栈道,来到浅潭的沙滩上,蹲在水边,打捞那水中的游鱼,那鱼似与孩子嬉戏,来复去,去复来,嗛喋浮空,好一幅戏鱼图,以致孩子的衣裤都湿了,大人呼唤,仍然若无其事。我又将视线转注那岩缝中渗出的细流,洒落下注,丁东不歇,以至细水挂在翠叶的边缘,有若珍珠,清莹透亮,我不敢触碰它,只是用眼睛盯着它,没有几秒钟,它还是坠落了,掉在叶下的石头上,溅得粉碎,委实让人怜惜,未几,那叶尖上又补缀上了一粒珍珠,如是往复,不知懈怠;丛草中有一种叫不上名目的野花,蓝宝石的色泽,泛着幽香,清清的、淡淡的,却也能沁人心脾;那石上的苔藓和坡头的地衣,有苍绿的,有浅黄的,也有白色的、紫色的,有如国画色中“三绿”的,一圈圈,竟编织出不同的纹样来,有如黎家姑娘筒裙上的图案,也复让人为之多看上几眼。而有些游人,似乎对如此瑰丽、耐人品读,不可思议、天赐之胜景,全然视而不见,却口中喃喃说:“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山、石、草树。”在栈道上倚栏休息片刻,便扫兴而返了。如此游人,对山水天籁全然麻木,何苦来哉,何苦来哉。

复前行,过“仙桃石”,栈道陡升,效英登高,颇感吃力,赖有亮银参扶,竟也登得高处。我则柱杖行走,迎面一队游人八九位已然下山,见我虽满头白发,而行脚尚健,皆举起拇指为我点赞鼓劲,我报以微笑,道以“谢谢!”其地虽高仅海拔米,然须知入山时海拔则低甚,至此确也不易。

栈道尽头,为乱石间踏出的小道,其实并没有道,只是人们在石缝间泥沙中能看到人行的脚印,我与效英,手脚并用,捡那些平整稳当的石头或空隙落脚,路虽难行,好在只有十数米的行程。仰头一看,已到山之掌,瀑之下,瀑不高大,泻出于陡峰下一小峡谷,分三叠,散珠溅玉,激越有声,旁则岩崖黝黑,碧草蒙茸,青苔间有嵌红镌刻“昌化江之源”五字,醒心破目,我不禁为之一怔,转而一喜。此行也,本为探源而来,得随所愿,乐何如之。小瀑边潭中,掬水而饮,水甘甜而清洌,心怡悦而舒泰,再掬水而洗脸,而濯发,神为清,目为亮。其时也,效英亦来潭边,遂共同合影留念。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山中逗留两小时,是为之记。

.2.28.于五指山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tz/8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