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古桥漫谈第3集视频图文

《新余古桥漫谈(第3集)》讲座视频链接

从年9月21日起,江西新余市广播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的《仙女湖讲坛》栏目,开始播放末学主讲的《新余古桥漫谈(第3集)》讲座视频。该讲座每天播放四次,可能播出两周时间。除了电视收看外,大家也可在手机上安装市电视台《每日新余》手机软件,从《每日新余》中找到“点播”,再找到“仙女湖讲坛”

归驷桥及其图纸

现在说说胡必达与归驷桥

归驷桥位于渝水区珠珊乡垱下村西南米处,桥跨袁河支流。该地属于新喻县南五里的登丰乡地界。明嘉靖(—)年间,乡民胡必达以参军之职退休,衣锦还乡,非常惬意地回归故里,建造此桥,并命名为归驷桥。顾名思义,“归”指回归家乡,“駟”既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归驷”只是一种回家的象征。至于他回家时是坐轿回家还是骑马回家?还是乘坐马车回家?那就不得而知了。

该桥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天灾人祸的冲击,清顺治辛丑年()新喻县发大水,桥梁被冲坏。三十年后,时值康熙辛末年(),僧人慈茂募建石桥。

清同治版《新喻县志》关于归驷桥的记载

如今保存下来的归驷桥为石梁桥,桥长14米,宽1.13米,桥面距桥墩底部高2.5米,桥面距年7月27日水位高2米。该桥由9根方形长条麻石分三排平行搭成,每排各有3根长条麻石,中排3根麻石的接缝与中排外侧的两排麻石的接缝错开,而中排外侧两排麻石的接缝皆在同一位置。

末学在《仙女湖讲坛》开讲《新余古桥漫谈第2集》

  末学作为副主编参与编撰的《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由江西科技出版社于6年2月出版的新余市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关于江南桥和归驷桥的记载

  从石梁桥的分类看,有石梁石柱桥、石梁石墩桥、石伸臂桥(类似木伸臂桥)、三边石梁桥、漫水石梁、石板平桥6种。归駟桥则以石梁石墩桥的特点为主,兼有石板平桥的风格。全桥共四墩三孔,桥墩与桥孔立面皆为矩形,桥体两头为雁翅墩。桥墩与分水尖合为一体,逆水面做成三角形尖顶,以便分开河水,护卫桥基。这两座桥墩每个墩长3.64米,宽1.87米,从平面上看这两座桥墩好象古代战士护身用的盾牌,桥墩逆水面的分水尖犹如盾牌的尖角。桥体两端的雁翅墩从平面上看为一个等腰梯形,由于其两腰舒展如同大雁之翅,故古建筑学术界称之为雁翅墩。

现在说说卢肇与状元桥

状元桥

   状元桥位于分宜县杨桥镇东南湖丘村西南,桥跨杨桥河支流,因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而得名。迄今为止,关于卢肇的美好传说和人文胜迹非常丰富,然而在所有关于卢肇的人文遗迹中,只有状元桥保持了朴实无华、隽永庄重的风貌,并且与周边的田野风光很好地融为一体,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审美效果!

要说状元桥必须要谈谈卢肇。

  首先,说到卢肇是哪里人?正常的表述可以这样说:卢肇(—)字子发,袁州文标乡人,也就是今天的分宜县人。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定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分宜尚未建县,其地在袁州境内,宋初才立县。说卢肇是袁州人是不会错的,况且当时新喻也在袁州的管辖之下,宋初设置临江军之后,新喻才从袁州划到临江。

  卢肇是唐会昌三年(公元年)中的状元,此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

现在说说卢肇夺得锦标归的人生际遇

  当时袁州,有一位举人黄颇与卢肇齐名,于会昌二年()相邀一同进京应试。唐代所说的“举人”是指被地方推举而赴京城应科举考试者,与明清考中乡试者的“举人”不完全相同。然而袁州刺史成应元只看好富家公子,对贫寒子弟视而不见,他在长亭设宴单为黄颇一人饯行,卢肇虽很生气,但也只好绕亭前行十多里等待黄颇。因此卢肇有感呤出《别宜春赴举》诗作:

“秋天草木正萧疏,西望秦关别旧居。

筵上芳樽今日酒,箧中黄卷古人书。

辞乡且伴衔芦雁,入海终为戴角鱼。

长短九霄飞直上,不教毛羽落空虚。”

