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间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82734.html
蒙田
那些拥有知识,却毫无价值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断。历史上的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史学、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硕果累累,其中,苏轼便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他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大家,一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法用笔丰腴跌宕;其画学文同,主张神似,是一位“全面”且有魅力的文化巨匠。▲四川眉山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纱縠行南段72号,是纪念北宋时期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祠堂,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元朝改宅为祠,经历代修缮和扩建,现有面积余亩。
01
“全面”的苏轼
苏轼是一个很“全面”的人,在文化艺术中各个门类,都展示了他非凡的成就,无论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是在现当代,这样的人物都是罕见的。
仅仅就文学而言,他和他的学生黄庭坚,在当时并称“苏黄”,是宋代诗歌创作的最高代表。他开创了豪放词派,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词方面是独树一帜的。在散文方面,他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欧阳修的散文写得好,他和苏轼的散文,影响至今。我们知道,现在老师常说:“若想写好作文,要议论、写景和抒情相结合”,这就是从欧阳修开始的。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他倡导文章的写作应该将议论、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骈体和散体完美结合在一起。常言道:“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是说欧阳修的文章如潮水一般,广大辽远,连绵不绝;苏轼的散文像大海一样,看不到边,学问大、才情广、性情活泼,不着边迹。
苏轼也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他居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州寒食帖》,就是他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这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行书为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在郁闷、沉痛的心境下写的一首孤独、寂寞、萧索的诗并书,书法的风格也非常契合他当时的心境,因此,被认为是苏轼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精品。
苏轼还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他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擅长画风物怪石竹子一类。如著名的《枯木怪石图》,虽不能确定是他所画,但据传是他所绘。关于画竹,苏轼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写给他的表兄文同,以悼念文同跟他的情谊,“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从这篇散文里面提出来的。
苏轼还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宋代有三大哲学流派,一是关中人张载创立的关学,他最著名的就是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是洛阳人程颢和程颐所创立的学说“洛学”,他们被称为“二程”;三是以“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因以巴蜀特色而命名。
苏轼又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美食家的风范天下闻名,人们为了怀念他,便将这些美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比如有名的“东坡肉”,这方面也有很多的文章留世。
苏轼还是著名的养生家。在他的诗词中,有很多关于此方面的内容。比如,他写自己是如何制作美食以及煎药疗疾的,“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大玩家,能自制墨、自己酿酒等等。
无论是在文化生活、文学生活中,还是在艺术生活、哲学生活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苏轼都扮演了一个丰富的角色,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他的性情、性格,还品读着他自身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这样的人———只有异乎寻常地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不顾个人安危去尝试生活中所有的方面,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力。
▲三苏祠瑞莲池。“苏祠瑞莲”是眉州(今眉山)八景之一。瑞莲亭是清康熙四年,为纪念苏轼两兄弟同中进士而修建的。相传苏洵于家中荷塘种莲,每当并蒂莲开,眉州就常有学子考中礼部进士。并蒂莲花便成为眉州一种祥瑞的征兆和科甲的象征,故明代眉州牧许仁赞曰:“可人千载尚留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兆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
02
渊博的苏轼
苏轼本身有很多特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了解,会发现他是一个渊博的人。《论语·里仁》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一般学问做得特别好的,性格较沉静,言语不是太多。苏轼的特点却是学问渊博,言语行动又异乎寻常的机敏,这不是很容易做得到的。
