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今日小年来,新春巨幕开

今日小年来◆新春巨幕开

HappyNewYear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俗称的“小年”。在北方,小年是春节的彩排,寄托着中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而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腊月二十九都称为小年。此外,南京地区也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称正月十六为小年,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还把除夕称为小年。

过小年

在清朝中期之前,小年一直是腊月二十四。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在《祭灶诗》就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清嘉录》也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廿四夜,是夜送灶。”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皇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因此,也就有了那句“官三,民四”,还有“船五”,水上人家过腊月二十五。但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小年最典型的习俗就是祭灶。灶神的资格很老,多年前周朝就开始祭灶了。只不过,一开始祭灶是在夏季,因灶与火相关,四季中夏季对应的五行为火。《礼记曲礼》载:“天子祭五祀”。五祀为户、灶、中霤、门、行。春季祀户、夏季祭灶,长夏祀中霤、秋季祀门、冬季祀行。根据晋《搜神记》记载,汉宣帝时,有个名叫阴子方的人,腊日做早饭时,看见了“灶王爷”,忙杀了一只黄羊祭祀。后来发迹,“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后来人们纷纷效仿阴子方,杀黄羊祭灶的风俗便流传下来。祭灶便由夏天变成了冬天的腊日。自此,祭灶的原始意义被淹没。在南北朝时期,腊日被定为腊月初八。在唐宋之后,佛教兴盛,宗教的腊八节(释迦牟尼成佛日)与腊日融合,腊日蜡祭和腊祭就变成了腊八和腊月二十四小年祭灶两个内容。

二十三,糖瓜粘

XIAONIAN

但是,不管是哪天,“小年”可都不小。这天以后人们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到纳福瑞

HappyNewYear

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于是小年这天,人们会摆出一些糖瓜、灶糖在灶王相前,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府相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宋代诗人孙纬的这首《献寿》前两句写的是灶神相貌,后两句则是祭灶时的活动。

不过小年的习俗可不只是祭灶,北方小年晚上吃饺子,意味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而且,过了腊月小年,挨家挨户开始贴窗花,开始迎接春节。虽然今天我们大多选择买窗花,但以前都是老人带着手巧的孙子孙女亲手剪的。还有扫灰尘,北方人叫“扫房”,南方人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扫尘寓意将旧的东西一扫而光。此外,还有吃灶糖,贴春联,行婚嫁事,备年货等习俗,就不一一列举啦!

小年,

盼团圆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传统习俗也日渐式微。其实这种不经意的淡忘对我们也是一种提醒,传统节日习俗其实是文化的积淀。过年,也不是在遥远的回忆中感慨浓浓的年味和热闹的团圆。今天我们谈论传统节日,是精神寻根,是文化传承。当传统习俗不再鲜艳,我们应当在注重传统风俗的同时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唤醒传统年节的记忆,也满足当代人的情感需求。

以往到了小年,在外奔波打拼的人都纷纷背起行囊踏上回家的路途。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响应国家政策留在工作地过年,无法与亲友团聚。但只要我们住在彼此心里,距离从来不是问题,隔着屏幕,我们仍然可以为千里之外的亲人送上祝福,共度新春!

今日小年盼团圆

●材料

李思慧

●排版

李思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ngpigui.com/lgqx/6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