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村庄概况
王斜村位于桓台县城索镇西南6.8公里,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处。村庄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要街道交叉于村中间,东邻练家村,南邻东店村,西邻唐山镇薛庙村,北靠唐山镇于堤村。西猪龙河呈南北向从村中穿过。
全村现有户、人,有张、杨、王、耿、毕、邓、吕、孔等姓氏,皆为汉族。全村现有耕地.02亩,人均1亩。
王斜村全貌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新城县志》载:“灵龟,元贞元年(),古城居民王扆,于系水河侧得金线绿毛龟二枚,因济南路献上都,大德元年(),于古城系河边又得二枚,扆自为池蓄之,后以人名其村曰:王扆斜沟。”据《桓台胜览·王扆斜沟》载:“扆先居古城北门外,后卜筑郑潢沟侧,遂长子孙于此。”据考,该村约建于元朝前期。
清康熙三十二年(),济南府新城县东四宽字约辖王彝斜沟庄;清光绪三十年(),新城县东四约辖王家斜沟庄;民国十九年(),桓台县第二区民政乡辖王家斜沟庄;民国三十三年(),清河行政公署桓台县第二区辖王家斜沟庄;年3月,渤海第三专员公署桓台县二区辖王家斜沟庄;年,淄博专区桓台县二区辖王家斜沟庄;年,惠民专区桓台县唐山区辖王家斜沟庄;年9月,惠民地区桓台县果里人民公社辖王家斜沟大队;年,简称王斜;年4月,淄博市桓台县果里乡辖王斜村;年6月至今,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辖王斜村。
村庄经济
自古以来,王斜村以农为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此外,还种植黄烟、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和白菜、胡萝卜、茄子等蔬菜。
年以前,农民种地没有化肥,全靠粪肥、土杂肥作肥料。水浇条件不好,靠天下雨,每畦地种两三垄麦子,小麦平均亩产量斤,玉米平均亩产量斤。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始科学种田。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碳酸氢铵、尿素等化肥或氨水,水浇条件有了改善。到年,小麦亩产斤,玉米亩产公斤。年,小麦亩产量达到到斤,玉米亩产量达到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村”。进入21世纪,小麦亩产量达斤,玉米产量达到斤,全村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万斤。
人民公社时期,王斜村分为5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场院。生产队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种黄烟。全村5个生产队种植黄烟亩,年轻的男、女社员,将劈来的烟叶运到场院里,年长的大嫂、大婶、大娘们用麻线,将烟叶一束一束地系到1米多长的烟杆子上,然后上炉,将系好的一杆一杆的烟叶,由高到低一层一层排放到专门的烤烟屋里。烤烟屋看上去像房子,但是比房子高,只有门,没有窗子,顶部有出气孔,下面是与烤烟炉相通的火道,整个房内布满架杆。经过几天的烘烤,烟叶烤黄、烤干了,停火后降温一两天,再将一杆一杆的烟叶卸下来,这称卸炉。然后,排放到干净潮湿的场院里,待烟叶吸潮不再焦酥后,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解烟,就是将烟叶一束一束从杆子上解下来。将解下来的烟叶放到潮屋(屋内地面下降了2米左右,室内潮湿,称潮屋)里,让烟叶吸潮变软后再捋烟,就是用双手将烟叶捋平整,一片压一片摞好。最后一道工序是挑烟,就是挑选烟叶分等级。烟叶呈金黄色,品质最佳、等级最高、价钱最高;烟叶呈褐色,俗称“糊叶子”,品质最差、等级最低、价钱最低。用马车将烟叶运到烟站卖掉(那个年代每个公社都设有烟叶收购站),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8万元,用以购买化肥、农药及年底社员分红。
年,村里成立了供销社代销点,主要是替店子村供销社代销油、盐、酱、醋、茶等生活日用品。村民们买盐、打油、买布不再出村,后来代销点扩建,迁至老村委旧址。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经商成为潮流,农村经济开始活跃起来。有的村民用自己沿街的房子开起了经销点、小卖部,供销社代销点失去了它一家独大的优势。至90年代初期,代销点不再代销,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形势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王斜村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不再种植红薯、黄烟等经济作物。
截至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元,在县城购房的27户,拥小轿车95辆,大中型农用车16辆。
社会文化
教育新中国成立前,王斜村以私塾教育为主,村民耿懋容、杨德宏在村中办了一所私塾,招收本村及周围村庄的学生。年,成立王斜小学,有一至四年级,历任校长为张奎永、王立兴、张秀刚等。高级小学五、六年级就读于东店完小。年,学校迁至村南头,成立了五年制小学,有公办老师,也有民办教师。年8月,王斜小学并入东店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全村共有大中专毕业生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人。第一名大学生是耿玉纪,年毕业于济南师范。
卫生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建了卫生保健站,有医护人员2名。7年,建起村卫生室,医生由镇卫生院派出。截至年底,村民新农合参保率达%。
文体20世纪50年代,村里成立了吕剧团。冬季农闲时人们便聚集起来,进行排练,那时识字的人不多,就几个有文化识字地凭着言传身教,凭着人们对戏曲的热爱,排练出了《小二黑结婚》《王二小赶脚》等剧目。到了春节,从大年初二开始登台演出,一直演到正月十五,还到过唐山区演出,得过一等奖。20世纪70年代,村里又成立了京剧团,演过《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还演出过吕剧节目《红嫂》等。逢年过节,村里戏台子上的节目一直演到正月十五。由于戏演得好,经常受邀到外村演出。每到一处,看戏的人山人海,经常出现“晃台”。一直到现在,一到正月初三,就搭起戏台开始唱戏,一直唱到初六,村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派节日气氛。
截至年底,村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网络宽带覆盖率达85%。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