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去博物馆太神秘了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N海都记者宋晖林华/文黄孔瑜/图

平时你所看到的博物馆,

而非博物馆的一切。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海都君只能说,

你一!定!要!去!博物馆!!

因为……往下看完,

你会发现,以前你博物馆都白去了!

今天是“5·18世界博物馆日”,

海都记者连续四天蹲守福建博物院,

发现了一群神秘的人,

他们信奉的是慢工出细活,

他们的活,要细、再细。

他们的工作在常人眼里是陌生的,

甚至有一点神秘感。

他们能让那些展陈的文物重焕千百年神采,

让动物“死而复生”。

他们是谁?

文物修复师

修复“碗礁一号”瓷盘

似乎听到了大海的声音

福建博物院文保中心陶瓷组的林凤佳正在修复的是一件“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出水的“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盘”,她拿到这个原本裂成两瓣的大盘已经一周时间了。盘子是做过了脱盐、拼接等处理,但林凤佳觉得拼接得不齐,于是她把拼接的地方进行加热重新分开,再用手术刀清理干净残留胶体并用酒精清洁,清洁完成后重新黏结。

瓷盘品相完好,对于林凤佳来说,修复这个盘子的难度不算大。她正在用环氧树脂混合瓷粉给瓷盘的裂缝补配,这种材料是陶瓷修复专用材料,是“可逆”的,“可逆性”是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重要原则之一。

“比如,使用环氧树脂,在树脂未干透时,可用丙酮或酒精擦掉;如果干透了,包上锡纸,用热风机加热,软化后可以分开或使用刮刀剔除干净。”林凤佳说。

林凤佳正在修复“碗礁一号”出水的瓷盘

补配之后是用砂纸打磨,这两道工序往往是交替进行。要达到什么程度算是合格?“用指甲在缝隙间划动,没有凹凸感,是平整的一体。”

这个盘子的正面,林凤佳已做到了这一点,“细节的地方还继续补配、打磨”。这个莲纹盘没有太大的破损,如果有破损,则要补缺,用红蜡片从盘子其他完整的部分翻出一个模子,把模型放在缺失处,填充环氧树脂,干透后用砂纸打磨修型。

青花缠枝莲纹盘虽只补了一面,但已可以双手拿起而不会断裂,“这种材料黏结性和拉力还是挺高的,黏进去薄薄一层,已经可以固定好碎片。”

除了瓷器修复,林凤佳还得学会修复其他类别的文物

补配、打磨之后才到了上色、接笔等工序。上色、接笔都是慢活、细活,接笔是将缺损的地方依照画意来补线条、颜色。在这个盘上没有大面积接笔的活,而上色的部分则要花上半个多月的时间,“颜料要上一层,等它自然风干,然后再上另一层,次数要十几层甚至几十层,先上底色再画纹饰,最后再上透明的清漆,因为这是釉下彩,颜料是沉在底下的,所以修复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林凤佳大学学的是“陶瓷修复专业”,但她那个陶瓷班22人,如今仍在博物馆里从事陶瓷修复的也就林凤佳一人了,“我倒是觉得现在的工作挺有意思的,有时候我会想象它们在海底的状态,如果上面斑驳特别多,我就会想,它是不是掉进了珊瑚丛里了?又会有怎样的鱼类从它的身旁游过去,会不会舔一下那个盘子?它们并不只是一个盘子,而是有故事的”。

林凤佳正在认真的修复瓷盘

修复过程当中,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工作三年的林凤佳都会请教她的师傅——文保中心主任潘征。潘征在陶瓷修复方面经验丰富。他常常告诉自己的徒弟“一万小时定律”——“做足了一万个小时,你就是修复大家了。”这个行业时间和经验是成正比的。

文保中心的修复师的工作状态往往是几个活同时进行,等待风干的时间,可以修复其他的文物。在修复这个盘之前,潘征给林凤佳的活是修复一块博物院考古队送来的东晋墓道出土的铜镜,福建出土的青铜器原本就不多,所以考古队急着要修复这面铜镜。这是林凤佳修的第一件青铜器文物,拿到手时一块铜镜裂成十多瓣。

这是林凤佳修复的东晋墓道出土的铜镜,她用手艺完成了“破镜重圆”

