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动物世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三、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2.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倍,而不是an。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②理解小数的意义。③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方格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1.自学课本32-33页,试着读、写下面的小数。
0.25读作:()一点六五写作:()
0.读作:()零点零六写作:()
想一想: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它与整数的读、写有什么异同点?
2.自学教材P33-35页的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我学会了:(举例说明)
我不明白的地方:
3.借助米尺、方格纸,试着做一做
(1)0.1是( )分之一,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5个0.01是( )。
(3)写成小数是( ),写成小数是( )。
(4)请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数位….
计数单位…
(5)下面的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11.0.
二、小组互助
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交流提升
1.展示交流
预设:
(1)小数的读、写:
生1:先读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点后面的部分。
生2:写小数时,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作“点”,小数点后面的部分通常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教师点拨:读写小数时,都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方法读或写,小数部分是几就读或写几。注意在读写时不要忘掉小数点。
重点说明读法的不同:整数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的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的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小数读法,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
(2)小数的意义:
借助课件展示,十分之几的分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千分之几的分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通过观察课件直观图,让学生明确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
提升: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
四、达标测评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计数单位是(),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2.0.78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组成的数写作:(),读作:()
4.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
9.26()
0.()
0.()
0.()
5.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五、总结拓展: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其实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下搜集生活中的小数记录下来,并想一想他们分别表示是什么意思?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读写法的知识,能正确、流利地读写小数。
2.理解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
3.通过对小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点:小数读写法、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一、自学质疑
1.预习P48页的信息窗,看有哪些信息。
2.根据信息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决。
二、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
三、交流提升
1.小数的组成: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个位,十位,百位…
小数的数位顺序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0.)…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一…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小数部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10。
2.在0.中,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也就是3个0.1.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百分之一,也就是6个0.01;5在千分位上,表示5个千分之一,也就是5个0..0.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有个这样的计算单位。
3.怎样读写小数?
0.25读作:零点二五0.读作:零点三六五
一点六五写作:1.65零点零六写作:0.06
四、达标测评:
第52页第5-11题。
配套练习册22页5、6、7题。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个位,十位,百位…
小数的数位顺序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百分之一(0.01),千分之一(0.)…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三位小数表示千之一…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信息窗2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的对比
教具准备多媒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引导:我们学习过整数大小的比较,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样来比较小数的大小呢?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9.7元和5.9元 (2)6.79米和6.85米
学习目标
1.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小组互助: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小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完善,组长要做好记录。
三、交流提升
1.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通过整数比较大小,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节课可要学习什么了。大家一起看信息窗2,根据信息窗2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1)问题1:灰松鼠的尾巴鱼岩松鼠相比,哪个长?
1.98与1.45比较大小
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不能比较,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可以看出9比8大,所以1.98比1.45,所以大灰松鼠的尾巴比鱼岩松鼠长。
(2)问题2:雪兔的体重与海南兔,哪一个重?
2.45与1.6相比,整数部分相同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怎么比较呢?
2.45的整数部分是2,1.6的整数部分是1,2大于1,所以雪兔重。
(3)和整数大小比较一起看,同学们讨论一下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四、达标测试
1.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7.9○8.2 0.51○0. 1.○1.3
5.7○5.8 0.6○0.60 1.23○1.32
2.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0.....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判断:
(1)6..( ) (2)5.15.2( )
(3)38..75( ) (4)0..( )
五、总结拓展
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六、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信息窗2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出示:5,50,,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添上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倍??在整数的末尾去掉一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去掉两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倍??整数的位数越多,数越大??)
引导:你还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请你猜一猜:小数的大小与它末尾的0会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教学课件。引导:聪明的同学们,猜猜平胸龟蛋与小鳄龟蛋相比,哪一个长呢?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小组互助: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小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完善,组长要做好记录。
三、交流提升
1.理解小数的性质:
雪兔的尾巴与海南兔相比,哪一个长呢?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两条尾巴一样长。
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两条尾巴一样长?
引导学生用尺量一量(0.50分米=0.5分米),用小格分一分(表示小数)比较大小(0.5=0.50)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归纳小数的性质:
你能把上面的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3.简化小数:0.和13.
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概念)引导: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的“0”,把小数化简。
你能将:0.和13.化简吗?
4.小数中间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四、达标测试
自主练习1、5、6.
五、总结拓展
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和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你是怎么改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信息窗3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除以1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⒉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方法,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以及检验的意识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⒊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点向左移动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学习目标:
学习与掌握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课前探究:
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学第1红点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自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让其他组帮助。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提升
1.问:想一想,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可以向哪个方向移动?(向左)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是否也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呢?如果会,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⑴出示例题。
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列出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⑵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10=2.15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
.5÷=0.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
.5÷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三位
⑶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①三个算式中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移动方向相同“向左”)
②又有什么不同?(移动的位数不同)
③三个算式的得数与.5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变小)
⒉提出猜想。
⑴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也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你能结合例5的学习以及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猜想一下这个规律是怎样的?
