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内“宝贝”多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海域,栖息着多头中华白海豚,被专家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最后避难所。”站在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堤边,该管理局工作人员周立喜说着。
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国家一级渔港企水港和国家级中心渔港乌石港之间的西部海域,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以及珊瑚礁、海藻场与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笔者从有关资料获悉: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
年4月,由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年1月,保护区正式成立了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更名为“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加入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AB)”。
年,保护区加挂“广东省渔政总队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队”和“中国海监广东省总队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队”牌子,并加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和“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成为“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
年,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国家海洋局等七部局开展的“国家级保护区管理评估”中,雷州珍稀海洋自然保护区获评“优秀”,并获“管理理念正确、管理目标明确、管理措施得力、管理成效显著”的高度评价。同年,保护区正式挂牌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教习基地”。
年,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保护区更名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管护机构更名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陆沿海保护最完好、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热带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周立喜说,雷州半岛西侧海域是中国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近岸典型,其核心区至今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据了解,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珍稀独特,其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系统保存较完好,具有极高的保护与科研价值。保护区已记录的种大型水生动物种类中,有儒艮和中华白海豚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珠母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有30种水生动物受到国家法律或国际公约保护,还有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极危、濒危、易危物种名录40种,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热带近海珍稀水生动物的避难所。
年6月26日下午,雷州北和镇何王村的孩子们,和海豚一起在水里尽情地畅游、玩耍。
“这张照片就是我拍的。”周立喜拿着一张一只海豚与十几个小孩在海中嬉戏的照片回忆,年6月26日下午,他与同事在保护区例行巡护,当巡护到雷州北和镇何王村海边时,看见一群孩子正在往深水的地方驱赶这只海豚,不可思议的是海豚似乎不肯离去,每游离孩子们一百多米,就掉头折返回来。于是,周立喜迅速地按下了快门。
珍稀海洋生物的“育婴室”“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创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陈耀深有感触,当时保护管护基地是不毛之地。
15年前,陈耀毕业到该局工作,当年这里只是一块边远的海边荒地,乱石嶙峋、杂草丛生,偏僻且荒凉。15年来,保护区管理基地已经有办公大楼、科教中心、海洋观测站和科研基地等设施,也有执法艇、管护车等配备,是一个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的大本营。
“当时首次综合科考规划,就是挤在养殖场那边不足一百平米的小房子里完成的。”陈耀回忆,当年创业时期,管理经费缺乏,但大家目标明确,勒紧裤带过日子,集中财力、物力和精力完成科考规划。那时三、四十人的科考队伍,包括专家教授、考察组员、摄影组一帮人,天没亮就出去搞野外调查,晚上就整理标本、数据资料和探讨科考规划工作,“基本上谁都没睡过好觉”。
陈耀介绍,该保护区地理位置在北部湾东侧、雷州半岛西部,从地域上这个保护区隶属于属雷州市管辖海域,属热带季风气候,海水终年温暖不冻,是我国大陆沿海保护最完好、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热带典型生态系统之一,既是天然的宝藏库,也是全国少见的海洋“净地”,是我国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近岸典型,其核心区至今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其管护面积.67公顷,核心区公顷,缓冲区公顷,实验区.67公顷。
保护区成立以来,把“管护为主、加强科研、适度开发、持续发展”作为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努力把保护区发展建设为一个集管理、保护、宣传、研究、开发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公益性事业基地。年,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暨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大会上,该管理局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荣誉的海洋类保护区单位”。
陈耀告诉记者,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是南海特有的白蝶贝,亦称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属珍珠贝科,英文名为Pearloyster,是世界稀有的最大最优质的珍珠贝,现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此外还保护本区内的黑蝶贝、马氏珠母贝、企鹅珍珠贝、华贵栉孔扇贝等生物多样性资源。
据悉,白蝶贝被列入《我国现阶段不对国外交换的水产种质资源名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这类物种,包括成体、幼苗和卵等。
按照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内以白蝶贝为主的海洋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在白蝶贝的培育基地,记者看到标本室内存放着珍稀海洋生物不同种类的珠母贝、真海豚、玳瑁、棱皮龟的标本。陈耀说,白蝶贝放卵两个多月后,白蝶贝苗就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可以转移到先前测验过的海域养殖,以维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为海洋生物撑起“保护伞”年10月3日上午,经过一路颠簸,笔者一行人终于抵达坐落在广东雷州市北和镇刘张村的海边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热带近海珍稀水生动物的避难所。
在保护区可以看到,“爱护海洋珍稀动物”的标语,一路绵延数十公里,一直从镇区到村子里;保护区内,海阔水清,天高云淡,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渔船出入;保护区大本营门前,白海豚、白蝶贝、红珊瑚等海洋珍稀动物雕塑,一字排开,栩栩如生。可以遥想当年,在这片“乐土”上,海豚与小童戏水、海龟与少年游玩、海鱼与人们共舞,绝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画卷。
据介绍,当初设立保护区时,有些老百姓十分担心国家限制他们赖以为生的传统渔业,断了他们生活来源,反对声音不小。通过调查,管理局发现当地沿海渔民在保护区内的生产方式普遍是“夫妻船”为主的传统作业,对资源环境没多大的影响。而外来大型拖网、电网渔船等才是破坏资源环境的罪魁祸首,且经常拖坏当地渔民的小渔网。
“当地渔民靠海为生,对打击外来盗渔者非常支持。”58岁的麦木香在保护区内负责开快艇执法,他说,保护区一方面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拖网、电网等渔船作业,一方面加强与社区的沟通,欧春晓局长常常深入社区,带领管理队伍或走街串巷宣传,或进户找村民谈心,或邀请村民到管理局聊天,或召集周边村委会干部和渔民代表等开座谈会,快速地改善了社区对管理局的态度和认识。“管护之路就是一步一步展开的。”麦木香说。
近年来,为了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增强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和保护海洋生物意愿,管理局通过积极参与“最美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评选、举办校园海洋生物保护文化节和海洋绘画比赛、成立雷州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基地、与社区联合举办渔歌联欢晚会、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日活动等一系列海洋知识科普教育,逐渐加深了当地村民保护珍稀海洋动物的重要性和自觉性,“都将这里的海洋动物看成是自己家里的一份子加以保护,从不伤害它”。
目前,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渔民和管理局的关系由不和慢慢转变为配合与支持,渔民会自觉地举报违规现象;该保护区大型拖网、电拖网等违规船只已基本销声匿迹,不敢再明目张胆进入保护区作业;而许多消失十几年的珍贵鱼类、经济鱼类也开始重新出现。
新时代、新机构、新征程。临别时,电话那端传来管理局创始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个人欧春晓的声音:希望国家更加珍视海洋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保护区,希望周围的人群都投入到保护工作中来,共同维护保护区。
文字
祝桂峰
编辑
张诗钺
统筹
蔡小媛
审核
朱雷
广东自然资源全媒体团队出品
祝桂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