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足以包容得下众多神秘的事情,随便拿出个阴阳五行、易经风水,这些都是科学体系尚需要继续进一步完善才有可能来解释的经典智慧!
在国外,也有金字塔、麦田圈、复活节岛巨石像、玛雅遗址等这些神秘事件,它们到底是外星人的作品、史前文明,还是出自古人之手,至今仍有争论。
那么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当然有,比如说伏羲和女娲,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中华的人文始祖;女娲,抟土造人之神,华夏的孕育之母,这俩位怎么跑到一起去了呢?还交尾?要探究这个问题,还需让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张古画开始。
民国初期,外国“探险家”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中带走了一副古画,后来几经周折,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直到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化生万物”为名,在某杂志上刊登了这幅古画——伏羲女娲交尾图,使得此图瞬间震撼了世界。
图中,伏羲女娲头顶太阳,脚踩月亮,背后繁星满天,各星座依稀可见,他俩就这样在气势恢宏的宇宙背景中,以极其诡异的姿势交媾!他们互相搂着对方的脖子,伏羲手里握着直尺,女娲手里持着圆规,互相食指指向对方,一副炫酷神气的模样。
另外他俩的其他两只手中还有算筹和准绳(或叫墨绳),这些都是古代用来度量与测算用的工具。他俩身体胯部共用同一个裙摆,裙摆作中国传统屋檐的造型,似乎俩人是从房上升天一样,而房下即是缠绕在一起的尾部,螺旋地交合在一起。
对于交尾,《白虎通义》有注释:“子孙繁衍,于尾,明当后盛也。”很明显,震惊世界的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中国古代先皇如此交合的画面太过玄幻,而是因为那互相缠绕在一起的尾部,早已超出了神话的维度。
其尾部的造型和线条明显是在暗示人类,这就是人类繁衍的关键所在——DNA,生物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形分子结构。
当时是年,正值人类刚刚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不久,国际社会正逐渐形成对人类基因工程的统一认知,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展人类基因图谱的深入研究之时。
此图瞬间成为了东方与西方、古代与当代、神话与科学各种议论的话题焦点。这到底是科学与艺术的相通,还是现实与历史的相似?是东西方生命哲学中存在着某种同一性的公理呢,抑或是生命本体中存在着未为人知的某种联系,众说纷纭。
画面上并没有画作中常见的题跋,无从知道这般大气的作品出自于何方大神的手笔。这是一幅画在麻布上的墓葬用画,麻布的颜色虽已变成土灰色,但经纬依然分明,展示了当时的纺织技术。
整个墓葬在吐鲁番干燥的沙土和炙热的气候中迅速脱水,遗体和随葬品才能安度几千年,跨越时空来向我们诉说当时的故事。
阿斯塔娜,维吾尔语是首都的意思。高昌古城是历史上中央政权的州郡治所和地方割据的政权中心,14世纪毁于成吉思汗西征的战火。墓葬的建构是在中原两晋时代,内地的文化习俗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高昌,画风与葬俗也传到了阿斯塔娜。
研究表明,这类伏羲女娲交合的图像,并非出自某个大家之手,而是各族居民中寻常画匠的作品,这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葬礼的必需。这类图形明显是在华夏的大地上普遍存在的。
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互相纠缠在一起的图案,早在汉代便出现了石刻,北魏时期有了画像,此后唐、宋以后各个朝代的画像作品中都有出现。
位于山东省嘉祥的武梁祠就有一块汉画像石,刻画的是一组面相对的男女人首,下身成蛇形,做“X”形结,二人中间夹以小人像,下体是怪异的鱼尾形状,男像右手持曲尺。
在画面的左上方有榜题“伏戏”,并有题记:“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此外,武梁祠还有其他幅类似的画像,男女表现为背对背的姿势,手中持曲尺,下体也是交尾下曳,并有云气,学者认为这些都是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
而最近更有最新发现,商朝古蜀国时期(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已经有了伏羲女娲的合体玉石像。此尊伏羲女娲交尾玉器,从侧面来看俩人相对而视,呈“Y”字形态,伏羲的双手抱住女娲的腰部,女娲双手紧紧地贴在伏羲的左、右手臂上。
伏羲双手抱住女娲的腰部,女娲腰部有古文字符号。伏羲女娲自胸以下互相缠绕在一起。“脚”下是一只双头龟,伏羲、女娲蛇身交缠在一起,就坐落在龟的背上。(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