⑵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互相补充。
⒊验证猜想。
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出示: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除以1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
⑵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举例验证的情况。
总结规律: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这个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出示规律:一个小数除以1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全班齐读。
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规律还可以怎样说?(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相当于把这个小数除以10、、0……)
四、达标测评
⑴“练一练”第1题除法的题。
让学生独立填表,再集体交流,重点交流75.8分别除以10、、0时小数点的移动变化情况。
(重点评讲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情况)
师强调: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位数不够,要在这个数的最高位前面(左边)添“0”补足。
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几道题说说思考过程。
让学生反过来说规律,进一步完善规律: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除以多少?
⑶“练一练”第3题(只做除法的)。
学生先说出求单价的数量关系式,再独立计算填写,指名说算法、报得数,共同订正。⒉对比练习。
(4)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40.
五、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3.让学生在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这一规律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知识的积极意向。
教学重点:探索一个小数乘1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
教具准备:课件,同桌一套数字卡片(1—9,5个0)和围棋子一粒、计算器、四人小组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学习目标:
学习与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课前探究:
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学第2个红点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自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小组互助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让其他组帮助。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提升
激趣:调皮的小数点自我介绍:我是小数点,别看我个子小,我的本领可不小,不信,你瞧,(多媒体演示)一棵树苗高5.04分米,逐渐长高到50.4分米,变成一棵大松树分米。板书:变得比原数大
引入:可见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那这种变化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以5.04为例来研究这一规律
1.出示:5.04乘10、、0各是多少?
(1)师板书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逐题计算出积。
5.04×10=50.45.04×=5.04×0=5
通过计算,仔细观察,用每个算式中的积分别和5.04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3)看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同桌讨论填一填(课件出示)
5.04乘10得(),就是把5.04的()向()边移动了()位;
5.04乘得(),就是把5.04的()向()边移动了()位;
5.04乘0得(),就是把5.04的()向()边移动了()位。
交流时,师板书,并板演5.04乘,5.04乘0的小数点移动?
思考:你能发现这三组中小数点的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移动方向相同、移动的位数不同)
(4)同桌讨论:根据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把这三句话概括成一句话
板书:5.04乘1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追问:那猜想一下用5.04乘00小数点会怎么移?乘000呢?
师:依次类推,能写完吗?那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板书省略号)
(5)师:5.04乘10、、0……具有这样的规律,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乘10、、0……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验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小数,分别用计算器把它乘10、、0,记录下来后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课件出示)
我们找的一个小数×10××0
小数点移动情况
(6)归纳: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刚才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小数?既然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小数,那我们可以把5.04换成“一个小数”(板书)
(7)齐读发现的规律,指出:这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游戏:小数点搬家(课件出示)
(1)现在老师说一个数,请用数字卡片摆出来,发出口令:
a.把0.05乘10,移动小数点,所得的积是()。
b.把7.2乘0,移动小数点,所得的积是()。
(2)四人小组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a.一个同学利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数,
b.向其中的一个同学发出口令,让他给小数点搬家,并说出最后结果是多少
c.一个同学发完三次口令后,就交换,每人轮流一次
直接把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0.×0=
你是怎么移动小数点的?(请学生板演)
明确:一个小数乘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三位,记录结果时必须要把前面最高位上的零去掉。
师:那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和移动小数点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同桌合作请利用手中的数字卡片再摆一摆,移一移,一起去体会一下。
(2)把“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它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
怎么处理的?(师边板演边说明)
(根据小数的性质,在0.03的末尾可以添上0,补足三位,变成0.,再把小
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变成为0,而一个整数的首位一般不能是0,所以去掉首位
的0,结果是30。)
0.是三位小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正好移到1的右边,是81克。
四、达标测评
1.完成自主练习1题的乘法题
2.完成自主练习2(2)题
3.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4.自主练习9题
五、总结拓展: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瞧,小数点还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接受它的提问吗?
