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新民晚报举办“同心抗疫的四月?我们在一起”阶段小结会,约30位在报社值守了整整一个月的“守社人”和近20位到报社换班的同仁参会。
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马笑虹代表报社党委感谢所有人一个月以来的坚守和付出,为晚报团队舍小家为大家、勇挑重担能打硬仗的担当点赞,也充分肯定了晚报采编团队在抗疫融媒报道方面的亮眼表现,并对下一阶段的防疫报道做了要求和部署。
报社党委副书记吕晓慧、副总编辑裘正义、倪珺、杜旻,以及报纸编辑部主任朱晓昆、首席编辑钱滢瓅、首席记者萧君玮、党政办副主任薛佳璐等四位值守人员代表发言,分享了“四月同心抗疫”的感受和体会。
会后,带着报社精心准备的珍贵合影和一封写给家人的感谢信,在上海防疫最吃劲时期坚守报社一个月的近20位亲密战友启程回家休整,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人身边。而接班留守人员将继续并肩作战,为新民晚报“同心抗疫的五月”,全力以赴。
之前,小窝推出了《“足不出社”不完全日志!版面背后之“编辑部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通过一篇篇值守日记,回顾“我们在一起”的这个四月。
4月15日
天气多云
核酸阴
刘歆
作为一名党员、新闻工作者,4月7日我受报社领导指派,医院医医院驻点采访。
说实话,当时我的心情是忐忑的。这是我第一次穿上大白,来到直面病毒的抗疫一线。作为随队记者,整个采访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院感规定,对个人防护、器材消毒等严格执行,保证个人安全,更是确保整个前线抗疫团队的安全。
抵达临港方舱的当晚,这个由物流仓库改建而成有1.3医院震撼了我。整齐的床位、全新的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大礼包,各种基本生活设施和周边配套的办公、生活区以及道路已经就位,患者转运同时展开,那时已入住了近万人。
在一些社交网络媒体上,流传着关于方舱硬件和生活条件的负面信息。这里的生活究竟怎样?医护人员是如何展开治疗的?在临港方舱,我看到的是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品种丰富的餐食,以及沪苏浙医疗队携手同心、无微不至的治疗和关爱。我看到的是患者初到方舱时的担忧、适应生活后的安心、出舱回家时的喜悦。
在这里,身体状态比较好的党员和患者自告奋勇加入志愿者行列,为舱友服务。这里可能看不到武汉抗疫时拯救生命的危急紧迫,更多的是医护人员对于轻症患者的心理安抚和陪伴,是午夜转运的秩序,是凌晨班车上医护人员的疲惫。
方舱采访的10个日夜,是我职业生涯宝贵的经历,终生难忘。
4月16日
天气多云
核酸阴
孙中钦
今天是我入驻单位值守的第17天,除了采访拍摄市领导走访之外,留守单位的闭环时间就留给了晚报帮侬忙栏目。上午剪辑校对上一期的《团长的故事》,晚上联系编辑下一期。每次“团长”们给素材都很晚,夜间11时给到,我都要剪到两点多,牙龈上火,靠着甲硝锉来对抗肿痛。
市里的采访任务不定时,更多的是等待。然而等待的时间里,我都会去帮侬忙对接求助群众——每天,帮侬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