“先得和拼图游戏一样,把各个部分的位置找准,断口要涂一层保护层,要做到可还原,因为铜受腐蚀后已经很脆了,胎体的空隙比较大,直接上黏合剂容易渗透进去,这样做可逆的时候就很难清洁干净。修复铜镜的难点也在于上色,铜埋在地下会腐蚀氧化,得根据腐蚀氧化的程度进行上色,有的地方上淡绿,有的上深绿,有时候还会加一点蓝绿色,按锈层的规律一层叠一层。”在青铜器修复方面林凤佳会去请教修复经验更为丰富的周老师。

这件文物已不可能还原其铜镜的实用功能了,“文物修复要保持它完整的历史信息,出土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只是让它拼接在一起,外观上保持完整”。

当这件铜镜有朝一日摆放在展厅中,观众们难以想象,当初出土时,铜镜是何种形态。

字画修复师

“水和浆糊的艺术”

让字画千年不变

张志颖、莫倩倩算是福建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字画修复室最年轻的“新人”(工作了两年),她们大学时学的专业都是文物修复(纸质修复方向)。

她们手头的活是博物院收藏的一批福建省美协的字画,她们要将这批书画作品一一装裱起来。

修复裱褙书画使用的工具大的小的一应俱全

现在,她们还没有接触到古画修复的工作,“虽然学的是字画修复专业,但经验、资质都还不够,只有干了五年以上,才有可能接触到修复古画”。

张志颖正在裱褙一幅新画,看起来已经相当熟练了,刚来两年,资历和经验还不够,不能参与修复古画

书画装裱工艺是一种水和浆糊再创造的艺术。张志颖、莫倩倩刚来这个组时,就是从煮浆(浆糊)做起的。她们做出来的浆糊要求浆质白净、黏结力强,浓稀可调而黏性不减,能长时间存放而不变性。

新画装裱就有十几道工序:托画芯、托料、镶嵌、覆背、上墙、下墙、砑背、装活等。福建博物院有几千件书画作品,等待她们裱褙修复的作品还有很多。

裱褙室就如同字画的手术室

志颖正在用排笔给一段绫子上水,一点一点地绷直绫子;而倩倩那边到了为画作上夹口纸的工序了。志颖说,“裱一幅大画,一个人完成不了,得两人配合。”这段绫子是新绫子,志颖刚刚从库房里领取出来,“新画、老画配料的颜色和花纹都是有讲究的”。绫子绷直之后,要用布把水分吸干,接着是上浆、上纸、排实、上墙,“绷平了就等它自然干,然后就可以给画作镶嵌了”。

拿着水壶,张志颖仿佛要给画上的花浇水

倩倩说,“当初报这个是老师推荐的,但毕业之后真能继续从事这行的其实不多,日常工作较辛苦、单调、磨性子,很多同学耐不住这份寂寞后来都转行了。”

省博字画修复室全部组员都是女生。也许是女生更适合这样耐心、细心的活。但这里的活也有不少是体力活。

工作十多年的郑星萍,正在给画作“砑画”,“这是砑石,这是蜡,画下墙之后,就需要砑画,无论新画老画,这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砑画需要把蜡均匀地‘涂抹’在覆背纸上,没砑过的相当于哑光、砑过了就相当于亮光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防虫防潮,另一个效果是改变纸张的密度,原来纸张相对比较厚,柔软度不够,好几层纸卷起来后显得笨重,也容易损坏”。砑画就是件体力活,虽然空调开着,但郑星萍还是出了一头汗,停下来喝口水,“我们字画室都是女生,别的大馆,有男生的,这类的活都是男生干,到了后面大画的覆背,那更是考验体力”。

郑星萍参与了几年前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的一件破损书法作品的修复工作,那是漳浦博物馆送过来的,破损得很严重,“南方大部分古字画的问题都是发霉、虫蛀,这些作品修复起来要复杂许多,工序比裱褙新画来要翻一倍,一幅画的修复时间都要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

没修的古籍,破破烂烂

张瑞图的字送来时,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郑星萍说,“那幅字先得洗画,在清洗的过程中清除虫卵,去污除渍。清洗亦是一道基础脱酸的工序。未经清洗的老旧字画pH值为4~5,清洗后pH值可达5~6;去污完成后润揭画芯(揭开旧的裱褙纸),而后配纸染色再进行修补。老旧字画纸张不似新纸洁白,画面上会出现不均匀色变,按修旧如旧原则,我们会对纸张颜色再做全色调整,全色是个反复而耗时的过程”。

修好的古籍

正是有了这些字画修复师,才让那些古字画千百年之后重焕新彩,而市民们往往并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每件字画文物背后,这群女修复师付出了多少努力。