小数点提问:同学们,相信今天这节课后你对我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能和我、和大家说一说吗?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掌握,能合理应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小数点移动规律,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掌握用小数点移动规律,来解决问题。
二、小组整理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典型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班内交流。
三、交流提升:
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2.教师点拨提升。组组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梳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时的规律,进行两种移动比较。
3.针对性练习,根据本课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练习题,并强化训练。
四、达标测评
1.自主练习第5题,按要求填写,交流规律
2.自主练习第7题,辩对错
3.自主练习第8——10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注重学生方法运用。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0倍…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信息窗3: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标 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并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孙悟空听说同学们学习了小数点报移动引起了小数大小的变化,想来凑个热闹,他带来了许多题目,大家有信心战胜吗?二、在情境中进行巩固练习1.神奇的金箍棒 谈话:孙悟空拿出他的法宝金箍棒,让你帮他计算一下,你能行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对错。教师强调小数点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2.直接写得数 谈话:孙悟空对同学们的表现很满意,他想试试大家的速度,请进入第二关。(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教师掌握时间,学生比赛。找出口算大王:班中前十名。3.按要求填空 谈话:大圣对大家竖起了大拇指,他还想试试大家的本事,继续闯入第三关。(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大家可要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呀!4.魔术箱 谈话:大家真了不起,悟空都夸你们很聪明,他还是不服气,想要考倒大家,这次他拿自己的火眼金晴与我们比,准备好继续闯关。(课件出示自主练习6题)指名说出对错,并着重让学生说出错误原因。三、回顾总结 谈话:大家顺利闯关,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掌握确实非常扎实,只要你肯努力,相信你的本领会越来越大。四、拓展延伸 谈话:悟空对大家算是心服口服了,在离开我们课堂时,他还想请大家帮他解一道他也没有解开的题目。大家愿意帮忙吗?(课件出示:小明在写数时,在中间点一了一个小数点,这个小数就比原来小了22.5,这个数原来是多少?)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信息窗4:名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天鹅吗?你了解天鹅的哪些信息呢?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谈话:你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二、探索新知谈话:谁能列出算式?学生独立列式,教师板书:10.5千克-克=谈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计算当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让学生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谈话:怎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呢?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指导。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想法;①把千克改写成克:②把克改写成千克: 1千克=0克1千克=0克 把10.5扩大到它的0倍,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把缩小到它的0倍,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10.5千克=10克克=0.2千克 10-=1.5-0.2=10.3千克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教师总结改写方法。三、巩固应用1.想一想,填一填。 自主练习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2.比一比,填一填。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自己填写,同桌互相检查。3.算一算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做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信息窗4:名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名数的改写。应用知识的迁移,学会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前面我们了解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的“蔬菜之最”,最大的葫芦周长是1.77米,最重的南瓜重0.吨。 1.77米=()厘米0.吨=()千克 (学生回答。) 谈话:你是怎样换算的? 请多名学生回答。 最重的芹菜重23千克克;最长的胡萝卜3.35米。(课件出示图片和数据)二、自主探究。1.探究23千克克=()千克 谈话: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把23千克克改写成用千克做单位吗?(板书)(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改写方法。(3)组间交流。 谈话:刚才各小组都讨论得非常投入,哪个小组先发言?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克=0.8千克,再加上23千克得23.8千克。 ②23千克克=23克,23缩小到它的1/0,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23克=23.8千克。 谈话:同学们更喜欢哪一种呢?(生答)第二种先转化成上节课学的知识,再解决问题;而第一种思考步骤要少一些,各有优点,大家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在不断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4)巩固练习。 谈话: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这组题目,体会一下哪种方法更好。 出示:5米80厘米=()米 28米6分米=()米 7吨60千克=()吨 2元4角9分=()元 交流答案后,学生谈体会,然后教师总结第一种方法更简便。2.探究3.35米=()米()厘米 谈话:3.35米=()米()厘米这个问题该怎样思考,你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吗?(板书)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优化方法。 巩固练习 5.6米=()米()分米 7.09吨=()吨()千克三、应用知识。 1.谈话:同学们自己动脑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图片,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解答在书上,交流时有问题的题目找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2.谈话:星期天,同学们要从学校到少年宫参加活动,走哪条路近?近多少?你能算一算吗?(出示自主练习第八题)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①把米改写成千米②把千米改写成米。两种方法都可以。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单位的改写已能灵活运用,下面请大家帮动物运动会奔跑项目排出名次,可以吗?(自主练习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信息窗5: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保留整数、把1.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能力目标:通过梳理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并以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赏识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操作:测量鹌鹑蛋、鸡蛋的长度,并用小数表示。
一、忆一忆,说一说,回顾梳理知识
1.忆一忆,让学生独立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谈话:同学们,在《蛋的世界》里,你都学会、掌握了哪些知识?独立回顾一下好吗?(想不起来的可看书)2.说一说,梳理巩固知识。
谈话:哪个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指名同学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梳理并板书本单元的知识点。
3.练一练,加深理解知识。
谈话:同学们,你会根据刚才的知识出题吗?谁愿意出题考考同学?