  末学作为副主编参与编撰的《新余文物与考古》(新余市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四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年11月出版。这是该书所收录的关于状元桥的介绍

诗中提到的“戴角鱼”,其典故源自《列仙传?子英》:“子英者,舒乡人也,善入水捕鱼。得赤鲤,爱其色好,持归著池中,数以米谷食之。一年长丈余,遂生角,有翅翼。子英怪异,拜谢之。鱼言:‘我来迎汝。汝上背,与汝俱升天。’即大雨。子英上其鱼背,腾升而去。岁岁来归故舍,食饮,见妻子,鱼复来迎之。如此七十年。”《太平广记》卷引《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据上文可见,“戴角鱼”即生长出角头和翅翼的鲤鱼,既是主人升天入海的坐骑,也是主人科甲登第的文化意向!“戴角鱼”一旦登龙门则成龙,鱼之主人登第之后便一举成名天下知。

卢肇立志此次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定要青云直上,当时唐代科举不同于明清,明清时京城的考试叫会试,而唐代相当于后世会试的考试是朝廷尚书省的省试。

  唐代中晚期的科举有一种时代特色,那就是它有纳省卷和通榜的制度。纳省卷是进士科考试之前,应试举子将平素所著诗赋杂文选出精粹者,编成一集呈递给尚书省的礼部主司。这是唐代科举中的一种定制。与此同时,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文章出众、满腹经纶的政府高官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末学绘制的《卢肇朝服图》

  唐朝科举的录取,除了看卷面成绩,还可以考察考生平时的表现,所以在阅卷的主考官手头都会有一张被称为“通榜”的名单,上面记录的都是当时舆论公认的品德、才华突出的考生姓名,只要名字上了通榜,考生被录取的几率就很大。所以科举的考生们在参加考试之前,都要去“行卷”,也就是把自己平时写的诗文送给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目的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这些人的赏识,然后请这些人向主考官推荐一下自己,好让自己能在通榜上留名,避免因为考场失误或者阅卷时的意外情况导致才华被埋没而没有考取。

  李德裕曾遭贬为袁州刺史时,卢肇与之交往很好,那时李德裕亦是对卢肇也很赏识器重,而且有过一段“师生之情”。与此同时,卢肇还和李德裕的死对头牛僧孺的关系也很好,这次参加科考卢肇能中状元,除了考试表现好之外,也应该与他纳省卷和通榜的作业优秀有关系,尽管不知他是否去“行卷”,但通常来说去“行卷”可能性更大一些。当然最关键的因素是因为他和李德裕、牛僧孺的关系良好不无关系。

  就在卢肇考中状元后归省袁州时,刺史成应元一改昔日之嘴脸,前往十里长亭恭候迎接,并选定端午佳节之日,在秀江河畔大摆接风宴。那日卢肇观看河中龙舟竞赛时候,禁不住触景生情,赋诗一首: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鞞鼓动时雷隐隐,画桡翻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成应元听后羞愧自责,在场的其他地方官也大感动很惭愧。

现在说说状元桥的创建缘由

关于状元桥的创建有二种说法:一是唐会昌三年()乡民为迎接卢肇状元回乡路归而建;一是唐中和二年()建造,这年卢肇逝世于吉州任上,灵柩送回家乡。当时该桥尚未竣工,家乡父老听说是卢肇灵柩,临时架板通过,后来为纪念状元卢肇,乡民们将该桥命名状元桥。总之,状元桥始建于九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元代重建,清道光廿六年三月廿八日,公历年4月23日忽然倒塌,并于同年五月十一日(公历6月4日)开始重建,十月二十日(公历12月8日)竣工。南北向跨越洙溏水。

现在谈谈状元桥的构造

从桥型分类来看,状元桥属于实肩单拱式石拱桥。它长12.4米,宽3.42米,桥面铺砌青石板,券跨径5.2米。券拱以长方形花岗石纵联砌置而成。通常来说,中国古代石拱桥的砌法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并列和纵联。它以桥体的走向作为纵向,券石与桥体走向平行的称并列,券石与桥体走向垂直的称纵联,然后派生出分节并列、纵联分节并列,镶边纵联、框式纵联等。

采用纵联砌置这种造桥方法在砌筑拱圈时,纵联则是券石横向放置,当然,券石不可能是与桥同宽的整根条石,需用几块券石连成一整条,然后一道道横向放置的券石再从纵方向错缝联结起来,这有如砌眠砖墙,已不见独立的一券,它的优点是比较容易保持全桥的整体性。