标本制作师

“动物入殓师”

让动物“死而复生”

省博物院自然科学部副主任江曦属于“半路出家”学了动物标本制作,他原本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此前在博物院物业工程部工作。10年前他被分到自然部,用他自己的话说“总不能一无所成吧”,“既然不是文博专业出身,那手艺上折腾点活总还是可以的,不怕辛苦。”就这么着,江曦一头钻进了“动物世界”里。

刚转到自然部,江曦的女儿才小学三年级,她倒是乐意爸爸干这个,因为她能够接触更多动物。江曦是从维护标本做起的,“刚开始我发现自然馆里的棱皮龟标本的龟壳发霉了,那些标本比我的年纪还大,我以为拿酒精清洗就行了,但没过多久龟壳又霉了”。这时江曦请教了专家后才知道,维护标本不是简单的事,霉是从标本里面发出来的。

一有空,江曦都会拿一两件“便宜”的动物标本练手

维护工作做了五六年,江曦真正才开始制作标本,“最先是拿鸟下手,一是因为鸟标本便宜,二是因为制作相对简单些。当时院里很支持,专门派我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学习,那次培训,见到了国内外的标本专家,我参与了一只3米多高非洲象标本的修复工作,对动物解剖、造型也有了了解,这才真正‘上道’了”。那一次的上海之行,江曦收获很大,他还参与修复了美洲豹、鳄鱼和海豚。

正在粘蝴蝶标本上的触须

标本制作并没有外人看起来惬意、有趣,“首先你就得闻得惯腐败的味道,鞣制皮张的过程是比较脏、比较臭。我们的同行开玩笑说,我们的工作与入殓师没什么差别,一样要做眼睫毛、划双眼皮、上口红,甚至要给舌头上颜色、提亮鼻子的亮度……只不过对象不一样而已”。

去年,在中国动物标本大赛上,江曦制作的两件作品《高山兀鹫》《小熊猫标本及骨骼》分别获得了“新人组”和“专业组”的二等奖,这是省博物院成立以来,自然类作品第一次获得这项全国性标本制作大奖。

江曦正在福建博物院自然馆内布置“动物角”,这件作品去年刚获得全国标本奖

“兀鹫和小熊猫都是二级保护动物,我们制作起来也下了一番功夫。拿到动物尸体时它们都是冰冻的,形态是蜷缩成一团,化冻的过程中,我们就找来大量的照片,设想标本的造型:鹰击长空的造型比较常见,制作起来相对容易,在空中飞翔的鹰是松弛的,反而是往下扑的姿态很难把握,你得研究它的头部、颈部的姿态,翅膀是往回收的一种状态,尾巴就像飞机降落一样,也是往下收着的,它的肌肉是绷紧的,你得做出这种紧张的效果。小熊猫惯有的姿态是在树上趴着,但这样脚的力度就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设想的造型是站立的,尾巴往上翘,这样尾部蓬松的效果很美,头向上略微抬起15度角,眼睛向上,充满正能量。”

江曦在处理猛禽头部皮毛

很幸运,江曦制作出的标本达到了他的期望值。江曦说,这也许得益于他对动物造型的细致把握,为了弄明白动物每一个动作间肌肉与皮毛的关系,江曦甚至跑到师大美院去求教李晓伟教授。

省博自然馆

省博自然馆这几天正在改造,他们要在博物馆日之前完成一块9平方米的“动物角”,第一期展出的标本除了江曦那两件获奖的兀鹫和小熊猫外,还有藏獒、北极狼、非洲狮等15件珍贵标本。

“这些动物,孩子们比较少有机会见到,我们自然馆就是要让孩子们了解它们。针对这个‘动物角’,我们还会展开观众调查,观众最想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我们会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下一步配套服务工作。”江曦希望这个小角落的展品能够不断更新、轮换,也希望自然部团队每一位成员也都能参与动物标本制作,让自然馆的标本品种丰富起来。

一不小心知道了

博物馆里这么多秘密,

答应海都君,一定要告诉别人!

向博物馆人致敬,

向他们的工匠精神致敬!

统筹:郭郭编辑:小烁

您可能还想看这些

◆又走一位!福建90后女子当场死亡!生命最后10秒,教训极其惨痛……

◆这场盛会今天开幕!8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大波图片抢先看!最全攻略在这!

海峡都市报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白癜风平安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tz/3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