元丰七年(年),被贬的苏轼在赴汝州的时候,途经南京,拜访了已在南京闲居多年、被罢相的王安石。两人闲谈,以诗文相娱,苏轼就写了两首诗———《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中一首有两句是:“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王安石看了之后点了点头,就问他的女婿蔡卞:“你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看懂了吗?”蔡卞看了半天,说道:“‘冻合玉楼寒起粟’,‘粟’是米粒的意思,把楼都冻在一起,上面有很多米粒?‘光摇银海眩生花’,冬天下大雪,怎么会有大海呢?难道是把雪地形容成银海吗?因为海是波动的,如何将雪地形容成银海呢?‘眩生花’是说看不清楚吗?这首诗不成整体呀!”王安石就说:“这解释肯定不对呀!‘玉楼’是肩膀的意思,‘银海’指的是眼睛(道教用语)。”于是,就很明白了,意思是说:下雪了冻得肩膀都缩起来了,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雪地里的雪太白,所反射的光太耀眼,照得双眼都花了。
这首诗一般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诗意,也没有很高妙的意境,对仗工整,显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渊博的知识。宋人很喜欢以诗词会友,相互交流切磋,这跟唐人很不一样,唐人写诗很感性,比如写庐山,李白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苏轼却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诗就会让人思考:为什么我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去庐山到底看什么呢?庐山为什么叫庐山?而读李白的诗,会让人想去庐山一看究竟,这种激情是诗所传达的。苏轼的诗就让人陷入“庐山真面目”的思考中,如果不去庐山,如何得知庐山的真面目呢?所以苏轼不但渊博,还很吸引人。
苏轼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外事活动”。一次,苏轼奉命接待一个来自辽国的使节,辽使有意刁难苏轼,就跟他说:“我们也是有学问的,我出一个上联,你来对下联,上联是‘三光日月星’。”苏轼马上就说:“四诗风雅颂。”其实,“三光日月星”是不好对的,因为它们是天体,三个天体还都是发光发热的,怎么对?辽使就说:“不对,应该是‘三诗风雅颂’。”但苏轼的“四诗风雅颂”对的却是巧妙,因为《诗经》中“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所以称为“四诗”。
苏轼接着说:“还有第二题解,那就是‘四德元亨利’(四德元亨利贞)。”因为要避宋仁宗庙讳,省去“贞”。这表现了苏轼的机敏,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但不依靠纯粹的知识,“四诗风雅颂”“四德元亨利”,也许没什么了不起,但在特殊的场合,它展示了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这就是苏轼的渊博和机敏。
▲三苏祠飨殿。飨殿是供奉三苏父子的殿堂。门匾“是父是子”是清乾隆年间在眉山做州官的蔡宗建敬题的。三苏父子尊崇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志景行”的思想,注重立品节操。他们同出一源,各有特色。哥哥说父亲是他的老师(长公之言曰:“《易》可忘忧,家有师”)。弟弟则说哥哥是他的老师,(次公之言曰:“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03
谐趣的苏轼
谐趣是一种智慧。有谐趣的人,是一个有魅力、有趣味的人,苏轼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喜欢苏轼,就因为他身上带有一种趣味的东西,这些有趣味的东西是个混杂体。他有知识,但不仅仅止于知识,他能把知识转为一种机敏的智慧,这就是他的谐趣。
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叫刘贡父,也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有一次,刘贡父跟他聊天,苏轼就对他说起一件往事:“我和弟弟当年在学经义对策、准备考试的时候,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现在想起来真是难得的美味。”贡父就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道:“就是白米饭,就着白盐和白萝卜,这就是‘三白’。”刘贡父听了大笑。
过了些时日,刘贡父就给苏轼写请帖,请他到家里吃“皛饭”,苏轼是个美食家,一听要请吃饭就答应了,他也早就忘记了曾对刘贡父说的话,就对别人说:“刘贡父读书多,他这‘皛饭’一定有来由。”等到他到了刘家,发现桌子上只有一碟白米饭、一碟白萝卜和一碟白盐,贡父就说:“你说过,至真的美味,考试的回忆尽在其中。”苏轼这才恍然大悟,这是贡父用“三白饭”开的玩笑,但苏轼是见过世面的人,仍然不动声色地把饭吃完了。
吃完饭苏轼告辞,临走之时,对刘贡父说“明天到我家,我请你吃饭”。刘贡父只觉得奇怪,但不知道苏轼会耍什么花招,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苏轼家。两人一见面就聊天,谈了很久,到了吃饭的时间,迟迟不见饭上桌,贡父便问:“饭呢?”苏轼说:“别急,正准备着呢。”两人又聊了一阵儿,刘贡父的肚子饿得直叫,就又问苏轼为何还不开饭?苏轼说:“那跟我去厨房看看吧。”到了厨房一看,桌子上什么都没有,就开口问苏轼:“你好歹给弄一些白饭、白萝卜和白盐嘛,现在什么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苏轼说:“我这饭也是有讲究的。你的饭不是叫皛饭吗?我的饭叫毳饭,就是盐也毛、萝卜也毛、白饭也毛。”刘贡父听后捧腹大笑,说:“我知道你会报昨天的一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刘贡父是江西人,“毛”的意思就是“没有”,三个毛字叠一起不就是“毳”嘛。
这是苏轼谐趣的地方,这种谐趣也是建立在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虽然是生活中的小故事,但能在这小故事中见精神,能看到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苏轼经常与友人逗趣,有一次他去拜访他的好友吕大防,恰逢吕大防睡午觉,因为吕大防身宽体胖,午觉时间特别长,苏轼就在客厅等他,看到了客厅里的绿毛龟,苏轼等得不耐烦了,就决定要拿吕大防出出气。吕大防一起来,就看到了苏轼在客厅里看绿毛龟,说:“这是绿毛龟,没见过吧?”苏轼说:“我还见过六眼龟呢。”吕大防说:“哪里有六眼龟?”苏轼说:“唐中宗时,有大臣进献乌龟给他,唐中宗就问乌龟若有六只眼睛会有什么好处,大臣回答说,乌龟若有六只眼睛,睡觉的时间自然就比普通的乌龟多三倍。”吕大防知道苏轼会因此调侃他,但不承想就这么“中招”了。
生活中的苏轼处处见谐趣,这不仅是他性格使然,还是其学问的厚积薄发,更能体现出他的人生态度。
▲三苏祠云屿楼。云屿楼是清代光绪元年四川省督察史张之洞来眉山主建的。楼阁三面环水,很像坐落在岛屿之上,故得名。楼内展陈有历代名人咏三苏的诗文。
04
苏轼的人生态度
最能引起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