从坐向来看,状元桥桥身呈南北走向,桥孔两端分别对着东、西二个方向。它的桥拱西面顶端的券脸石上刻有“状元桥”三字;而桥拱东面顶端的券脸石上刻有阴阳鱼形状的太极图。

桥拱东面顶端的券脸石上刻有阴阳鱼形状的太极图

说到太极图,这是可中国文化的标志符号!太极图是圆的,是圆融一体、阴阳互动而充满原生动力的,因此中国文化是和谐和平的,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和而不同”,在尊重各自道路的情况下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此可见,亲近状元桥,欣赏状元桥,可以见证中国古代的环境规划水平、建筑技术水平,可以感悟中国古老的文化理念。正因为它那独特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所以年5月6日被公布为新余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蓉泉桥

现在说说简霄与蓉泉桥

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排江村东头,有一座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单孔石拱桥,也是新余唯一一座有明代纪年款的桥梁,当地村民自豪地称之为“排江桥”!这就是苔茸毯砌,薜蔓衣石,浑身散发着古典气息的蓉泉桥。

蓉泉桥小巧玲珑,通长8米(不包括引桥),体宽2·1米,桥的坐向为东北向,桥面距4月上旬水位高2·21米,桥孔的券面厚23·5厘米,桥孔的两端翼以雁翅墩,墩的高、阔分别是1·6米、4米。桥体有迎水、顺水两个侧面,而最令人注目的是迎水面的桥孔上端的券脸石,其表面有首阴刻楷书小诗:

“排江之东

 蓉泉流带

 月石中隆

永世咸赖

万历八年

简叔辂题”

小诗右起竖列成四字一行的六行,共廿四字。诗中提到的“蓉泉”,是明代新喻排江人简霄的别号。

简霄戴五梁冠、穿三品朝服之画像

简霄,字腾芳,邑庠生,明弘治十七年(年)考中乡试。十年后,举正德九年(年)进士。年10月5日,初授湖广荆州府石首县知县。年3月27日,调任湖广黄州府黄冈县知县。年12月13日,因吏部急缺监察方面的官员,擢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年6月22日,由于擒捕尤溪等县劫财杀人、积年为患的地方盗贼,因功升俸一级。年7月8日升大理寺右寺丞。不久,因亲丧回家守制。年10月5日起复原职,改补大理寺左寺丞。在大理寺任职期间,由于平反冤案,声誉鹊起,遂提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年3月6日,因“剿平强贼”之功,赏银25两、纻丝2表里。年12月1日升为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兼管巡江。所谓提督操江,就是操江提督。明朝设置操江提督于南京,领上、下江防事。随后,简霄又擢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新余文物与考古》(新余市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四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年11月出版。这是该书所收录的关于蓉泉桥的介绍

年11月25日,由于奉命护送慈献皇后梓宫南袝显陵之功,赏银20两、纻丝2表里。这里所说的慈献皇后是指慈孝献皇后蒋氏,为嘉靖皇帝生母,梓宫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显陵在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为嘉靖皇帝的生父恭睿献皇帝朱祐杬的陵墓。这段文字是说简霄护送嘉靖皇帝生母的棺材归葬于显陵,尽心尽意,工作很到位,所以得到赏赐。随后,简霄乞休回籍,后来老死于家中,赠尚书。遗著有《历代奏议及政要》、《蓉泉漫稿》(也作《蓉溪集》)等书。

再看看蓉泉桥的那首小诗,从诗句推敲,此桥的创建有二种可能:一为简霄所建,后人题诗其上,以证其源;一为后人纪念简霄所建,并刻诗为志。从他创建时间来看,虽然建桥的具体年代无法得知,但最迟不会晚于明万历八年(年),况且,简叔辂(读“路”)是简霄的侄孙。

此外,蓉泉桥左雁翅墩迎水面的外沿,衔接有呈直角转折的踏步,其下为小码头,是乡姑村嫂洗衣淘物之所;而左雁翅墩顺水面有一个因麻石被抽走而形成的残口。

总之,蓉泉桥基本完好,虽然桥面因石块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略显凹凸,但桥体遍布的苔茸和丛生的薜蔓、野草,既为古桥本身增添了不少雅韵,也使目击者漾起了潜伏在心灵深处的怀古幽情!

