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网评当牺牲接踵而至,年轻的你仍愿携笔

卤米松乳膏 http://m.39.net/disease/a_6108176.html
我一直在想,该如何向我面前的战友,讲述当代军人身上可能发生血淋淋的牺牲,又如何向刚刚参加完高考和适龄参军的青年,讲述一旦参军入伍将要面对什么样的风险。这是两类年龄相近又不完全一样的群体,前者需要激发的是血性和士气,后者则需要的是感召和价值认同。那么,是描述壮烈、突出无畏?还是强调当兵光荣和各种优待?直到最近,年轻的维和战士申亮亮和排雷工兵程俊辉的相继牺牲,高考又在眼前,有人担心:当牺牲接踵而至,年轻人还愿携笔从戎吗?排雷工兵程俊辉(左)和维和战士申亮亮(右)(一)我当然不会告诉你,参军之后会风平浪静、舒适安逸。如果那样,只会害了你,也会害了这支军队。军人从来都是高风险的啊!战争时期,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系于每个参军儿女身上,年轻的士兵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牺牲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非战争时期呢?风险不等于不存在!高强度的训练,现场不可预控的抢险救灾以及维和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牺牲或许不像战争时那样频密,但每一个从军之人仍然要做好牺牲的准备。32年前,中越边境战火还在延续,前方仍有官兵牺牲,而在远离战场上千公里的西安市,24岁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为救掉入粪池的环卫工人中毒窒息牺牲,激起了一场社会大讨论。牺牲不止在战场。这种牺牲直至今天仍随时随地可能在中华大地上演,刘晓松、孟祥斌、沈星……太多太多的名字,以至于我觉得应该专门出几本书,让国人世代铭记。26年前,中国开启承担大国责任的新纪元——响应联合国需求外派维和军警,迄今为止已付出了11名军人、8名警察牺牲的代价。流在国门以外的军人血,表面看起来似乎和我们国内百姓没有直接关系,但中国积弱积贫的时候你何曾看到中国军人有这个资格站立在他国的领土之上?当你真正从国际维和营里看到他国军队对中国军队的尊敬,还有那些战火中艰难求生的当地民众,你才能理解中国人不必仰人鼻息、身边满是繁华安逸,都是前后几代军人不怕牺牲的风险守望而来的。哪怕只是训练,要锻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样要承受伤亡。西方一些军事强国的军队,训练中有伤亡指标,军人阵亡在训练场和演习场上的事时有发生。对我军来说,过去一直提倡“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其实,要想祖国和人民远离战火,军人平时在训练中又怎会不流血?3年前,南京军区“朱德警卫团”7连指导员罗昊带领官兵在海上执行重难点课题攻关任务时,遭遇突发险情,为保护战友生命壮烈牺牲。仅仅相隔3天,海军陆战队某部排长谢润祯在执行实兵实弹战术演习破袭战术演练时,不幸牺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的,我不愿冷冰冰地告诉大家这样的事实:军人就是专门与死神打交道的,随时随地都存在牺牲的风险。诚然,如果科学训练,掌握好训练技巧,平时演习和训练中的伤亡概率会大大降低,并不必太担心自身安全。但我仍然要告诉你:成为一名军人,就应该做好牺牲的准备,如果你有一颗“勇敢的心”,那么,欢迎你携笔从戎。(二)牺牲能吓倒中国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母吗?如果能,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或许早已断档。几十年前,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中国的土地,当中国“安放不下一张书桌”,当南京大屠杀等惨案接连发生,当几万几十万的中国军人用身躯阻挡日军侵略的脚步,当流血盈前、山河破碎,更多的中国人选择拿起武器、抗争到死,而不是如汪精卫之流叛变投降。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事迹:他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父亲牺牲了,儿子接着上;兄长牺牲了,弟弟接过枪。正如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的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气魄,中国能有今天的安宁吗?被牺牲和死亡吓倒,中国能有今天的强大吗?实际上,每一次战火和牺牲来临,往往会激起一次青年从军潮。和抗日战争时期一样,抗美援朝时,中国同样涌起了从军潮。电视剧《三八线》里,当父亲死在美军的轰炸下,一直过着优哉游哉渔猎生活的李长顺,带着父亲留下的鱼叉深夜找到了部队,吵着闹着要参军报仇。在朝鲜,这个不时冒泡的“新兵蛋子”嚼着炒面喝着雪水,端着刺刀跟敌人贴身肉搏。死,他不怕,却怕接到撤退的命令。仅李长顺的一个村,就有很多人参军。他的“情敌”当了汽车兵,他的“发小”和他一个连,他的女友医院,要求成为一名女军人。这只是电视剧吗?真实的历史又如何?年10月以后,全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青年学生参军出现高潮。长春航空学员预科总队的老同志回忆:在年底一段时间,有时一天就来一二百人,吃住都是大问题,没有床板就搭地铺,3个大队20个中队全部满员,达到多人。到了年又成立4个大队,学员曾达到人。有时学员多了,每个中队临时多编1个区队,每个区队又多编1个班,房子挤着住。当时,朝鲜战场激战正酣。受此激励,全国各地参加报名的青年学生多达58万余人,实际招收了10万余人入伍,进入各类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首都高校和中学都在整个团支部、整个系班报名参军。汤用彤、许德珩、华罗庚、黎锦熙等知名教授纷纷鼓励学生参加国防建设,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积极支持儿子梁从诫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用当时的话说:“十万学生兵,披上新戎装,跨进军干校,掌握新武器,打击野心狼,卫国保家乡。”中华民族向来具有这样的精神:战火烧得掉家园,但同样会燃起国人毁家纾难、报国从军的激情和怒火。五千多年的文明得以赓续传承,绝不是只靠写在书本上的汉字和各种曲调悠扬的古曲。和平时期又如何呢?年抗洪抢险,当家境优越的年轻战士李向群倒在长江大堤时,战友们接过他的沙包,仍然勇敢地冲向决口。不仅如此,抗洪抢险结束后,更多的青年受到感召选择应征入伍。当年征兵,许多人武部前排满了年轻人。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吗?当受灾群众撤离震区,一股股迷彩洪流却向着震中逆行。五千多米的高空上,空降兵15勇士写下遗书,做出了震撼世界的一跳。多位年轻的战友,倒在了救灾一线。那一年,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填报了提前批军校。(三)多年以前,曾有人担心,80、90是垮掉的一代。可事实上呢?今天,牺牲在战位上的年轻军人们,正是80后、90后。申亮亮入伍11年,每年都有喜报寄回家。父母把他从军后的照片装成了厚厚两本相册。在朋友圈里晒出维和的艰辛与危险后,他一次次叮嘱姐姐:别跟咱妈提。亮亮牺牲后,他在农村的老父母一边哭,一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下辈子,还让他当兵。他的理想就是当兵,还让他当兵!”他是一个80后,也是一个孝顺的年轻人,更是一个大写的中国军人!程俊辉,一个比申亮亮更年轻的90后。原本是第14集团军某旅工兵连战士的他,主动递交参战申请书,成为了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一名光荣的排雷战士。他不知道雷场危险吗?如果他还在,当你这么问他,他和他的战友会告诉你:危险,所以才需要我们军人上!前天,在中国军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tz/7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