让学生出题,指名学生回答,出题人对同学的回答要加以评价,教师随机筛选并板书题目。
4.质疑
谈话:还有疑问要和同学们讨论吗?二、想一想,做一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完成“我学会了吗”的第一题。
1.汇报。检查学生实际测量鹌鹑蛋、鸡蛋的长度说一说?各个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完成第(1)、(2)小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题目,然后交流、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完成第(4)小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边交流,边解答问题。
(二)独立完成“我学会了吗”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所有题目,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三)质疑
谈话:完成了这些题,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想对同伴说什么?
三、强化练习,拓展知识,形成技能
达标测试题: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比4小,比2大的数只有3。()
3.整数部分比8小的小数都小于8。()
4.0.保留两位小数是0.6。()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48.5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右边,这个数就缩小到它的()。
A、1/10B、1/C、1/0
2.把小数0.0化简后是()。
A、0.4B、0.04C、0.
3.2千克20克=()千克
A、2.2B、2.02C、2.
4.把3.保留两位小数是()。
A、3.99B、3.90C、4.00
(三)选做题
1.2.45是由一个三位小数取近似值得到的,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最小是()。
2.用下面的卡片,按要求摆出不同的小数。
(1)小于1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共有()个,它们是()。
(2)大于7且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是()或()。
(3)零不读出来,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是()。
四、课堂评价
结合《丰收园》对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技能情况和本节课的表现加以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个人评价、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趣味拼搭
——《观察物体》
一、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义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的物体,教材要求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和交流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继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拼搭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验着自主、挑战、胜利带来的愉悦。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教学目标: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探究图形变化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四、教学重点
1.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简单评价。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平面图形。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积木、长方体纸盒、易拉罐、球等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带各种形状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或者一组立体组合形。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4.明白在任何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面,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易拉罐、球、圆柱等、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平时经常听到同学们背诵古诗,今天数学课上刘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首古诗,出示课件1《题西林壁》,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师:读的真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意思?生:(重点体会第一句话)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庐山会成岭又会成峰呢?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但是这么大的庐山我们没法搬到教室,那我们就从观察小小的物体开始吧! [巧妙利用语文诗歌顺利导入了新课,体现了语数学科的有机整合。]二、合作探究 1.认识无特殊标记的物体 将学生分为四至六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鞋盒。将鞋盒放在课桌中央,让学生选定一个位置观察下,并说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哪几个面?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生:三个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请你具体指一指,说一说这三个面分别叫做什么面?正对着你们观察者的的面叫正面,左边的这个面呢叫侧面,那刘老师看着的这个面呢?叫上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而且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相对的面不能看到)[在操作过程中应强调被观察的物体应放在桌面上不动,是观察者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教学中强调不够,所以有学生回答可以看到六个面。]真的是这样吗?请看汽车的幻灯片。再次验证。接下来我要考考同学们,准备接受挑战。三、二、一。三、深入探讨:出示幻灯片 1.出示3张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注意事项:(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2)正面、侧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师:那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又会怎样呢?。同学们请看。
2.构建空间想象力师出示正方体、球、圆柱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形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观察正面说出它的形状,并想象说出从上面、侧面观察它的形状。师: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同学们真聪明,那如果我把两个不同的立体图形摆放在一起,有没有信心完成?
3.出示课件一个球、一个圆柱体.
师:下面这些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小组展开讨论,生简单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
结论:球,无论从什么面观察,都是圆形。
注意把圆柱体、球放在跟你的视线同一水平线上。
4.从正面、侧面看一个易拉罐和一个长方体的药盒。小组讨论,小组展开讨论;
生简单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交流所得:正面、侧面、后面看到的都是长方形。
而上面看到的却不同。
5.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可以看到4个面。() (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感知
故事《盲人摸象》,有个民间故事叫盲人摸象,说的是有几个盲人一块去看由印度进来的大象,但他们全都是只摸了大象的一个部位就走开了,然后聚在一起争论不休,有的说大象像城墙。有的说大象是柱子.还有的认为大象是扫帚、蒲扇、水管状。那么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呢?
生:同样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三位小朋友站在不同的位置,他们分别看到了正方体拼搭成的组合的哪几个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请你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直接切入主题,提供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立体组图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出示例1:请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问:你观察到什么?(分小组操作、交流。)
3.如果前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右面为正面,其它面分别是什么面?
小结:物体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对的。从前面看到的也可以说是从正面看到的;正面旁边看到的也可以说是从侧面看到的。
4.填写观察实验报告:
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5.如果降低高度,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1)动手操作,先摆一摆。
(2)思考:从前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你到了什么图形?
(3)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三、方法应用
1.说一说,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