观澜桥

现在说说黄氏宗族与观澜桥

观澜桥位于分宜县杨桥镇建陂村东南米处,桥跨杨桥河,为花岗岩石发券砌成的石拱桥。

建陂村为黄氏宗族的聚居地,黄氏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宗族。据《分宜建溪黄氏族谱》记载:黄氏宗族本黄帝之苗裔,周朝开国功臣黄飞虎、战国时春申君黄歇、秦汉之际传授张良兵法的黄石公、汉宣帝时累官杨州刺史封建城侯的黄霸、三国时蜀国大将黄忠、北宋江西诗祖黄庭坚皆其祖先,建溪、建水乃至建陂的得名,也许就取自于黄霸建城侯的封号。建陂村本有两座石桥,号称建水双桥,观澜桥在双桥中是后面建的桥,而在黄氏聚居地上首通往上高的路上,孔爵公黄鼎元曾建有一座石桥。其水自台上横塘发源会聚于黄氏聚居地左面,诸水悉于此经过,汇流其间,所以十三世祖香斋公黄鼎高于康熙四十年(年)在此兴建观澜桥,既便利交通,又可观诸水波澜,还可起到关锁风水的作用。

观澜桥坐向为坐南偏西10°,朝北偏东10°,桥长32.4米,宽5.96米,桥高8米。此桥为三孔式石拱桥,中孔稍大一些,东、西边孔则稍小一些,拱圈采用“纵联砌置”之法砌成。该桥上面原有廊亭,本为廊桥,所以村民才称之为亭子桥。桥上的廊亭,既可为车马行人遮蔽烈日或风雨,又可以保护桥面不受风雨霜雪的侵蚀。遗憾的是如此美妙的廊亭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虽然如此,从桥体两侧保留下来的一截截高矮不一、互不连贯的三合土廊墙来看,还可以推断出当年廊桥的风采!

《新余文物与考古》(新余市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四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年11月出版。这是该书所收录的由我撰写的关于观澜桥的介绍

观澜桥的逆水面,砌有两个分水尖,分水尖将来水分开,引导进入两侧的桥洞,起到保护桥基的作用;观澜桥的南面为顺水面,即顺着水流所向的一面。桥面则青石铺地,错缝而接,桥侧则灌木丛生,藤蔓翼展,给人一种幽雅古朴的审美悦感!

观澜桥

《分宜建溪黄氏族谱·十景诗》为此收录了咏颂建水双桥之诗两首:

其一:

一水分于明镜中,双桥横跨往来通;

从心此日劳堪慰,回首当年感未穷;

每羡昇仙题柱客,惟怀圯(读“仪”)上授书翁,

绿杨影里行人度,两道依稀驾彩虹。

其二:

带水潆洄渊复渊,徒江利涉任回旋;

彩虹下上双双落,好猜王维绘辋川。

从诗中可以看出,黄氏族人把观澜桥一带景观比做唐代“诗佛”王维所绘的《辋川图》!字里行间充满着文化自信!

白梅江南桥

现在说说白梅村习氏宗族与江南桥

 江南桥位于欧里镇白梅村的西南面,说到白梅村这座千年古村,它可是是习氏在江南一带的宗祖村,更是新余仅有的七座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一座。村里现居村民绝大部分为习姓人。其先祖是东晋名士习凿齿,他以一部煌煌巨著《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而名垂史册。

习凿齿的的原籍属湖北襄阳,曾为东晋大将荆州刺史桓温的幕僚,后受桓温排斥,出任荥阳太守,不久辞职返归襄阳。后不愿为官,晚年隐居白梅,并殁葬于离白梅十余里的分宜枣木山。

东晋之时,新余的白梅与襄阳的鹿门山在地理环境上极为相似,本来是两处毫无关系的地方,却因为南下避苻坚之乱,使白梅成为习凿齿的终老之地。

白梅与鹿门山风光对照图

大家如果参观位于枣木山的习凿齿纪念馆,就会从展览版面上看到白梅与鹿门山的对照图片,就会发现白梅与鹿门山的环境太相似了!唯一的不同是两者的来龙之山稍有不同,鹿门山的来龙之山更为陡峭尖挺,白梅村的来龙之山更显得宽缓平远。在习凿齿眼中,白梅就是家乡的鹿门山,儒家的安土重迁思想,并不能使他产生返回襄阳的想法。当年习凿齿携妻、子定居白梅后,子孙绵延、益久益昌。他的定居白梅,既是魏晋风度落户新余,也可以看成一次儒家精品文化的南迁之旅,由他所创立的白梅文化标志着新余儒家文化有了一次大的飞跃!且良好的家教、族风,形成了优良的族氏传统,后裔人才辈出,不乏社会栋梁之才,有的肩挑国家民族的大梁。从二十六世起,后世子孙以白梅为起点,枝蔓式地逐渐向外散发。每年清明节各地习氏代表都不约而同聚集白梅,同上枣木山为始祖扫墓。

白梅文化强调正统论和忠义精神,肯定天下大一统的政治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求忠臣与能臣的合一。白梅古村以它特有的精神内涵和忠正品格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参观者。

再来看古韵悠悠的江南桥,它坐南向北,为多孔式拱桥,桥跨孔目江中游涂塘水。桥长约40米,宽约4.22米。桥体共有五拱,分别是中拱、东边拱、西边拱、东梢拱、西梢拱。桥拱的砌法采用的是纵联砌置之法,即砌筑拱圈时,拱石纵联交错,有如砌眠砖墙,已不见独立的一券,这种砌法最为普遍,其优点是较容易保持全桥的整体性。

江南桥的逆水面的分水尖侧看如鸟

《新余文物与考古》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年11月出版。这是该书所收录的末学撰写的关于江南桥的介绍

江南桥的桥体每拱拱圈的两面皆设券脸一圈,券脸皆是从桥体两侧凹进一、二寸,在光线的映照下产生了阴影,使拱圈的轮廊线有立体感,并且清晰、优美。该桥对于券脸的砌法是在每个拱圈的两侧,用券脸石陡置贴砌一券,使宽面内外向;并与数道横向联石相交砌,把券脸石连成一体,自成一券。桥梁逆水面共有四个分水尖,分水尖从中间的四个桥墩延伸过来。侧面看分水尖,分水尖尖嘴犹如鸟头,四个分水尖犹如四只展翅欲飞的鸟儿。该桥的分水尖除了分开河水,护卫桥基之外,还有两种艺术效果:从桥体侧面看,分水尖象飞翔的鸟儿,如果你站在桥面上俯视分水尖,分水尖犹如伸出脑袋的乌龟,尖头就象乌龟头,分水尖其他部位则象龟颈及龟背。龟背上长满青绿色的杂草,更象绿毛龟。

江南桥分水尖横看成鸟、背看成龟的视觉效果

俗话说:“龟寿千年!”龟在元代以前,一直全是吉祥的物象,天才艺术家经常把这种物象转化成作品的意向!自元蒙入主中原,蒙古人不喜乌龟,龟虽然大多是吉祥的象征,但也附加了红杏出墙的贬义!如果你仔细观察,还可在乌龟头的顶门上看到雕刻的花纹,由于长年风雨的侵蚀,花纹已经看不真切了。分水尖这种结构力学功能与艺术仿生功能的完美融合,反映新余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审视今天的一些现代建筑,只有建筑结构力学上的功能,没有任何艺术仿生功能,是建筑与文化割裂的怪物,没有任何审美价值!是一些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的森林!

惜字塔

   在江南桥顺水面的东南岸,还有一座砖塔,塔的上部及塔刹已残,只留下塔基及三级塔身。其中第一级塔身中间是空的,其四面开有壸门。据说塔叫惜字塔或焚笺塔,是过去白梅村学堂中的先生与学童焚烧废笺之处。白梅村有着浓厚的学习传统,这些文人学子刻苦自学,以纸笺练字习文,写满作废之后,全部拿到焚笺塔中去焚烧。惜字塔的设置代表了白梅习氏族人对文化的珍视,对字纸的敬畏!所以即使练字或写过的废字废纸,也要充满敬意地将它们归拢在一起,让它们在焚烧中凤凰涅槃,化作一股青烟,袅袅而上,以达天听,以传导出白梅人的天地意识。

如果你从桥的顺水面观赏桥景,桥体的五个桥孔及水中倒影清雅迷人。我们的视线通过桥体之上和桥孔之中,可以看到房屋成片、繁华富庶的白梅村。桥体两边土岸的青草及绿树陪衬其旁,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护卫着白梅及白梅村口的江南桥,真不愧是风水绝佳的好地方!

作者介绍: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

聂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tz/5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